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風水龍脈

一、歷久不衰紫禁城

1.概況:北京紫禁城於1406年籌建,1420年建成,同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宣佈遷都北京。紫禁城從始建到竣工,歷時十四年,由當時的地理大師廖均卿、蒯祥佈局主持建造。

北京的風水龍脈


2.天運風水分析:永樂十八年,正值中元六運,紫禁城中軸線是坐子向午,如此立局,正符合雙星匯向的天運風水格局。《天玉經》曰:“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狀元”,說的就是此種格局。下元六運,子為乾星,午為乾卦,水注三海,卯為催官,五訣俱全,真是典型的皇宮風水格局。

3.地理風水分析:子山午向立局,來龍必在西北乾位或東北艮位。北京紫禁城,西北乾龍由大海沱山至八達嶺至妙峰山,落脈香山。東北艮龍由霧靈山至懷柔山至盤山落脈。乾龍和艮龍千里而來,共吐明珠,造就千年皇宮。後面的景山是人工造就的山丘,明朝稱作“萬歲山”,作為紫禁城的靠山,。根據地理形勢,按龍水之要求,必立地支坐向,故立子山午向。如此龍水與坐向之配,正合“乙丙交而趨戌”的火局風水格局要求。廖均卿家傳楊師風水絕術,絕妙地運用龍水與坐向的配合,絕妙地佈局坐向、催官、催財之術,絕妙地選擇元運時空以及避開入囚之衰。紫禁城真是一代大師的傑作,是中華風水文化的燦爛結晶。

紫禁城的風水佈局,是巒頭與理氣的絕妙配合,故為歷久不衰。明代276年,清代267年兩朝最終敗者,是為皇家自身氣數的興衰,非為紫禁城風水不濟也(萬事萬物皆有定數、皆有大限)。

二、歷朝古都北京城

1.古都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的交會處和交通要衝。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的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的頂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

太行山自北向南奔騰而來,燕山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京師。東邊是潮白河、溫榆河,西邊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東南,繞城蜿蜒流淌。 雄渾的桑乾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匯合,在北京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

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北面、西面、東北面三面高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拱衛著這座氣勢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關,右聳太行山,左面是滄海,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2. 北京在元朝以前風水並不完整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8個朝代建都在這裡。

從西周到唐代,北京稱為薊。自西周燕國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薊丘到週末的燕都,從唐代的幽州城到遼代的燕京,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數百年的興衰繁華。

西漢時,北京地區稱為燕國、燕都、涿郡、幽州、廣陽國、廣陽郡。東漢時,又稱為上谷郡。隋時稱為幽州、范陽,唐人稱為漁陽。遼代時,正式改稱為燕京。金代稱北京為聖都、中都,元代稱為中都、大都。明代時,稱為北平、北京,清代改稱為燕京。民國時,稱為京都、北平,1949年以後,稱為北京。

周武王封功臣召公奭於燕地,北京成了燕都邑,時稱薊城,城址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鄉董家村。當時營造的薊城呈長方形,東西850米,南北600米,城牆都是用細土夯築而成。早期的薊城城牆十分獨特,分為三個部分:主牆、內附牆、護城坡。這是為了有效的防禦和自衛。燕王在燕都薊城營建了輝煌壯麗的宮殿,著名的有寧臺、元英宮、燕昭王建碣石宮,築黃金臺,招納天下英豪才俊。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鮮卑貴族慕容傍統兵打敗了大將石季龍,佔領薊城,建立前燕,作為燕都。前燕正式建築太廟、宮城、正陽殿。

隋唐時,北京稱為幽州城,城牆高大結實,四面設門,南北7裡,東西9裡,周長32裡。

五代時期,劉守光囚禁他的父親,奪取幽州城,建立大燕,以幽州城為都城。遼主耶律德光升幽州為燕京,就是遼南京。燕京牆高三丈,牆厚一丈五尺,城周36裡,四周設8個門。遼燕京城店鋪林立,十分熱鬧。大內位於燕京西南,宮室樓閣鱗次櫛比。著名的宮室包括永興宮、積慶宮、興聖宮、延慶宮、太和宮、延和宮、長春宮、永昌宮、延昌宮、長寧宮、洪武殿、昭慶殿、元和殿、臨水殿。金王完顏亮改燕京為聖都,不久改稱中都。金中都在遼寧省燕京城址上仿北宋汴京宮室規制大規模營建,由漢人張浩、孔彥舟主持。徵用民夫一百萬,歷時三年,中都建成。金中都城分三重:大城、皇城、宮城。金中都宮城位於大城正中。宮城前有千步廊,正門是通天門,門樓系琉璃瓦頂,高8丈,深11間。宮城中主要宮殿有仁政殿、仁政門、大安殿。

這說明,地理是形成風水的基礎,沒有風水的理念,大地就是大地本身;正如原木無有雕琢之人仍是原木。

北京的風水龍脈


3. 元朝:北京風水脫胎換骨,成為古都的設計思想

元世祖忽必烈滅金後,決定在北京定都,便命太保劉秉忠堪輿北京風水。北京的外局與大勢適合建立都城,但具體到大內宮殿建設,還需要更縝密的風水理論做指導。劉秉忠就帶了他的弟子郭守敬、趙秉溫遍訪北京山水,最後決定捨棄在北京西側的金朝中都舊址,重新堪定龍脈正穴。

北京的風水龍脈


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府即蒙古汗位。四年後,忽必烈下詔升開平府為上都。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頒詔,以燕京為中都。至元八年,忽必烈建元。第二年,改中都為大都。

元大都系三重城結構:大城、皇城、宮城。元大都大城周長60裡,城呈長方形,四周城牆設門11座。城牆都是用上好的細土夯築而成,堅固結實,牆基厚度達24米,土中間夾雜永定柱和纖木。城牆上部有半圓形瓦管,用以排水。城牆外表覆以蘆葦編成的草蓆。大城城牆四隅建有巍峨的角樓,城外還設有墩臺。

元大城內前為宮殿,後為坊市,五十條街坊錯落有致,星羅棋佈。大旅遊家馬可·波羅來到大都,置身於一片繁華之中,不禁由衷感嘆:“大都城實在太美了,城市佈局這樣巧妙,我簡直是無法形容、無以描述!”

北京的風水龍脈


這裡穿插一個傳說故事,金朝在營建中都時,為了宮殿的主山(靠山)絞盡腦汁,這時有“望氣”者說,蒙古境內有座小山,王氣積鬱,紫光迸現,怕要出什麼帝王,應該把這座山移到中都來壯大金的王氣。於是就把那座小山搬到了太液池,取名“瓊華島”,成了中都的靠山。沒承想,這一搬,倒把蒙古王忽必烈的王氣引到了中都。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聞聽王氣是金朝自己搬請來的,大喜,改稱瓊華島為“萬歲山”。

北京的風水龍脈


具體到元大都的建造,劉秉忠認為:“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是根本,水是血脈。”應該“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方成大業。”

師徒幾人通過踏勘,最後認為燕山山脈是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西山的玉泉山才是未來大都的祖山,龍脈由此生髮才對。那麼,龍脈的象徵是什麼呢?就是玉泉山的水。把水引向新建的京城和皇宮,使其王氣凝結,乾坤自可安定。

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為龍脈引導到京城和皇宮呢?劉秉忠採用了一明一暗兩種方法。明,就是開鑿河道引水。於是從玉泉山開始經今太平橋南行、東轉繞至今西門,過今中、南海之間,將玉泉山水引到了皇宮正門的圍橋“周橋”,再向東,至通惠河(就是大運河),開鑿了一條河道。由於此水引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屬“金”,所以稱作“金水河”。那麼皇宮的青龍從何而出呢?劉秉忠將什剎海、積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出文明關,繞宮殿東側,也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這樣,皇宮的“青龍”就出現了。暗,則要做水文調查。劉秉忠通過山向走勢和地殼結構分析,找到了玉泉山地下水向東流經的方向,以此為脈絡,找到了下游的“龍泉”,並堪定太液池正穴,決定在此營建“大明殿”,並圍建大內,營造宮殿。

北京的風水龍脈


為了證明此處龍脈的正確性,有三個例證。一是紫禁城城內傳心殿的大庖井,是宮內年代最久遠的水井。無論天氣多麼乾旱,井水不升不降,後世皇帝供奉

“龍泉井神”即在此。元代是專供皇帝飲用的井水。這就是劉秉忠堪到的“龍泉”。二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經做過全國水質調查(即用金斗稱量,並調查周邊人口體質,得出結論),證明此井水僅次於玉泉山水,說明它的泉脈源於玉泉山。三是故宮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時,開挖很淺就水流不止,並發現了柏木樁,進一步揭示了“龍脈”的存在。這條“龍脈”的地下流經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故宮內的慈寧宮,至箭亭,向南,再向東,至大庖井,再向東南奔東華門,再向東流經王府井的“井”,到十王邸。慈寧宮東側就是就是元朝大內的大明殿,說明大明殿即是“龍穴”

4.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風水更加完美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臺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由此可見風水的中軸線在過去是如何的重視。


燕墩

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緻。她嚴格按照星宿佈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佈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臺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臺”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北京的風水龍脈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佈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恆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臺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臺基別緻,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臺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


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佈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北京的風水龍脈


故宮風水中軸線上的建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欽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橋――鼓樓、鐘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

北京的風水龍脈


北京的風水龍脈


中軸線起點永定門(1957年拆除,後復建)

北京的風水龍脈


連接天壇的中軸線

北京的風水龍脈


萬春亭

北京的風水龍脈


鐘鼓樓


北京的風水龍脈


地壇

由於歷代政府對北京(故宮),加以保護,特別是解放後,中央政府將故宮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使故宮成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歷經五個世紀的古都。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國風水理論指導下規劃建設的,處處寓涵風水思想,是風水學的典型實物例證。

5. 乾隆皇帝巧妙佈局北京風水

1)確定風水中軸線而定風水格局 。 風水中軸線乃城市風水的坐向,坐向已立則吉凶生焉。除歷代帝皇的風水建築佈局外,經清乾隆皇帝巧妙佈局,其風水特色躍然紙上。沿景山布"子午線"而完成中線格局之風水佈局,束龍地勢發脈起於西北之西山,由北而南成一孤形環抱北京城,其氣勢之大確為"風水學"之城市佈局的傑作。


2) 陰陽五行來佈局。乾隆皇帝把北京城四周以"五行"之物佈局連線,發揮風水之效果。東方"甲乙"屬木,就立朝陽門外的大木; 西方"庚辛"屬金,即建一口大鐘於大鐘寺內; 北方"壬癸"屬水,即以昆明湖名之; 南方"丙丁"屬火,即以良鄉塔之紅土名之; 中央戊己土,即以景山為中央站。


3) 與天地相合而佈局。北京城牆方正、街道平直寬闊,河道、橋樑、地溝等之建設佈局為古都之首。其祭祀多用各種祭壇,如"日,月,天,地,先農,先蠶,社稷"及太廟,文廟等,其中"垂教天下"、“君臨天下”、“與天相合”含義,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風水上的深意。


紫禁城內為了配合天罡地煞之類,用卅六數作三米直徑之金缸,以防祝融水災及天火下降,又用七十二數作井泉,其各個裝點之位置。

北京的風水龍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