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自古婆媳是天敵。

本月,綜藝《婆婆和媽媽》開播,“婆媳關係”話題頻上熱搜。

節目一開始,嚴苛婆婆林志穎媽媽對兒媳陳若儀著裝及家務不滿意,引發全網吐槽。

而姜潮媽媽在生活中尊重兒媳意見,在婚前給麥迪娜買房,跟前者形成鮮明對比。網友表示,這樣的“新式婆婆”就應該多上綜藝。

傳統婆媳VS新式婆媳

傳統印象中,婆媳之間默認婆婆佔上風,兒媳作為後來者只能言聽計從。

傳統社會,女性地位低,女人結婚生子伺候老公是“本分”。影視劇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兒媳辛苦做了一家人的飯,公婆和老公上桌,兒媳在一邊哄孩子,等大家都吃好了,兒媳扒拉一口殘羹剩飯,還要洗全家的碗。

而婆婆對兒媳從來沒有好臉色。沒帶好娃,沒伺候好老公,沒做好家務,從頭到腳都是毛病。媳婦只能覺得委屈,含著眼淚無可奈何。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現代兒媳是不吃這套的

張嘉倪曾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已經跟買超生了兩個孩子,卻依然跟婆婆叫“阿姨”。對此,網友非常羨慕,說如何可以,也想尊敬地喊對方媽媽阿姨。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PAPI醬也曾說過,和老胡戀愛10年,結婚5年,兩邊的父母沒見過面,過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在傳統觀念中好的婆媳關係是“親如母女”,而現在很多年輕人認為,婆媳之間“沒有關係”才是最好的關係。

“沒有關係”,在國外再正常不過。但在國內大部分家庭,尤其是生了娃之後,卻很難實現。

在知乎#現在的年輕兒媳真的希望婆婆幫忙看孩子嗎?#話題下,很多年輕人表示,

“不,不希望,只希望公婆能出錢,然後消失。”

“沒得選的情況下,算是希望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屆年輕人一邊想要自在的生活,跟婆婆劃清界限,一邊又迫於現實的壓力,抱緊婆婆的大腿。

當今婚戀市場,男方的家境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一無所有的窮小子,沒一點家庭支持,在相親時是非常減分的。

為了讓兒子能找個好媳婦(不受氣),為了自己在小家庭中不被嫌棄,買房、裝修、還貸款,買菜、做飯、帶孩子,這屆婆婆也拼了。

“出錢,出力,不出現,至少佔一樣”

從有娃家庭的角度來說,當代婆婆本質上分四種類型,

給錢,人不來。

不給錢,人來了。

給錢,人來了。

不給錢,人不來。

毫無疑問,最後一種類型最不招人待見。

90後陳曦的婆婆是二線城市退休醫生,屬於“出錢型”婆婆。

從婚房到育兒嫂、孩子早教、幼兒園、學區房,全是婆婆一手包辦。陳曦給婆婆的暱稱是“校長”、“老公主”。

“我和老公找工作,孩子上學都是婆婆一手操辦,這方面挺省心的。

但是最受不了她那頤指氣使的樣子,每次來我家都不提前打招呼,還帶各種奇怪的東西(根本不實用),我家都快被她塞滿了。

不過,既然人家是大股東,不忍也得忍了。”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跟陳曦婆婆相反,田韻婆婆是“出力型”,生活就沒那麼“瀟灑”了。

田韻婆婆三年前從河北農村老家來到北京,幫兒子兒媳看孩子。白天帶娃,空閒做家務,一日三餐,買菜購物,田韻婆婆自嘲自己是“免費保姆”。

“北京請個育兒嫂得七八千塊錢,還不放心。不如我來幫忙,他倆只管好好工作掙錢就行。”

背井離鄉,跟晚輩住一起,生活習慣問題首當其衝。

從“做飯口味”、“炒菜放不放香菜蔥花”、“做肉菜頻率”,到“一週洗幾次澡”、“夏天要不要開空調”、“講話方言口音”,運轉了六十年的程序統統要發生改變,這對於田韻婆婆來說很難適應。

不只生活習慣,育兒觀念的差異是現代婆媳之間最難調和的矛盾。

“給不給孩子吃零食”、“孩子哭了要不要抱”、“出門給孩子穿多少”、“該不該看電視”,各種關於孩子的雞毛蒜皮,都成了原則問題。

在兒媳看來,封建迷信不講衛生不夠科學的問題一分都不能讓。而作為帶娃主力的婆婆也滿是委屈,

“以前的老辦法不行了,年輕人都信書信專家。就知道立規矩監督我,可執行起來誰難誰知道。”

對於田韻婆婆的難處,知乎上有一條高贊回答:

“幫忙帶娃和默認帶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幫忙帶娃的人可以想著‘我就幫忙帶這幾個小時,等默認帶娃的人有空了我就能歇會了’;默認帶娃的人就慘了,再也沒有任何放鬆的時間,因為只要一閒下來,別人就要把娃丟給你他們自己放鬆去了。”

在城市家庭中,老人帶娃通常都是默認選項

“他們工作忙,早出晚歸的,週末還得睡懶覺,一有時間要麼看手機,要麼結伴玩去了。一週能帶幾個小時?我也想歇會兒,但活總得有人幹。”田韻婆婆無奈地說。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不同於陳曦和田韻婆婆,在所有婆婆中,“出錢出力型”婆婆在小家的參與感最強,人數最多。

62歲的陳思婆婆是三線城市退休教師,從退休開始就自帶工資來北京伺候月子。

從拖地洗碗到買菜做飯,從照顧寶寶到陪上早教,婆婆一個人全包了。

出錢出力、性格強勢,陳思婆婆在小家裡擁有絕對話語權。

“家裡吃什麼、買什麼、孩子怎麼帶,都得聽我的。有意見?不服從領導?那我就回老家了,他們自己帶。”雖然是玩笑話,但能聽出陳思婆婆底氣十足。

花銷方面,兒子兒媳也提過每月出一些“買菜錢”,但被婆婆拒絕了。

“孩子們都不容易,我有醫保有退休金。每月買菜花一半,還能剩一半,不用他們操心。但他倆花錢大手大腳的,我就得管,不管看著鬧心。”

當被問到為什麼在這出錢出力、不在老家享受晚年時,陳思婆婆坦言,“為了小兩口過得幸福,也為自己晚年幸福。我也是從媳婦過來的,能動的時候不幫忙,不能動指望兒媳婦照顧我,怎麼可能?”

當代好婆婆圖鑑:出錢、出力、不出現

“經濟、能力決定家庭地位”

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誰掌管錢袋子誰就有話語權,這個道理放在什麼時候都適用。

“出錢型”婆婆之所以強勢,就是因為媳婦(家)比婆婆窮。換一個旗鼓相當的媳婦,婆婆的態度馬上就會轉變很多。

相反,每一個強勢媳婦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支撐,或是自己,或是孃家。收入比老公高,能力比老公強,孩子靠孃家帶,婚房孃家出,憑啥看人臉色?

除了經濟,能力也是決定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

享受別人的付出,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孩子婆婆帶,家務婆婆做,就不能怪婆婆干預自己的生活。

相反,家裡的大事小情,出現的各種問題,都媳婦解決,媳婦就有絕對的話語權。

最後才是輩分。經濟、能力都差不多時,輩分高,地位高。反之,既不出錢又不出力的婆婆僅靠輩分就想在小家說了算,在這屆媳婦這裡行不通。

……

一個殘酷的現實:當今社會,婆媳地位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數據顯示,城市中姥姥帶娃的數量比奶奶多出2倍。

如今的都市女性,獨生子女,家裡有房有產,和男人一樣受教育拼事業,導致城市家庭主流都是孃家帶娃,擁有絕對話語權。

在男女雙方經濟相當的情況下,通常也是女方說了算。

只有婆家經濟大幅領先於孃家,才在小家有一席之地。

婆家如果在經濟上沒有重大優勢,將會在婆媳戰爭中輸得一敗塗地,在小家中失去參與權。

說到底,不管婆婆媳婦,要想不受氣,就得多攢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