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倒營養餐“溢出垃圾桶”:難吃也是種浪費

營養餐口味“實力勸退”,垃圾桶都顯得不夠用了。據澎湃新聞報道,安徽阜陽一農村小學學生因味道差,將營養餐傾倒在垃圾桶內,其中一桶內的麵條已經溢出桶外。對此,該小學校長表示“眾口難調”,“我覺得味道還行”,並稱學校將會改善營養餐口味,針對浪費食物現象加強宣傳教育。

餐食溢滿垃圾桶的景象,固然與當下推進校園光盤行動、鼓勵師生不留剩飯剩菜的倡導有所牴牾。但是,細究緣由,也不難發現學生們的苦衷。據一位家長介紹:“這份麵條,沒有一點油,就把面和菜拌在一起吃,非常幹。”

傾倒行為顯然並非出於少數學生的偏食和浪費,但凡飯菜可口,學生們就不會寧願餓肚子也要倒掉。正如網友所吐槽的:難吃才是最大的浪費。因此,除了對學生加強珍惜糧食的宣傳教育,學校更應該反躬自省,努力改善飯菜口味,而不是用一言難盡的味道挑戰孩子們的味蕾。

平心而論,營養餐要實現美味與健康的平衡、照顧好各個同學的口味的確不易,也需要花不少心思。然而,就此事而言,問題的重點倒不在於校長口中的“眾口難調”,而是孩子們對飯菜難吃的意見太統一了:他們將難以下嚥的餐食悉數倒掉,本身就是最樸素、最直接的評價與表達。滿到溢出的垃圾桶上,分明寫著“不滿意”三個大字。

面對學生們如此直白的“差評”,該校顯然不能以“眾口難調”和校長自己覺得“味道還行”作為搪塞。讀懂學生的不滿,主動與他們進行溝通,通過紮實的調研瞭解學生的口味偏好,提高菜品的豐富度,才是推廣營養餐的更好方式。

以此次被曝光的蒸麵條為例,也不難發現該校在餐品選擇上考慮不周。麵條類食物很容易在運輸和擱置的過程中變硬、變坨,本就不適合校外送餐。而該蒸麵以面為主,豆芽、青菜、肉絲為輔的食材配置,顯然也與教育部有關供餐食品“應以提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為主”的要求存在差距。

顯然,若是該校在選擇供餐方時能夠充分引入市場競爭的力量,充分考慮價格、營養、口味、多樣性等因素,並及時徵求家長和學生代表的意見,營養餐被傾倒的情況就應當可以避免。其實,同樣是採取“4+X”(中央財政補貼4元,學生可繳納一定餐費)的供餐模式,一些地方的學校就交出了令學生滿意的答卷。

比如,據央廣網報道,貴州畢節市朱昌小學選取的供菜公司會專門聘請營養師制定菜譜,學校會提供三菜一湯,頓頓有肉,一個星期不重樣。與這樣的餐食選擇相比,乾癟的蒸麵條無論在營養還是在美味度上都顯得相形見絀。

可見,深入反思營養餐“溢出垃圾桶”,涉及的不僅是口味,更有學生意見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學校決策是否公開透明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讓學生餐費都花到刀刃上,保證每一分錢都能吃進學生的嘴裡,也是確保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

這一計劃自2011年啟動以來,至今已是第10個年頭。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家長外出打工、對孩子飲食照顧不周的情況比較普遍。國家實施這一計劃的初衷,也是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水平,推動教育平等。目前,每年大約有4000萬農村孩子享受營養餐的補助,這個計劃已經覆蓋到所有的國貧縣。

可是近年來,仍然存在個別學校從孩子口中“奪食”,從孩子嘴裡“揩油”的亂象,江西萬安縣多所小學營養餐大量腐敗變質、河南省商水縣一小學給孩子吃素面條的新聞更是令人驚詫。

針對一些地方的營養餐讓學生吃不飽、吃不好的現象,一方面,學校應當更加主動和用心,善於傾聽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努力供應更為豐富美味、性價比更高的營養餐。另一方面,各地也應加強監管,確保專款專用,嚴格供餐企業准入,加強採購與招標工作的公開透明,落實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防止別有用心者挪用、剋扣學生餐費。

當然,要讓學生真正吃飽、吃好,“不難吃”是最為基本的前提。小學生傾倒營養餐的無奈與不滿,理當被重視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