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這已經到四月底了,天氣還是有一絲涼意,很多人的秋衣秋褲還沒有脫下來。現在天冷我們可以穿厚厚的羽絨服,屋裡都有暖氣或者空調,不過在古代,宋朝之前連棉花都沒有,那他們是怎麼禦寒的呢,大家說,可以燒柴火啊,但是不能捧著火盆外出吧。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羽絨服之所以保暖,是因為裡面有絨,絨的密度小,堆在一起不容易透風,而且它的聚熱功能好,具有保溫功能,能鎖足體溫。再不濟,我們還有棉服,裡面充滿了棉花,記得小時候棉服都是媽媽給做的。其實棉花傳入我國還是很早的,大約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不過那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想到棉花可以禦寒,而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觀賞花卉。

直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一次偶然的發現,棉花堆在自己身上竟然很暖和,於是下令讓全城的巧婦,將棉花做成棉布,這才讓“棉”這種東西在我國普及開來。後來才逐漸有了棉服棉被等等。那宋朝之前的古人們是如何禦寒的呢?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還記得我國漢朝的絲綢之路嗎?那時候我們的絲綢深受外國人的喜愛,連凱撒大帝都愛不釋手。在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養蠶了,不過像薄紗一樣的絲綢並不能保暖,需要用厚絲綢。

蠶大家應該都見過,那麼小一隻,吐絲是非常慢的,所以要織造出一匹厚絲綢,相當的花費人力物力,因此絲綢也就變得十分昂貴。基本上只有皇室才用得起,普通官紳家都可能負擔不起,直到如今都讓人羨慕不已。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普通老百姓們都只能穿麻布或者葛布。就是用麻類草本植物纖維做成的布料。麻袋和麻繩大家都見過吧,很粗糙而且非常透風,這樣的東西穿在身上不僅不保暖,而且十分不舒服。除了麻衣和絲綢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會穿裘皮,就是從動物身上扒下來的,這種應該是最保暖的,但也是最殘忍的。

當然還有很多老百姓用柳絮和蘆葦來禦寒,但保暖效果都不是特別好,無法幫助古人抵禦寒冷的冬天。雖然在外沒有好辦法,但在屋裡古人還是發明了很多禦寒的好方法,比如土炕,現在北方很多地方都還有,睡覺之前燒的暖暖的,一整晚都不用擔心會寒冷,還有手爐、湯婆子這些小物件也非常管用,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讓人佩服。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我們5000年的文明也正是靠著我們的智慧在一代代的傳承,古人的智慧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也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發掘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想要學習古人的智慧首先要對我們的文化有所瞭解,5000年的文明傳承至今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而身處傳奇當中的我們,對於傳奇伊始以及傳奇是如何成為傳奇,又怎麼會無動於衷?

所以在此我建議大家多去學習一下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體驗一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樣性,多去讀一些這方面的書籍,比如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就非常好。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1961年,61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徵博引,被學生喜愛。

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此後60年,修訂4次,再版數十次,成為各大高校歷史、文學、語言學的入門教材。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第一感受,全面。274頁,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錄羅列很多。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飲食、衣物14章,無所不包。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但看看書名,常識,是值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這樣的知識並不多。14章,王力先生從14個不同的角度講述古代文化,希望給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面、立體的古代中國。

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那古人冬天如何禦寒?老祖宗的智慧讓人佩服

雖然章節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筆下,以點及面,由一及萬,寥寥幾句便把事情講得無比清晰。

整個過程“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的驚歎,連綿不絕,如果你對中華文化也很感興趣的話,就點擊下方購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