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唐高祖李渊打下了天下,稳定了国家的整体局面。随后唐太宗李世民便从他父亲手里抢过皇帝这份职业,开始做起了细活。

由于唐朝的国力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已经达到别的国家所不能及的地步。由此李世民也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文化上来,大刀阔斧的对初唐时期的文学进行改革,到唐高宗时期,整个唐朝的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初唐的文化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少不了当时一种非常盛行的社会风气的功劳—王府养士之风。王府招募社会上的文人雅士在初唐时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长期的文化,政治影响之下,王府的文人形成了一个团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初唐时期文学的发展,也造就了初唐的文化大繁荣。

一、自古文人有用武之地

文人在古代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古代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把国家的文人安顿好,这个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

其实这句话说的可有道理。就拿陈胜吴广起义跟太平天国做对比。

1.陈胜吴广起义,农民发起的运动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被任命为屯长,带着一行人到渔阳防守。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被大雨延误时间,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

陈胜吴广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但是他们的起义终以失败告终。

陈胜,吴广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装备不行,作战经验不足。

但是还有一个暗藏的原因注定他们终将失败。

陈胜吴广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没上过学堂,并且和他一块起义的都是受压迫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陈胜吴广起义在刚开始确实取得了不错的胜利,但是刚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陈胜就自封为王并且还变得骄傲自大,随意的杀害自己的手下。

一个朝堂之上涉及到政治必定少不了大臣,而讨论政治的大臣又多是文人。而跟陈胜吴广一块起义的都是被压迫的农民。因此身边没有文人,谋士支撑,这场起义终将失败。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陈胜吴广起义

2.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文人发起的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的事。

起义者是洪秀全,这个人多次考状元不上榜,心灰意冷之下决定改变制度,最终走向了起义之路。

洪秀全受神权和基督教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他结合住当时中国的环境, 写出了一些给农民洗脑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出现无疑是给在清政府暴政下农民的一道曙光。自此,太平天国得到力量不断壮大。

太平天国从最初的小规模到最后打下了小半个中国,可以说他们的领导层制定的政策密不可分。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这些政策的颁布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可以说是当时一些比较前卫的政策了。

试想如果他们的统治者没有前卫的思想,不懂得去学习,可能会制定这些政策吗?

因此天平天国运动取得那么大成就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核心集团中有文人和谋士出谋划策。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太平天国运动

同样都是农民为主体的起义,为何差距会这么大呢?问题还是出在他们的领导层。

陈胜吴广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洪秀全读过书,参加过科考,有知识文化,会做思想工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陈胜吴广的失败的原因。

因此不难看出在古代,文人在国家中占的地位可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读书人能让国家安定,同样也能让国家变得鸡犬不宁。

在"文人协助治"国思想的灌溉下,古代出现了一种风气—养士之风

二、养士之风的兴起与发展

1.养士之风的兴起

养士之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在读一些战国时期的古文时,常常会出现一个词叫“门客”。这里的“门客”指的往往就是那些有社会影响力文人。

春秋战国,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曾经完整的天下已经变得四分五裂。诸侯之间为了使自己更加强大,相互之间进行征讨和兼并。在此期间有许多缩小的国家被吞并,而那些得以保留的诸侯国得到了一个共识:养士可强国

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论横.效力》

这段话讲的是六国时期,有才能的臣子到了楚国,楚国就变得强盛。离开了齐国,齐国的实力就会大减。为赵国效力,赵国的各项制度都会变得更加完善,而不为魏国效力,魏国就会逐步走向衰落。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有才能的文人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就已经非常高了,甚至这些人的去留可以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

站在文人特殊地位的角度考虑,身为当时的统治阶级,那个不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军事力量有限,因此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招纳贤臣身上,从而形成了养士之风的雏形。

2.养士之风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给一个国家所带来利益甚至超过了军队,收益非常可观。因此养士在战国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也一直影响这后来的王朝。

但是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战国时期招揽士人多出于政治因素,而后世的这种风气则逐渐向文学方向靠拢,吕不韦的门客所编篡的《吕氏春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到了汉统一后,养士之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自身就喜欢文学,没事爱钻研一些文学作品。皇帝有这个爱好,身边当然是少不了一些文人。

汉朝著名的司马相如就是凭借《子虚赋》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和重视,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

而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更是厉害,直接招募宾客数千人,编篡了《淮南子》。

从汉朝皇家编篡的书籍来看,养士之风虽起源于政治因素,但已经开始向文学方面进行转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养士之风开始逐渐的集团化。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魏晋时期的文人

魏晋时期也是一个多战的时期,同样也是文学最灿烂的时期。藩王大量的招募社会上的文人雅士已经成为当时的一个潮流。虽然招募的直接目的还是出于政治因素,但其已经不再是仅仅限于政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文学目的和追求。

到了齐梁王朝时期,南方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帝王们仍纵情声色,每日莺歌燕舞,从而造就了一批淫词艳曲,养活了众多宫廷诗人。

在这一时期养士之风的机制基本上趋于成熟,而达官贵人所养的士其重心也从政治转移到了文学上。

三、唐太宗父子将养士之风推向高潮

唐朝刚刚建国的时候留给李渊的是一个烂摊子。李渊在皇太子李建成的帮助下,使大唐的整体局面趋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而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使李世民接替了李渊的班,成为了大唐第二个皇帝。李渊留给李世民的是一个大好的局面。这也使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文化建设。

那么养士之风为何在李世民父子两人统治时期趋向高潮呢?

1.从政治方面考虑

纵观整个唐代,王府设立文学馆招募文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这个先例还是从李世民开始的。

唐高宗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将军,扫平寇乱后,开设文学馆开始招募文士。《旧唐书》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前还是秦王,他在自己府中设有文学馆。这个文学馆表面上是一帮文人聚集在一块互相吹捧,而实际上却是一帮老江湖。

李世民文学馆中有十八学士,这帮人不是隋朝的旧侍就是当时社会上的文学名人,可以说都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正是在这帮人的协助下李世民才取得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夺嫡大战的最终胜利。可见到了唐朝,养士之风又逐渐趋向政治化。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玄武门之变插图

而后唐太宗的儿子魏王李泰就仿照自己李世民曾经的套路,在自己的府上开设文学馆,并且还招募了大量的文士编篡史书。

由于李泰聪敏并且擅长和爱好诗文,因此在当时着急了大量的文人雅士来他府上作客,最终在这帮文人的帮助下李泰著成了《括地志》。因此李泰也受到了李世民的表彰,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藩王招募文士,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

2.从文化的角度考虑

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舞文弄墨。站在两位统治者爱好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两位统治者自然是对文人有着别样的情感。

李世民父子两个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们都热爱文学,并且还非常注重对文士的培养。

唐太宗说过一句话:“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这句话足以表明太宗对文学的重视,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太宗的治国宗旨不就是靠文德吗?

并且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更是将他父亲的治国宗旨发挥的淋漓尽致。

虽然高宗贵为皇帝,但他却经常组织文人聚会,靠着酒劲即兴作诗,然后一群人再互相吹捧。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唐高宗与文人一块饮酒

唐太宗和唐高宗还非常重视对士人的培养

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许多,另外再设立二馆,弘文馆和文学馆。

这些学馆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大学的一种雏形。举办这种学校的宗旨不就是为了培养官僚书吏,从而更好的为大唐效力。

3.社会的角度考虑

初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宽松,正是这一点也调动着无数士子进入官场的热情。

在唐太宗之前,选拔人才一直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度。而这种制度对于出身于贫苦的学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因此唐太宗就用科举制来逐步的替代九品中正制,让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发挥真才实干,为国效力。

可是,虽然制度是改变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士人的需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多肉少。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唐朝初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每次选拔和录用的人才数量有限,但是士子想进入官场,于是在当时又流行起来了行卷和温宽之分。

行卷是考察考生的社会声誉,而问卷则是借当时显贵的名号再次把考卷递交给主考官。

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结交权贵。对于那些苦读诗书而又在科举中落选的寒门子弟来说结交权贵成了他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唐朝的王府逐渐形成文人集团。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建立在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的基础之上。

总结

王府养士之风的最初形成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但是经过朝代的变迁,这种风气逐渐的趋向于文学化。直到初唐时期这种风气又逐步的回归到原来的特性,趋向于政治化。

李世民:朕和犬子都重文,提倡养士,一不小心造就初唐的文化繁荣

唐高宗李治剧照

俗话说的好:虎父无犬子。李世民大刀阔斧的对初唐的文化进行建设,而李治接班后继承父亲未完成的工作,继续推行文化上的建设,大力的提倡王府的养士风气。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在李世民父子的带领下所创建的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