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於靈性成長的書。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是《eat pray love》,此書被翻譯為《一輩子做女孩》,因為不喜歡翻譯過來的書名,所以此處我延用它的原名。

它是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作品。之所以想起來要分享,是因為某一天和朋友在聊靈脩這個課題時,有提到張德芬,於是記憶便順藤摸瓜的想起張德芬推薦過的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在經歷了逃離婚姻以及逃離之後的新愛情破滅,以至於在情感的創傷裡患上抑鬱症。正常生活變成解不開的一團亂麻後,聽從內心的聲音以及神靈的指示而去到意大利,印度以及印尼,並在這三個不同的國度裡,花一年的時間去體味美食,冥想和平衡,並最終找到身體的健康,內心的快樂以及身心靈的和諧統一。

它是很好讀的一本書,輕鬆愉悅,充滿異國的風情,但在輕鬆之餘,它所傳達的關於自我的發現,靈性的成長,關於救贖之光,又是那麼豐盛,對女性而言,意義非凡。

它的開篇有一段是關於引用神這個字眼的解釋,雖然我一般選擇的是另外一種名稱,但它的解釋仍然引起我共鳴,她說你可以使用“耶和華”“阿拉”“溼婆”“梵天”“毗溼奴”或“宙斯”等這些名稱,亦或是“宇宙”“太虛”“原力”“至高者”“全靈”“造物主”“靈光”“大能”,或選自諾斯底福音書(Gnosticgospels)最富詩意的神名:“峰迴路轉的陰影”。等等這些,他們都可以表達你內心至高無上的力量。

他們代表的是一樣的本質,一律平等,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的名字,不過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功能性的名稱,來指稱這無可名狀之對象。

它在意大利的導語是像吃東西那樣說出來,它就像一個簡單的諺語。鼓勵你說出真實的想法,不要壓抑自己,有喜歡的東西,有愛的人,有想要的禮物,不用過多的思慮,就簡簡單單像吃東西一樣自然的表達出來。

成長的第一步是覺察,覺察你自己,關照內心,去除一切不重要的外來的雜音,只去聽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需求和想法。然後去幫助它實現。給它以正面的反饋,於是你能夠聽到更多更清晰,這一部分是真實的你,是你的自我。覺察之後是認知,只有認知到自我,你才能真正自主的決定自身以外的一切事情。否則,你不過是在無數個小我的支配下作出機械式的行動。這是這本書即將要教給你的第二點。

在印度的導語是,恭喜認識你。作者在意大利,嘗試著去聆聽和關愛自己。去跟喜歡的人交往,用喜歡的語言談話,隨心所欲的吃,肆無忌憚的玩。但引發她抑鬱的那些事因並沒有消失,仍然瘀堵在身體裡,快樂從來不是外界的刺激,快樂從來是由內而發的一種愉悅。內因沒有解決,怎麼會有快樂。

什麼是內因呢,是我們的自身,我們是我們問題的因。整個身體好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日復一日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也在我們的內在引起相應的狀況。痛苦有時是一種內在創傷的提示,深植我們體內。為了讓自己從疼痛中解脫出來,我們要觀察內在的抗拒,瓦解我們的創傷。

作者在印度的道場裡,學習打坐冥想,通過冥想努力去回望,去重現,去修復,終於,在某一天的晚上,她重建了和前夫的會面以及溝通。在這個重建的情境裡,她正視彼此,正視這段關係,並接納了自己的負疚,羞愧以及對自己深深的失望。她接納了不如自己所想的不完美的自己。於是她被解脫出來,與過去握手言和,

作者的最後一站是印尼,在印尼,她跟隨印尼的藥師學習微笑禪修。並學習如何去平衡,平衡內在與外在的衝突,平衡身體與心靈的斷層。自身平衡後獲得新的愛。這大抵就是成年人的格林童話般的圓滿結局。

再回頭來看,作者最開始離婚的時候,立即投入新愛情的懷抱,以為這是救贖之光,能夠帶離自己逃開婚姻破碎的傷痛。然而緊接著這段感情就宣告破滅。它教會你,任何生命裡需要修習的課程。一定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也一定伴隨著痛苦,反慣性以及成長。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是心靈雞湯,也可以當成是靈脩,亦或著是女性的成長之書。如果你對這以上有興趣,你可以去讀一讀它,一定會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