解讀20年深圳最強房產新政,效力幾何?

解讀20年深圳最強方案,效力幾何?

6月5日,深圳正式對外發布《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此後18年一直到2035年,深圳將通過多種舉措,總體供應170萬套住房,其中百分之六十將用於人才安居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其中約20%為公共租賃住房,另外百分之四十將用於普通商品住房。

讓人禁不住聯想的是,就跟當年的土地拍賣和期房樓花一樣,這一政策又參照了香港模式,通過政府政策提供一定的,增加市場上的定向房源,保證亟需的人才或者基礎公共服務提供者能享受一定的居住權。

然而,香港的模式已經被證明並不是理想的,依然導致了高端房產階級和籠屋階級的隔絕,一方面,香港的豪宅屢破價格天花板,當然期間也有內地新型富豪的推波助瀾,典型的如近期被曝光的周姓女首富。另一方面,依然有大批的城市底層人員住在籠屋、隔斷棺材房,注意這些人也是城市基礎公共服務的提供者。

然而遺憾的是,香港政府最想保護的大批城市中產,卻面臨著公屋輪候不上,商品房又難以上車的尷尬,一方面不斷飛漲的商品房價格和樓市波動新聞讓他們心慌,另一方面一不留心就淪入棺材房的可能性又讓他們恐懼,於是他們仍然生活在焦灼和焦慮中。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的公屋供應貌似已經達到了40%,而且香港的公屋對應的就是國內的公共租賃住房。

香港的住房模式和政府政策,毫不客氣的講,是錯誤的,是過分資本主義的代表,是政府心存僥倖、心懷鬼胎的惡果。

那為什麼內地的政策還頻頻若隱若現香港的影子?因為土地財政已經深度綁架了部分政府,那麼現在各地試行的各種安居房、公共租賃住房,可以說也是原來土地財政的一種延續和代表。因為根本的原則沒有變,理論沒有調整,所以時間再長、政策再多,也難以消除香港話的憂慮。

可以說並且很值得欣慰的是,深圳的這一輪房改政策,是國內首次嘗試制定房產改革長效機制,跨度接近20年,決心很大。深圳也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試驗田,只要不是慘敗,就極有可能未來國內其他城市改革的方向。

然而,40%商品房豪宅化引領,人才房安居房依然炒作和尋租空間極大,公共租賃供應量還小的政策,依然壓抑不了焦慮,更需要實質性的措施打補丁,儘量安撫下深圳人。

這兩天媒體上的本科生6折買房,笑笑就好,就像現在各地的限購限售政策下,新房搖號的情況一樣,要麼千人搶一套房,要麼被權利尋租,連給你牌號的機會都沒有。

德國、新加坡等地的現成的經驗和政策不去取經和時間,又是從香港找靈感,希望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雖然精華不多。

深圳的發展從來都是小政府,大市場。靠的全國各地來此打拼的深圳人,在某些公共政策上,說實話,深圳的經驗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