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這幾年,國學興起,全國各地都建立起各種國學推廣機構。不僅成年人,很多三五歲的小朋友也已經開始正襟危坐地讀經、誦經。而國學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孔子,正如柳詒徵先生所說:

“中國歷史,孔子一人歷史而已。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一人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想要了解、學習孔子,則怎麼也繞不開《論語》這本書。

我今春發現一本小書,是由孔門弟子的角度切入,以介紹孔門十大弟子來介紹、闡述孔子思想。

這就是傅佩榮的《孔門十弟子》。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傅佩榮教授師從方東美和余英時,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哲學家。但這本小書是傅教授2007年在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講座的文字修訂稿,一如傅教授的傳播甚廣的傳統文化講座,語言生動、平實,而又貼近人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論語》入門讀物。

本文僅從《孔門十弟子》獨特的創新解讀和切入角度兩個方面來述評。

全新的“君子論”與“仁論”

一百六十多頁的書讀完,讓我最有所得的一點是:傅教授認為,應該把“君子”與“行仁”看成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君子”是立志每天提升、改善自己,不斷行“仁”的人。

  • “我要成為君子”。

傅教授認為,“小人”是指性格還像小孩子一樣的人,只有身體長大但是心智卻不成熟;而“君子”,就是隨著生命成長而不斷持續進步的人。他“從有我到無我,從利己到利他,讓自己的生命境界越來越開闊。”

比如,路上橫倒著一根竹竿。有人經過時能隨手扶起,放置一旁,免去後來之人的行路障礙,這就是走在“成為君子”的路上;而如果有人並不隨手扶起,而是候在一旁,等他人經過跌倒時,幸災樂禍、拍手叫好,那是身體發育,但心智卻不成熟的“小人”。我們可以看到,從“小人”到“君子”的過程並不複雜,也就是彎一下兒腰,動一下手的事兒。任何人只要選擇去做,都可以做到。

要真正達到《論語》中“君子”的境界很難,可能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但人們選擇“我要成為君子”之後,就可以從一點點小事開始,心中有他人,推己及人。正如孔子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 人永無完美,修德永無止境

正因為“行仁”是一種進行中的動態的過程,所以“孔子從來不說哪個學生或者哪位還活著的人合乎行仁的標準。” 這並不是“仁”太難做到,因為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是因為孔子認為,個人修德是永無止境的。

從孔子個人經歷來看,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可謂身世平凡。可他一路進取,能精通“五經六藝”。栽培弟子時,收徒三千,培養出“精通六藝”的七十二弟子。姑且不論及他在此後千年的影響力,單單這份人生答卷,也是成就非凡的。

而關於永無止境的進步,孔子自己就有精彩論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假設孔子能活到八九十歲,他肯定還有更高的目標。”

傅佩榮教授這種“成為君子“和“行仁”無止境的解讀,十分暗合心理學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同樣的,人的美德、思想境界也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

任何人選擇“成為君子”,選擇“仁”,就是選擇了“終身成長”。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 “行仁”從自身做起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即使是對“孔門十哲”來說,一時也難以理解。於是,很多弟子都向孔子提問過這個問題。孔子針對不同弟子的性格、資質情況,往往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君子求諸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等等。那麼,普通人到底 怎麼做“君子”,怎麼行“仁”呢?

在《孔門十弟子》中,傅佩榮教授特別強調了一點:“內心要真誠”

人性向善,所以要忠於內心,發自內心的真誠。

比如公交車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車,有座位的我們要不要讓座呢?內心真誠的時候,我們看到老太太,就會聯想起自己家的老人。不讓座的話,就彷彿是讓自家姥姥、奶奶站著而自己坐著。心裡想想就會有點兒不得安寧,還是趕快讓座吧。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再比如,在人際交往中,內心真誠,往往代表著我們“有幾分感情就願意出幾分力”。現代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O.Wilson)早從基因學上給我們論證出:“親親”與“利親”是物種自我保存的根本法則。我們和不同關係的人,感情自然有差別。比如家人要求我們去做什麼事,我們都會樂意去做。而如果是鄰居要求我們做一樣的事,我們就會心裡“嘀咕”了。能隨手而為的,肯定也會幫忙;但如果是佔用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的,我們往往就會不樂意。

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真誠”的一面。“一定要衡量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究竟有幾分感情,然後在行為上做到適當的分寸。” 否則,他人提什麼要求,我們都滿足的話,那就成了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不僅會整日疲於奔命,也會忽略自己更應該關心的家人。


以獨特的角度解讀《論語》

《論語》一書記錄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其中各章各條既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也不是按照邏輯順序,學者們研究它,第一件事就是對各條目重新分類、整理。但這對普通讀者來說,工作量巨大,幾乎不可實現。而《孔門十弟子》中,傅佩榮教授從孔門弟子的角度切入,依據人物來對《論語》重新分類、整理,給讀者講述了孔門十哲和曾子、子張(共12位弟子)各自的“成長故事”。

“這些弟子的性格各自不同,資質有高有低,體悟有深有淺,志向有遠有近,實踐有成有敗。他們提供的學習光譜,讓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藉由他們的經歷而向孔子請益。”

實際上,我們普通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們,可以從這些孔門弟子中挑選一位作為自己的“榜樣”或者“偶像”,切實研究他們的言行、事蹟、理念,“經由研究這些弟子,進而瞭解、體認孔子的思想”。一如千年前的“亞聖”孟子。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結語

除了求學、修德部分,《孔門十弟子》在介紹孔門弟子冉有、子路、子張時,對孔子的“為政”思想也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解讀,對今日的從政、經商、管理、甚至“職場成長”都會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其實,無論是求學、經商、工作還是修德,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才是最重要的。這方面,《孔門十弟子》能給予讀者長足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