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咋辦:停擺還是“雲化”?

電影節作為電影產業的延伸,迄今全球共有3000多個。而經由權威的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盟(FIAPF)認證批准的大型競賽性國際電影節為15個。其中,戛納電影節今年是第73屆,“本是一個歌頌生命、讚揚生活、如再生般的國際性活動”(該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弗雷茂語),原定5月12至23日舉行,卻因新冠肺炎病毒全球大流行而停擺。其組委會先是宣佈延期至6月23日至7月4日。誰料法國政府的“禁足令”要一直執行到7月中旬。於是第73屆戛納電影節面臨再延期甚至取消或者“雲化“。

戛納電影節咋辦:停擺還是“雲化”?

馬克龍總統表示:“專業人士認為,戛納電影節是電影業的重要支柱,必須通過各種方法使2020年戛納電影節成為現實。”該組委會擬改在9月舉行,但將與威尼斯電影節“撞車”,到10月戛納又有電視節。至於取消麼,電影節倒不怕賠償,因它有儲備金和基金支持,況且原先預算也只有3200萬歐元。問題是今年有許多優質影片要借戛納電影節特有的影響力作全球首映,如克·諾蘭的《信條》、韋·安德森的《法蘭西特派》、湯姆·克魯斯的《壯志凌雲2:獨行俠》以及張藝謀的《堅如磐石》、田壯壯的《鳥嗚嚶嚶》等。還有,戛納電影節規模最大的市場展有上千部新片要交易,權威度最高的“地平線”“一種注視”等單元有許多創新的獨立電影要參展。戛納電影節在影史上的意義超出群星薈集的盛會本身。

今屆戛納電影節更是全球電影產業的風向標。在其前的美國翠貝卡電影節、邁阿密電影節、法國的真實電影節、德國的慕尼黑電影節和沙特的首屆紅海電影等均取消。大型電影節停擺,不但讓廣大影迷無法對新電影一睹為快,全球電影精英少了寶貴的面對面討論交流機會,而且大量優質影片被挪入下個賽季造成評獎困難,更要緊的是電影交易無法進行,成片製作資金難以回收,而新片項目難以融資開發。可見疫情暴發給整個產業帶來的損害之大。

眾所周知,電影節具有多種功能,其中褒揚功能和交易功能尤為重要。前一功能是通過評獎肯定某些題材、類型、風格和流派,從而促進世界電影的多元化發展。戛納電影節的評獎一向具有風向標意義。後一功能是通過市場提供新片發行、銷售、經紀和版權交易平臺,全球約70%的電影交易是在戛納完成的。至於開幕式、頒獎式和紅毯秀,所呈現的儀式感並非最重要的。當然,電影節還具有帶動旅遊、餐飲、時尚等的溢出效應。如今在疫情之下如何舉辦電影節以發揮其多種功能,的確是個亟需探討的課題。依靠流媒體亦無法立即籌備多個線上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組委會正在籌劃解決方案,其中之一就是轉型即“雲化”,比如“雲評獎”“雲交易”。目前已定下來的是“雲交易”,構建兩個線上交易平臺。一個是該組委會支持、由歐美30多個代理商和獨立電影片商組建的“戛納虛擬市場”,將於6月22—28日展開為期6天的全球線上交易活動,為買家提供己完成新片的放映、片花、樣片、項目路演和其它必要的電影市場服務,完全免費。另一個是官方市場展設立的虛擬電影市場平臺,代替以往的線下官方活動,且更多是履行預約觀看經篩選的、固定時段的放映活動以及預約會議等,但要付費。上述“雲交易”時線上放映新片恐有被盜版的風險。

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終究要在年內舉行,如何應對疫情,戛納電影節等的“雲化”做法不妨借鑑一下。美國有個叫“西南偏南”電影節採以線上評獎方法,即先讓評委和媒體記者在線上觀看全部參賽片,評選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然後聯合亞馬遜視頻點播平臺,將部分獲獎影片免費供公眾觀看。讓廣大觀眾參與進來,雖然少了點票房,但普及電影文化的意義更重大。 (嚴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