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修养叫“不说”。你对此怎么看?

老孙遁世无闷


“不说”!第一个人倒底是谁?!我陡然间想起《论语》中孔子说的“予欲无言”,就是“我不想说话了!”可是孔子是教书先生,“述而不作”几乎是他的为学特点,不想说是怎么会事呢。查了一下,恢复了我的记忆。可能是他的后期,有一天他突然说了“予欲无言”。这时候学生子贡急了,连忙说:“您不说话,我们怎么记述你的学术思想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原来孔子这时已经悟到,不说话是另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直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坚信“有德者必有言”的,并且反对“巧言令色”和“言不及义”。很可能到了晚年,他知道该说的都说了,这时候该“慎言”了,而且他也说过“君子谨于言,而慎于行”的话,在学说思想的连贯性上,从“吾道一以贯之”的角度看,这是可以讲得通的。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孔子上面所说的那句话,可以理解为:“老天爷讲什么话了吗?它不讲话,一切都很有序,地球照样地转!”

这种“谨言”思想,影响了后继文人,成为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晋代陶渊明在《五柳生生传》中就曽描述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自己,并且说这是上古先人的素质。

当然,之后有人总结出“言多必失”和“禍从口出”的规律,很多人吃了说话的苦,那也是“不说”的另外原因了。


信敏498


这个事情要这样看,本来一个人看到社会上或者你周围的人,有不对劲的,应该说,应该指出,使别人知晓,可及时地纠正解决,是对人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些人只要是他看不贯的,总是几几喳喳,不管人家是否接受得了,一锅儿倒出去,亳无策略;还有一些人,专门挑刺,无中生有乱说,达到泄私愤的目的,这种人是我所反对的。

但也确实有些人,总是对事少说为佳,对不关原则不关自己的事,不去费尽心思地去讲,觉得多说无宜,以免给人难堪,生怕无形中得罪对方,甚至亲朋好友或者上司,往往是嘿嘿一笑了之,有这种举止的人也确实是一种修养,我也佩服他们。很多地方,我也是这种态度。

但是,我还是总觉得,该说的还是要说出,完全当个好好先生,有时也会引来坏的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及公共利益。



用户陈维仁501


最近重新看了电视剧巜老农民》,女主角灯就是这样的人,个性鲜明,爱憎分明,她和刘大胆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令人感动,那么多的事呀,灯,从不说,她的所为,刘大胆为她在父亲坟前哭说的爱呀:爹,我和灯是走进心里的人呀,我听你的话没有和灯结婚,但是,今天我要说,我要和灯在一起……那是俩个一辈子彼此关心,照应的人呀,灯从沒说什么,只是关键时刻用她的行动维护着刘大胆,终了,刘大胆去求婚,灯说:你去河里担担水,见到人便说:我给灯挑水了,我给灯挑水了。灯的喊言真正的是令人惊叹。永远亮着的灯,永不言败的灯!委屈也是通过他人之嘴说出的:我的灯永远是亮淌的,灯是个好女人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