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木刻千手觀音

就算佛教知識再有限,如果把寺廟、大悲閣聯繫在一起,一般人都能夠想到的是:但凡寺院的大悲閣,肯定供奉的是觀音

確實是這樣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太有名了。

在老昆明,有兩個寺院都有大悲閣。

然而,讓它們有某種“聯繫”的,卻不是閣中供奉著的觀音。

這是為什麼呢?

太華寺大悲閣

在昆明,如果說起大悲閣,太多人首先想到的,估計會是西山太華寺的大悲閣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太華寺大悲閣又稱飄渺樓

太華寺的大悲閣之所以這麼出名的原因,是因為一段歷史。

明末邊關重將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決然背明,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鎮守雲貴。

後來,吳三桂逼死南明永曆帝,興建王府,權勢日重。

到了康熙當政,深感“三藩”之勢,已尾大不掉,“撤亦反,不撤亦反”,於是而斷然削藩。

吳三桂鋌而走險,以“復明”起兵,反清稱“帝”,終兵敗洞庭。

苦心經營20載的雲南平西王府,落得個被拆掉用來重修太華寺的命運。

這一年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幹這事的,是雲貴總督範承勳。

範承勳拆掉後來作為皇宮的洪化府吳宅,其中的木石材料主要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如今的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杆。

這些大理石臺墀欄杆上,攀附著龍、獅、虎、象、孔雀、仙鹿等,體態逼真,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太華寺大雄寶殿前的大理石臺墀欄杆上的動物圖案

問題是:為什麼是太華寺呢?

一所寺廟,無意間做了一段歷史的物證,更是見證了一段歷史的輪迴。

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將翠湖柳營為“別業”。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早年追隨張獻忠、大西國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的劉文秀,因為迎駕有功,被封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因“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臺”,“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杆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

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吳世璠敗退雲南,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作為反清勢力的“帝宮”,當然不是改個名就能消除影響的,所以乾脆一拆了之!

拆了之後的這些材料,如前所說,很是精美,扔掉了有點可惜。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太華寺精美的山門

那用在什麼地方呢?

也許是下達拆除令的總督大人範承勳,想到了前朝沐英修建忠愛坊的事情,想到了這一切也許是沐家柳營別業的舊物,最好的去處就是歸還給舊人。

因為太華寺是雲南沐氏家族的家廟,大雄寶殿旁邊的“思召堂”供有歷代黔國公的畫像,因此思召堂其實是沐氏祠堂。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思召堂,就算走到近前也不知道就是這裡

經過多年的拉鋸一般的戰亂,沐家在昆明的一切,也許就只剩下這樣一番淨土了。

於是,就有了太華寺的幸運

於是,就出現了思召堂旁邊的大雄寶殿,思召堂之上的飄渺樓,全部的大理石欄杆,都是平西王府舊物,更可能是沐氏別業舊物的奇景奇觀。

一切,雖然物是人非,終點似乎又回到了起點,讓人唏噓。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太華寺最高處的大悲閣

太華寺的最高處就是著名的大悲閣。

雄踞高臺叢林之上的大悲閣,氣象非凡,雕簷繪彩,臺墀高大寬敞,能容納上百人。正如張佳澈《遊太華山記》所寫的那樣:

“石欄繚繞,萬象華呈,最為勝覽”。

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又稱大悲閣為縹緲飛樓並延續至今。

歷代文人韻士多喜登臨賦詩。

登臨至此,仰觀美景,雲在蠕動,霧在離合,雲霧漫過殿閣,越聚越濃,漸漸只剩下漂浮的雲塊、隱約的曲線,勾勒出一幅幅美麗圖案。

當然,隱隱的,更有一睹前朝舊物、追思故人的意味在裡面,這些,就無法說給別人聽了。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往事都成了追憶

海源寺大悲閣

與太華寺大悲閣的這番風光相比,老昆明另外一處“大悲閣”就鮮有人知了。

這就是海源寺的大悲閣。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海源寺的寺中寺:千年觀音寺

《雲南佛教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海源寺的大悲閣下有龍湫,凡雨暢愆期,祈禱乃應。”

這段記載的原文出處,應該是正德《雲南志》: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正德《雲南志》

這段簡單的記錄,除了介紹海源寺大悲閣曾經存在過之外,更記錄了“宣德間太傅黔國公偕弟”與海源寺的不解之緣。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海源寺老照片


此前的文章對這些有過詳細的考證。一聲嘆息!世人只知真慶觀,卻不知道雲南沐家還重修了昆明海源寺

對著名的《遊海源寺》一詩也有詳細的解釋和堪誤。都是沐家子孫,《遊海源寺》一詩子“作”父“名”也不是沒有原因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從觀音寺拍的海源寺建築的屋頂

其實,“宣德間太傅黔國公偕弟”的沐晟和沐昂也是非常鍾愛海源寺的。特別是主要致力於文化事業”文治“而不是”武功“的沐昂,更是如此。

明沐昂《素軒集》卷之四中,就有這樣一首五言律詩《登大悲閣逢叚澍先生》:

乘閒遊古寺,林下振秋風。石室松聲滿,苔階露氣濃。菊花存晚節,雁影落寒空。詞客欣良晤,悠然野興同。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大悲閣內一景


一首詩的考證,彰顯沐家對雲南的深遠影響


這首詩,寫的到底是太華山的太華寺還是玉案山的海源寺呢?尤其是,海源寺在正德《雲南志》中記載的的是“西山”。

需要解釋一下,對滇池壩子西部這些山的稱謂,元明清時期到現代,稱謂是不一樣的,而“玉案山”更是有專稱和泛指的區分,展開又是一段老昆明的歷史和故事。

因此,“西山”更像是方位而不像是地名。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通向海源寺


如果說這樣的解釋還牽強的話,再深入分析一下,從時間、場景、情理來看,這首詩寫的都應該是海源寺。

時間上來看。

儘管明清時候時候都重修過太華寺,但大悲閣真正出名還是上面說到清朝總督拆平息王府重建太華寺之後。

甚至還有資料說:大悲閣,始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後遭兵燹毀壞,光緒九年(1883年)大修。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太華寺一角

場景來看,詩中提到了“石室“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線索。

正德雲南志記載的“龍湫”之上、有“木刻千手觀音像“的大悲閣,應該就是原來的千手觀音殿,現在的千年觀音寺。

這個海源寺的寺中之寺,建在離平地30米的巖壁上。其上有“西方三聖殿”,供有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佛。往左走10來米為“地藏殿”。

這兩座佛殿都建在天然巖洞中,各洞約20平方米,高約2米。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西方三聖殿”就在懸崖下的溶洞之中

四壁苔痕累累,水珠瑩瑩。巖泉叮咚,悅耳動聽,好似洞經音樂,高雅自然。幽暗中紅燭高燒,香菸繚繞,真乃“神仙洞府”,超凡脫俗。

這一切,就是沐昂筆下的場景。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再從

情理方面來看。

我們已經知道,太華寺的大悲閣之下是思召堂。無論是“思召堂”還是“大悲閣”(縹緲飛樓)都是沐英重修太華寺時所建。

太華是被沐家奉為家廟,思召堂被尊為家族“祠堂”,作為沐英之子的沐昂,算是真正的主人了。

如果在太華寺的大悲閣遇到這個失考的好友“叚澍先生”,以沐家、沐昂的地位而言,應該是這個“叚澍先生”去拜訪、去晉見,沐昂作為主人是招待、接待。

真是這樣的話,沐昂就不會在詩的題目中用一個“逢”字了。因為,只有在與雙方關係都不大的地方不期而遇、偶遇,用“逢”才是最貼切的。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海源寺,儘管是沐晟沐昂兄弟所修,儘管沐昂很喜歡現在的玉案山中的海源寺、圓照寺,但並沐家並沒有把海源寺據為己有、賦予家廟的地位。


大悲閣,昆明太華寺和海源寺都有,共通之處不是閣中正主而是沐家

河北省隆興寺大悲閣

一個大悲閣,兩座老昆明古寺,叨來繞去,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共通的,不是因為閣中供奉著的正主、大慈大悲的千手觀音,而是雲南沐氏家族。

沐家對雲南、對昆明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