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迄今为止,人类的文明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种:

第一种为人类节约时间,第二种是把人类节约的时间浪费掉。

我们称第一种为物质文明,称第二种为精神文明。

人类从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到发明各种工具及现代化工业,无一不是在解放人类双手双脚,节约人类的时间。而从结绳计数时代的歌舞,到文艺复兴的绘画音乐,和那些延续至今的琴棋书画,都是让人类在解决了温饱以后空余时间不至于发呆。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美丽,人类因文明而美丽

我们一直认为,所有的精神文明,是依赖于人类认知而产生的,是不可量化生产的。比如,机器可以复制出千千万万张一模一样的蒙娜丽莎,却创作不出流芳百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而,一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让人对此产生了怀疑,大数据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完成精神文明的建设?会不会完成得比人类更加出色?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作者是美国作家本・布拉特(Ben Blatt)。本・布拉特曾任《石板》《哈佛讽刺家》《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杂志,媒体撰稿作家。曾将大数据分析、论证方法应用于广泛的艺术题材,包括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文学创作。

此书,用了大量数据帮我们分析了诸多经典名著,带你解开大师创作经典之谜,看完后你会恍然大悟:文学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哪怕作家本身也答不出的主观题,数据可以帮我们找寻答案!

01 我们有了宇宙大全以后,可以轻易识别各类物种,同理,大师的写作也是有迹可循的

前一阵春暖花开逛了不少园子,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带着高科技逛的,逛完以后植物知识大涨。这个高科技神器就是手机里的百度的拍图查植物,你不知道名字的植物,只要拍照搜一下,立刻就会出现很多结果,相似度最高的基本就是答案。比如:图一,大名叫小木槿,而不是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请记住,小木槿,不是小野花了


之前踏青时候,见到好看的花如果旁边没有牌子注释,我们要么自己给它个名字,要么只会说好美的花。现在,有了科技的帮助,让你随时随地的明明白白的游园子。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分析了数百位作家的名著,从用词的成分结构,标点的习惯用法到文章长短篇幅数量,用精确的数据告诉人们,每个作家在创作时候,是有规律和轨迹可寻的。

用比较接地气的话来说,高手们都是有独特气场的

也就是说,当原始数据足够庞大,任意一本著作输入进去,系统会告诉你这本书最大可能写于什么年代,是谁写的,同期还有哪些作家可能会是作者。因为哪怕是写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作者字里行间都会留有自己当前所处时代的烙印,这个是无法摆脱的,所以,一切皆有迹可循。

科技发展了,我们可以分析大师了,那么,用数据去分析的大师写作习惯的意义在哪里?

02 用数据去分析的大师写作习惯的意义在这里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印度泰姬陵、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这些建筑我们之前看到觉得他们特别美,特别让人喜欢,至于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喜欢,以为只是一种主观的原因。然而,现代科技为我们揭示了他们“人见人爱”的秘密,因为这些建筑都符合“黄金分割比”的设计。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不幸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图片,以后只能看图怀念了

除了造型外,绘画中的混色原理也是通过比例而获得美的一种绝妙原理。两种原色调合后会产生出间色,如红与黄调和出橙色, 而这橙则根据红、黄二色所占的不同比例, 可呈现出不同的色相来。由黄,红逐步调配出青,橙, 绿, 紫的调配量其实正符合斐波那契数列, 亦即符合黄金分割定理, 它所调出来的颜色就比较合适、自然, 看起来给人一种美感。

人类掌握了“黄金分割比”的秘密以后,就无需只依靠主观来看美不美了。建筑装修,服装设计,甚至整容整形设计都可以参考这个比例来进行。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不是因为万物自然生长,是因为我们尽力的去让万物美美的生长。

03 有一天AI可以写出人类喜欢的文章,人类需要亲自做的还有哪些?地球还需要人类吗?

《奇葩说》有一集的探讨话题是“奇葩星球的新技术能让全人类大脑知识一秒共享,你支持么?”。这集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陈铭詹青云二人的一对一开杠,让人见识了神仙打架现场的激烈。

詹青云引用开尔文勋爵说过的“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证明人类如果以为自己知识已经完美了就不会探索未知了,不会有后面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和“热辐射实验”的发现。而对手陈铭反击说,当时开尔文还有后面半句“物理学的科学大厦已经基本形成,但仍有两朵乌云…

”,后面的发展恰恰证明了为了这两朵乌云,人类进行的努力探索。

看不懂神仙的世界不要紧,实事新闻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AI发展的进程。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人工智能时代

1997年是人工智能大丰收的一年,IBM的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冠军Garry Kasparov,让人们见识到了AI的威力。继IBM深蓝之后,谷歌研发的AI AlphaGo,在2016年3月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在石,这场对弈吸引了全球6000万人观看。2017年,升级版AlphaGo对战新晋世界围棋等级分第一的柯洁,再次获胜,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关注。

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大量取代人工,人们就担心那些简单冰冷的机器代替了人,让人会无事可做。如今,智能的AI越来越多的完成人类高难高风险的工作,又一轮的担心开始了~~~历史是何其相似,历史又是何其给人们惊喜!

我们嘲笑杞人忧天的时候,其实,在杞人的眼里,那可是天大的事情!我们现在担心的天大的事情,在未来未尝不是另一种的“杞人忧天”!

过去的大师们已经成功了,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大师写出不朽的著作。然而,当人类明白了所有的规则和成功的方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脑海中的思绪变为不朽的著作,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极大的幸福和文明?

大数据的年代里,我觉得人们需要疑问的不是AI能否创造出人类精神文明,而是需要疑问AI需要多久可以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精神文明!

最后请记得: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