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引言

俑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一种陪葬用品,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都取得不凡的成绩,这些成绩为陶俑艺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殉葬女俑作为陶俑艺术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的变迁。

唐代陶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而女俑类型多样最为著名,女俑类型都以女坐俑、女立俑、女侍俑、乐舞俑、骑马俑、贵妇俑为主。并且这些女俑造型生动,釉色艳丽,尤其是三彩俑的出现,将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体现着唐代社会的强盛衰颓,由此可见:“小女俑展现大时代”。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一、初唐温婉,盛唐华丽,晚唐衰弱,女俑成为时代文化的缩影

俑,是古代殡葬用的木制、陶制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用来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期,陶俑成为象征殉葬奴隶的替代品。到了唐代,陶制陪葬品种类繁多,主要以男女人俑为主。男俑有胡人俑、骑马俑等,女俑以乐舞俑、贵妇俑为主。唐朝各种人物俑种类繁多,造型别致,表现了唐朝的时代风貌,初唐的温婉,盛唐的华贵,晚唐的衰颓。

初唐时期的女俑种类以女立俑、女坐俑、骑马俑、乐舞俑为主,这一时期女俑的造型较为瘦弱,相比以前朝代,虽然制作工艺精良了很多,但是与盛唐相比,这一时期女俑的面部器官比较模糊,身体姿态比较僵硬。比如1992年巩义市1号唐墓出土的女俑,可以明显看到女俑头部与身体部分的连接非常生硬,体态也比较纤瘦,站姿规整挺拔,没有造型感,色彩不够艳丽等特点,也体现初唐时期由隋朝向唐朝过渡的建设期。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盛唐时期的女俑种类和初唐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上层阶级的妇女成为了女俑的主要题材。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是,人物的体态变得丰腴,服饰华贵色彩艳丽,制作也日益精良。西安长郭50号史思礼墓曾大量出土过陶制彩绘女俑,头发梳成球形髻,脸颊饱满,身体微侧,具有造型感。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铅釉陶”制作技艺,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唐三彩,这一发展,是盛唐时期女俑变得绚丽多姿。这也展现盛唐时期国家繁荣的景象。

晚唐时期,由于皇家和贵族的陵墓规模大为缩小,陶俑数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陪葬俑的数量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女俑特点,在身体的塑造上,整体形态过于肥满臃肿,衣带松垮,给人一种精神萎靡不振的下垂感。像裴氏小娘子墓其出土的女立俑,体态臃肿,没有活力。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初唐的温婉,盛唐的华丽,晚唐的衰弱。女俑造型特点各有不同,尤其盛唐时期,女俑的发展达到顶峰,充满浪漫主义的气质,传递出唐朝人民那种自由、自信的精神状态和开放繁华的时代特征。

以上我们总结了初唐、盛唐和晚唐时期女俑的造型特点,发现初唐由于国家刚刚建立,发展刚刚起步,所以这一时期女俑的特点还保留有以前朝代纤弱的特点。但是到了盛唐时期,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这一时期的女俑造型丰腴华贵,色彩艳丽。但是到了晚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弱,此时的女佣给人不真实的感受,神态没有活力。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二、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唐代女佣发展奠定基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多彩为陶塑艺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的繁荣是建立在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特别是盛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盛世阶段,女俑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受其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大致分为三点: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和丧葬习俗的变迁。

  • 政治经济大发展,女俑艺术空前繁荣

唐朝政治清明,以史为鉴选贤任能,迎来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发展,使得经济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良好环境和物质基础,使得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陶瓷工艺也迎来了大发展,出现了“铅釉陶”,就是在釉中呈现出绿、黄、褐等颜色,形成了当时盛行的唐三彩。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女俑具有异域色彩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友好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对外关系,也使得这一时期的女俑具有异域色彩。特别是后期丝绸之路的打通,胡人的思想、信仰、艺术风格、舞蹈音乐、服饰绘画等都给唐朝的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包容并蓄,开明洒脱,丰富多姿的艺术氛围。这种开放融合的民族关系也增强了女俑的文化传播力,同时丰富了女俑手工艺制造的种类,异域文化的注入,也为女俑的审美价值增添了亮色。

  • 丧葬习俗影响殉葬女俑的规模数量

丧葬习俗也影响着陶俑的制作。在贞观之治时,王公贵族们安逸太平、崇尚奢靡之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宗庙陵墓,厚葬之风盛行于世。陶俑作为丧葬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随之发展壮大起来,种类越加丰富,造型越加精巧。但是到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国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皇家和贵族的陵墓规模大为缩小,陶俑已经不再像盛唐时期那样盛行。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影响唐朝女俑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但追其根源一定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时代的变迁,女俑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自然也就跟随其变化发展。另外我们还看到,影响女俑变化的原因还有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女俑增添了许多异域风情,同时丧葬习俗也影响着女俑的制作,对其陪葬女俑的规模数量、精美程度都有一定影响。

三、“小女俑展现大时代”:女俑成为研究唐朝社会的重要史料实物

陶俑作为当时的陪葬品,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陶俑的制作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社会风俗都有着密切联系。陶俑对于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展现了多元丰富的民俗特征。通过女俑的形象和服饰,可以看到当时上层阶级的妇女喜欢穿襦裙,襦裙装中最大胆的是袒胸装,该装束在女俑中大量呈现,社会的民主开放,民风的日益宽松造成的。随着中原文化与胡文化的融合,女俑题材更加生活化,比如乐舞俑大多成组出现。

正如文字记载的:

“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是陶瓷工艺与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唐朝不仅经济繁荣,文学绘画艺术也达到一个高峰。像顾恺之、吴道子、张僧繇等绘画大家,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名家,更有李白、杜甫等诗人,都将整个唐朝的艺术推向了顶峰。这些艺术为唐俑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拓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想象空间。唐三彩的形成,为当时的陶瓷工艺带来飞跃性的发展,也为陶俑增添了许多美学特质。

唐代殉葬女俑的“环肥燕瘦”: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

研究唐朝社会的重要史料实物。墓葬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作第一手史料信息。而这些从墓葬当中出土的女俑,不仅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风俗和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出土的女俑中,能够窥探唐朝时期的服饰、妆容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他能够准确的反应当时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手工业又一定程度上反应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墓葬出土的女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结语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也是女性自强、自信的时代。虽然初唐、盛唐和晚唐女俑造型表现得各有差异,但是总的来说,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唐朝的经济文化是处于进步状态的,特别是盛唐时期,女俑丰肥浓丽,雍容华贵,绚丽多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富有浓郁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

每一位出土的女俑都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由初唐女俑的纤瘦,到盛唐女俑的华贵,再到晚唐女俑的衰弱,这些女俑无不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唐朝经济政治的起落,文化艺术与审美情趣的变化。

从唐代墓葬出土女俑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总结:小女俑展现大时代。

参考文献:

《唐俑》

《中国雕塑史》

《中国美术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