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引言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人情世故,人活在世总离不开与别人打交道,重情重义之人往往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对人重义,对家重情之人,他就是开国少将——尤太忠。

爱兵如子

1949年11月,二野大军逼近重庆,这个最得蒋介石垂青的西南重镇,解放了。一天晚上,刘伯承给王近山打电话,询问:"34师的师长,尤太忠哪去了?"彼时,时任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并作为尤太忠的直系上官的王近山对此回复道:"你问尤太忠的话,肯定在街上呢。"

得到王近山回复后,刘伯承还有些懵,脑子一时间没有转过来,便复问道"外面下那么大的雨,他闲的在街上做什么?"王近山便解释道:"太忠的那支队伍正在街上,本人就肯定也在哪。"

电话一旁的杜义德

接过电话对刘伯承道:"太忠就是那样的人,但凡他有一个兵在淋雨,他也跟着一块淋着。"刘伯承还有些不信,心下纳罕"这不是轴么",之后又让王近山着人去找尤太忠,不出所料,他正跟他的兵一起,就站在瓢泼大雨中一块站着军步,也不动弹。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尤太忠就是这样,无论何时都是最讲义气不过的那个,纵然身处高位,在面对任何一个一线士兵,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一点官架子,跟士兵称兄道弟,没有一点心理负担。

1918年12月,尤太忠在河南信阳光山砖桥镇陈岗村出生,因为家境贫寒,大小没读过几年书,好在他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天赋:他的记性特别好,并且过目成诵,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来自上官的命令,不论是口述或者书面文书,但凡他见过或者听过,便能一字不差的录到脑子里。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对于尤太忠这个天赋,许多人都很羡慕,多次找他打听其中的关巧,面对众人的询问,尤太忠不由得摇了摇头:"哪有什么诀窍啊,我之所以记得牢,不过是因为你们只过眼不过心罢了

部队行军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键字一旦记错,那都是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啊,都是父母的宝贝,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了我,要是因为我的差错让他们送命,那跟直接杀了他们有什么区别,这些家里的支撑倒了,那等着赡养的一众乡亲们又该怎么活啊?"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忠义两全

尤太忠不光是爱兵如子,对于上官,也是披肝沥胆。建国初期,老领导王近山因为作风问题被撤职下放,在农场接受改造,一众老部下怕受牵连,纷纷与他划清界限,只有尤太忠始终如一,听闻老领导抵达南京,二话不说便亲自迎接,时移世易,王近山不得不感叹练练,并十分感激他。

后来有报刊想撰写王近山的相关世纪,并拜访了许多相关人士想了解内情,却都被推拒了,听闻此事后,尤太忠便将记者邀约家中,这一谈就是数个小时。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 许世友作为建国后唯一土葬的将军,许多人都有所耳闻,不过关于他的棺椁,有几个人知道出自谁的手笔?

在那时,虽然已经经过中央审批执行土葬,然而事涉敏感,许多人都不敢出面。也是在得知事情的经过后,尤太忠亲自从山上砍下两科楠木,扛到家里,一人手制完成。在晚年时期,尤太忠曾有收藏过一对镇纸,上刻: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正是尤老将军品质的写照。

接下来我们讲述的故事,便稍显沉重,感兴趣的观众不妨继续了解一下。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一家老小上街讨饭

1959年,尤太忠在处理好手边的事情后,准备返乡,探望许久未见的老母亲。正值大跃进时期,社会掀起一股浮夸的风气,人民生活并未同报道一般那样富足,许多人仍然食不果腹。等到尤太忠赶回家中时,恰逢大哥带着一家老小准备出门,便问道"大哥你们这急匆匆的,准备上哪去呢",阔别多年,面对许久未见的兄弟,大哥泪如雨下:"得亏你回来了啊,要不然这一家老小都得上街讨饭去了。"

看着面目沧桑,瘦骨嶙峋的母亲尤太忠不由得跪在母亲身前:"都是孩儿不孝啊,这么多年没能在您跟前尽孝"这之后便赶忙把一家老小请回家里,并把带回来的食物与钱财分发给大家。

开国将军回老家探望母亲,发现母亲正要出去要饭,当场泪奔

小插曲

在得知大将军衣锦还乡后,当时的县长便把他邀请到家中做客。正想找县长询问村民情况的尤太忠便赴约前往,在看到一众富得流油的官员后,联想村民们各个清苦,衣不蔽体,便怒从心生,不屑于同这帮蛀虫言语,之后便扬长而去。

引用文献:

  • 《暮秋独游曲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