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系列 第二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

第二系列: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第二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


大家好,我是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王繼鴻,很高興在此為大家分享育兒理念。第二系列的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我們第一輯分享了教育的整體觀,今天我們從細節入手,即先有整體的教育理念,然後從日常生活的細節開始,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把握孩子的敏感期,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需要從孩子的出生那一刻開始,孩子從母親子宮裡出來,就會有各種的反射性動作,假如我們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就會阻礙孩子動作的發展,這個我們在第一系列裡就已經很詳細的講解過了,如果沒有聽到的朋友可以返回到第一系列重新看各篇文章。

那麼我們如何給孩子適宜的環境?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三歲以內的小孩子的能量是無限的,幾個月的寶寶,他們的手和腳會動個不停,踢個不停,是吧?讓我們大人試試,躺在那兒如果雙腳抬起踢個不停,可以嗎?可能沒兩下就累倒了。那孩子的這個不停地動的動力來自哪裡?我們成人靠意志力堅持也無法達到孩子的這種一刻不停地動作,是吧?所以,孩子的動作不是由意志力控制的有意識的活動,而是一種內驅力的推動,是本能地需求,才會讓孩子除了睡覺之外,讓自己的四肢一直不停的活動。

那這樣的活動的目的是什麼?生物的發展和進化都是非常神奇的。一般的哺乳動物一出生就能有與自己的母親和同類一樣的動作模式和叫聲。而只有我們人類,需要經過最長時間的哺乳期和撫育期。但是在這短短的一年裡,孩子的發展是神速的,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癱瘓狀態,到能自己獨立行走,並開口說話,這就是一個奇蹟。但可能因為我們太司空見慣了,太習以為常了,所以可能都沒有深入去思考過,孩子從出生後發展的第一年,是什麼力量讓孩子能如此快速的發展?

從醫學研究和兒童心理發展研究來看,孩子的內在本具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的特質,而這樣的特質要發展完善,靠的不僅是孩子自己的內驅動力,環境的重要性絕對不可忽視。我們都聽說過狼孩對嗎?在法國,曾經發現一名狼孩,經過醫學檢查,孩子的器官沒有發育問題,但孩子不會像人一樣行走,而是四肢著地。發聲器官沒有問題,但不會說人的語言,為什麼?後來研究發現,在森林裡找到這名孩子的時候已經12歲了,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某種原因被拋棄在森林裡了。在孩子幼兒時期動作發展和語言發展的敏感期間,孩子缺少了這樣的人類環境,所以哪怕器官是健全的,可仍然無法恢復到正常兒童一樣的動作模式和語言水平。可這孩子卻獨自在森林裡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這也是一大奇蹟。

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麼什麼是適宜的環境呢?什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合孩子發展而不會造成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呢?我們首先需要對孩子的成長規律要有所瞭解,在適時的機會,給孩子適宜的環境,才能起到輔助孩子的成長的作用。環境一詞,它的概念很廣,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類環境,自然環境中,包括外部的自然環境和內部的實體環境。孩子的成長一定缺少不了外部環境和教具的支持。孩子的發展也一定通過對環境產生動作行為,從而達到智能的發展。那我們要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教具,就會起到非常至關重要的決定性。蒙特梭利當年從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智障醫院,去負責研究一批智障的兒童。她觀察發現,這些孩子擠在一起,除了面對四堵牆外,沒有任何的器具供他們探索和玩耍,孩子們除了發呆,沒有別的事情可以發洩他們內在的能量。當她為孩子提供一些經過設計的教具後,發現這些孩子的智能得到很高的發展,甚至考試成績與在學校上學的普通孩子一樣高。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思考,如果有智力問題的孩子通過科學地引導都能達到正常孩子的水平,那正常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出現更好的成效?當蒙特梭利的教育模式在第一所兒童之家驗證成功之後,我們真正從蒙特梭利的著作和現實教學的實踐中驗證了環境的重要性,即為孩子提供一個環境,其需要具備的要素是:自由、友愛,教具是適合孩子年齡段發展的。

但當蒙特梭利傳到中國之後,很多人都會對我們所提倡的自由理解產生偏差,有很多家長甚至對孩子的行為沒有一個界限,以為這就是自由。其實不是,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國民,都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也要符合本國的道德規範。同樣的,我們給孩子的自由也一定是有紀律和規則的前提下的。這樣的環境,才是能讓孩子安全成長的,也讓孩子感覺到是有安全感的,更讓孩子知道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除此之外,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層,因為蒙特梭利教育是一個混齡的環境,所以環境中的教具提供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就需要有難易程度的漸進和區別,同時也符合孩子發展的規律。

那我們說要給孩子豐富的環境,是不是提供給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呢?我們家長應該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孩子看到新的玩具就想要,買了之後沒新鮮幾分鐘就扔了,甚至有破壞玩具的行為,一點也不珍惜,是嗎?問題在哪兒?因為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是玩具,不是教具,不是孩子內在發展所需的東西,所以只會消耗孩子的精力,而起不到教育的意義。甚至孩子會因為滿足不了內在的精神發展需求,而變得脾氣暴躁和哭鬧。

假如我們能讀懂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同時提供給孩子一個適宜的環境,這些孩子的行為偏差都會消失。

好,我們這一輯先分享到此,下一輯開始詳細為大家分享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應該需要創設怎麼樣的環境來支持孩子的發展。感恩大家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