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我刚才明明想到了一个超赞的命题,可它究竟是什么呢?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撰文 | 健忘的壹叶君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你在工作或散步的过程中忽然迸发出一个灵感,想上网查阅一下资料,可是打开度娘之后,出其不意地蹦出来一条推送,标题看上去还特吸引人,于是不由自主地点进去看了看。

看完之后才猛然意识到你是来干正事儿的,可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刚才想查什么东西了,一个绝佳的想法就由于一条无关信息的干扰而丢失了。

不用否定,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几乎每次打开度娘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度娘的机制就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而刻意设计出来的,假如你从未受到过推送信息的引诱,那他们的工程师未免也太不中用了。

这就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让社会发展速率得到了快速增长,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斥力,让优秀者和平庸者的能力差距日益增大了。它就像是一枚强劲的火箭,让优秀的人上升得更快,平庸的人却被巨大的喷射力压在了地面,寸步难行。

就比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它给企业提供了精准而高效的信息推广模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恰当的内容展现在恰当的受众面前,可是普罗大众却在纷至沓来的信息中受到了不断的干扰。

这些如雪花般飞来的信息条条都诱惑力十足,但大多都没有任何营养,除了能满足好奇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毫无益处。如果我们无法抵御这类信息,就会于不经意间因它们的引诱而分神,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并且,这种恶果是会变本加厉的,任由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分神而放任不管,我们的专注力就会不断地降低,然后愈发容易分神,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微软曾做过的那项研究: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人类的平均专注力已下降到了8秒,连一只金鱼都不如。

事实也的确如此——很多人的专注力已经降低到了无法集中注意力读完一页书的程度。

有一次我跟朋友聚餐,聊到了读书这个话题,好几个朋友都表示自己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最多看上两三段字,思绪就不知不觉飞到一边儿去了,等再回过神来时,都不知道自己刚刚究竟读了什么内容。

这就是专注力严重降低的表现,而我这几个朋友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1、成天抱着手机不放;2、做事效率特别低。

可见专注力是高效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旦受到影响,基本就可以跟"效率"这俩词儿say bey bey了。

所以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可是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反复强调一种斩草除根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远离智能手机,唾弃它、鄙视它、践踏它……不要被它所奴役。

甚至还有人说,智能手机就不应该被发明出来。

对于以上观点,壹叶君充分表示:呸!你四不四傻?

谁告诉你切菜时割伤了手,就应该从此远离菜刀的?

这事儿压根儿就不赖智能手机,更不赖科技、不赖度娘、不赖移动互联网。

这事儿这只能赖自己——赖自己没有培养出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赖自己从未想过提高专注力、赖自己把智能手机这个强劲的工具搞成了阻碍前进步伐的绊脚石。

实际上,智能手机的好处是远远高于它的坏处的。它就像是一个强悍的外挂,将一切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让我们不必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大堆书刊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不必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统统记在脑子里。

我们只要把智能手机揣进兜里,就相当于把人类所有的信息和知识统统揣进了兜里,在需要的时候只要掏出手机,打开搜索引擎,一切信息信手就可拈来。有了如此便捷高效的工具,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不仅未能提升,反而还大幅度降低了,这能怪罪于工具本身吗?

明明没把控住自己,却把罪责推卸给工具,这是思想不健全的表现;自己把控不住就放弃使用工具,更是因噎废食的极不理智的行为。

切菜时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不能怪菜刀太锋利,只能怪自己操作方式不正确;更不能从此弃锋利的菜刀于不用,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失,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使用移动互联网,这样才能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成为协助我们提升效率的有力武器。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完成两件事情。

一、养成有意识地抗拒干扰的习惯。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在我们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无论被一条无关的推送所吸引,还是由于周围的响动扭头去看,全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只要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去看,这些事情就不会产生后续影响。

如果打开手机之前,能在脑子里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看无关的内容!不要看!不要看!”我们还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吸引吗?

显然不会了。

所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受干扰”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习惯,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许多下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大幅降低生活效率的主要因素。

譬如有时候,明明是为了查阅资料才打开手机的,可是屏幕解锁后却神使鬼差地点开了微信,然后看见了一个小红点,接着就进入了朋友圈的界面,最后情不自禁地点了几个赞,等回过神来时,几分钟时间已经白白浪费掉了。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图标和小红点是干扰因素,而打开微信、进入朋友圈、点赞,全都是受到干扰后做出的下意识的行为,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全没有产生过主动抗拒的意识。

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由于忍不住而无法抗拒引诱,而是在受到引诱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抗拒它们。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培养有意识地抗拒干扰的习惯,使用手机时,在脑子里不断默念自己的目的,然后直奔主题。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容易记住这一点,但做记号是一个不错的辅助手段。

例如以抗拒干扰为目的换一个新的手机壳,那么自己一看到手机就会想起自己要抗拒干扰;又例如把工作需要的软件放在最醒目之处,把无关的程序放在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解锁手机后,下意识地打开这些无关程序了。

只要经过了这样的刻意训练,不出一个月就会养成抗拒干扰的惯性思维,因为养成一个习惯平均只需21天嘛。

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再遇到任何干扰时不需要任何提醒,自然而然就会在惯性的驱使下抗拒它们的引诱。

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假如你做到了第一条,就会发现无论多警惕地提醒自己不受干扰,注意力也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分散。但不要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你的专注力本来就不足嘛。

在专注力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完全不存在干扰,注意力也同样无法集中。

例如很多人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下工作或看书,思绪也会不停地游离到手上的事情之外,这也是导致效率下降的一大因素。

那专注力下降了该怎么办呢?

提高它呗。

专注力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了相当热门的话题,网上流传的训练方法也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细数起来至少得有几十上百种了吧。

不过众说纷纭也不外乎万法归宗,归根结底全都是同一个路子:在不断失去注意力的情况下,不断拉回注意力。

也就是通过努力控制注意力的方式来强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原理就类似于通过努力举起重物的方式来强化举重的能力。

这个原理无疑是正确有效的,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方法,有时候太花哨就显得过于形式化了,反而收效甚微。

所以,我只推荐给你一个最简单、最暴力、最痛苦、但同时也最奏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我曾经亲自使用过的。借以这个方法,我只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将专注力提高到了能够连续工作4个小时而不会受任何干扰的程度,连同事在身旁喊我吃饭都听不见。

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誓,这绝对是真事儿,不是我编的。

在这件事情上,向毛主席发誓是绝对有效的,因为这正是毛主席年轻时,为了提高专注力而使用过的那个魔鬼训练法——在最嘈杂的环境中看最枯燥的书!

具体的做法那是相当的简单。

谁说我们该远离手机?它能大幅提高人生效率,用错了才会降低效率

你去找一本诸如《时间简史》这类你完全不感兴趣、又需要特别专心才能勉强读懂的书,然后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咖啡厅、甚至枪炮隆隆的电影院里去仔细阅读。

注意,一定要是仔细阅读哦,也就是必须看懂一段话再看下一段。1分钟看不懂就看2分钟,直到看懂为止,这样才能保证你是真的将注意力控制住了,而不是自以为将注意力控制住了。

至于最终能看懂多少内容不用在意,能看完多少页或多少段文字也都不用去管它,毕竟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读完它,你只需要用这种方式去看就行了。

这样你即无法被书中的内容吸引,又会不断地遭遇各种高强度的干扰,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你就不得不用出吃奶的劲儿才能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书本上的内容。这就等同于背着十袋大米做俯卧撑,训练强度可见一斑。

只要每天坚持抽1个小时来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不出一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一旦开始工作,注意力立刻就集中起来了,而且很难分神。

相信我,这个方法的效果异常显著,可过程也异常痛苦。

我当初的做法就是带着耳机,把摇滚音乐开得很大声,然后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坦白讲,这事儿让我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因为这本书简直是反人类式的晦涩,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勉强理解,我用了整整一个月,却连导言都没能读完,真是把脸都丢尽了。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方法确实让我的专注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最后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移动互联网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用好了就是提升效率的有力工具;用不好就会成为阻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因此,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养成有意识地抗拒干扰的习惯,并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强大能力来提升效率的同时,避开不良的负面影响。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以智能设备为主打的网络时代中得以升华;而不至于在漫天飞舞的无效信息中湮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