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唐朝有“四大名相”,房玄龄居首,本文通过《资治通鉴》,来解读房玄龄的遗言,和李世民的相关做法。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命的倒数第二年,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卧病在床。朝廷琐事,由太子和长孙无忌等人处理,真正遇到大事,太子李治才敢来找李世民拿主意。但有一件事,虽然不是军国大事,但李治不敢不告诉李世民,因为司空房玄龄病重了。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房玄龄生病的消息,李世民早就知道,他多次派御医前去为房玄龄治疗,没想到,房玄龄大限将至。《资治通鉴》云:

玄龄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

李世民为了见房玄龄一面,派人用肩舆小轿将房玄龄抬入玉华宫,在病床边,李世民和房玄龄这两个“病号”,对着彼此多年陪伴自己的“老伙计”,哭了起来。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不久后,房玄龄病逝,享年70岁。李世民因为太过悲痛,病情一度加重。为房玄龄辍朝三日、配享太庙。

李世民对房玄龄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二人的峥嵘岁月。

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大军行到渭水之滨,房玄龄主动前来投奔李世民。李渊父子在隋末的众多起义军中的势力并不是最强的,但因为房玄龄军中运筹帷幄、招纳人才,最终使唐军统一天下,李世民因此称房玄龄是:吾之子房(张良)也。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626年,(武德九年),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打压下,李世民的处境受到极大威胁。这时候,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帮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促使李世民登上皇位。正是因为房玄龄对唐朝统一天下、对李世民登基有莫大的功劳,李世民才说:

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资治通鉴》)

之后,作为唐朝宰相,房玄龄居功而不自傲,事无巨细地辅佐李世民,每逢李世民训诫他人,房玄龄必战战兢兢,反复自省。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李世民为答谢房玄龄之功,把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并且把房玄龄的女儿许配给了李渊的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

644年(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把镇守长安、代理朝政的任务交给了房玄龄。然而,李世民刚到辽东,就有人向李世民告密,称房玄龄在长安密谋造反。李世民二话不说,立即把告密者腰斩。可见,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信任无以复加。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归来,房玄龄已经年过花甲,思维迟缓、行动不便,因此在朝堂上有一些小的失误。有一次,李世民一时生气,把房玄龄贬回家中,房玄龄的儿子们因此很沮丧。第二天,房玄龄让儿子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儿子们不解,房玄龄说:“皇上今天一定回来的。”果然,李世民找借口故意经过房玄龄家门口,看到房玄龄早已在门口等候,便牵着房玄龄的手上了皇帝专用的马车,共同入宫去了。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因为二人相伴多年,早已离不开对方。

从公元617年投奔秦王,到公元648年病逝,房玄龄辅佐李世民32年,这32年,房玄龄可谓鞠躬尽瘁,是“贞观之治”的主要操盘手之一,更是良相的典范。后人因此把他和杜、姚、宋三人合称为“唐朝四大名相”。

房玄龄生前官至三公(司空),死后被追赠太尉、配享太庙,可以说得到了古代文官的最高待遇,然而,房玄龄临终前是有遗憾的。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对儿子们说:

我承蒙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太平,皇上却一直想再征高句丽,群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也没有开口相劝。若是死了,还没能把心中的话对皇上说,真是死有余辜。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于是,房玄龄用他人生的最后一口气,写了一封200多字的遗言,大致意思是说:

《老子》曾说过“知足常乐”,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开疆扩土,横扫四海,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已经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繁华盛世。每逢秋后处决人犯,陛下都再三审核,生怕错杀一人。然而,陛下为了征讨高句丽,却让无数百姓和士卒死在了他乡,难道他们的性命不足以让我们怜悯吗。

倘若高句丽率先侵略我们领土、杀我们的百姓也就罢了,但高句丽并没有这么做。如今,高句丽已经非常畏惧我们,愿意和我们重新修好,我们何必对其穷追猛打,而使我们众多百姓和将士失去性命呢?我很快就要死了,希望陛下能采纳死者的哀鸣。

实际上,房玄龄的这份遗言,是有一定道理的。李世民之所以攻打高句丽,并不是因为高句丽先侵略唐朝,而是因为唐朝要为自己的小兄弟新罗报仇。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归来,对外宣称是唐朝胜利,实际上唐朝并未达到预期的战果,唐朝将士在辽东死伤数万,李世民撤军后,一度对这次征讨表达后悔之意:

“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资治通鉴》)

因为在出征前,魏征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够真正阻止李世民的征讨。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但在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为了证明唐朝一定能征服高句丽,李世民厉兵秣马,广造战船,反复派兵攻打和骚扰高句丽,说是为新罗报仇,实际上不过是打着“一雪前耻”的名头,拿将士们的生命赌气罢了。

这些话,无人敢对李世民说。房玄龄在临终之前,将心里话全部说出,希望李世民能够罢免兵刀,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只可惜,房玄龄死后,李世民给了他足够高的荣誉,不仅对他的遗言视而不见,还反其道而行之。房玄龄的葬礼刚结束,李世民就立即下令,让越州、黎州、洪州等地建造一百多艘大型战船,准备再战高句丽。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对高句丽穷追猛打,临终前,仍然认为“高句丽不除,必为大患”,唐高宗继位后,继续攻打高句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在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的反复攻打下,到了公元668年,高句丽终于因不敌唐朝而灭亡。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去世了20年。与其说高句丽是被唐高宗所灭,不如说是在唐太宗时期就已经定下基调。

为了攻打高句丽,唐朝付出什么代价呢?举几个例子,《资治通鉴》云:

“征发百姓造船……蜀人苦造船之役”——为了打造战场,百姓需要承担劳役之苦。

“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为了凑够军费,百姓不得不卖田宅、卖儿女。粮价上涨,百姓苦不堪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朝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伤亡更大。可以说,唐朝为了征讨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没有动摇王朝根基,但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房玄龄建议罢兵,李世民仍然坚持攻打,他们孰对孰错,今天已经很难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房玄龄作为唐朝宰相,心怀苍生,他建议停止征讨高句丽,是忧天下之心。

而李世民身为站在封建社会顶端的男人,他攻打高句丽,除了要复仇之外,还要通过打败这个敌人,来震慑周边的国家,以换取更大的和平。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房玄龄和李世民,虽然站在了两条路上,但这两条路的方向大体一致。

以上内容皆参考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唐朝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因此,我们若想按时间轴来了解历史,应该精读、细读、多读《资治通鉴》,因为在所有的史书中,《资治通鉴》是一本能让人多方面素质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曾国藩曾说:“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

梁启超曾说:“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乃天地一大文也。”

因为《资治通鉴》里面不仅仅记录这13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的更是政治、是权谋、是人性、是兴衰和沧桑。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国学教授,历时3年,合译而成。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因为编纂者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房玄龄留下200多字遗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灭了一个国家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4万套已经被哄抢一空,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