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引言

俑是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的一種陪葬用品,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期間,經濟政治和文化藝術都取得不凡的成績,這些成績為陶俑藝術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創作素材。殉葬女俑作為陶俑藝術的代表,集中體現了唐代社會的的變遷。

唐代陶俑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而女俑類型多樣最為著名,女俑類型都以女坐俑、女立俑、女侍俑、樂舞俑、騎馬俑、貴婦俑為主。並且這些女俑造型生動,釉色豔麗,尤其是三彩俑的出現,將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推向了巔峰。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體現著唐代社會的強盛衰頹,由此可見:“小女俑展現大時代”。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一、初唐溫婉,盛唐華麗,晚唐衰弱,女俑成為時代文化的縮影

俑,是古代殯葬用的木製、陶製或其他材料製作的用來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春秋戰國時期,陶俑成為象徵殉葬奴隸的替代品。到了唐代,陶製陪葬品種類繁多,主要以男女人俑為主。男俑有胡人俑、騎馬俑等,女俑以樂舞俑、貴婦俑為主。唐朝各種人物俑種類繁多,造型別致,表現了唐朝的時代風貌,初唐的溫婉,盛唐的華貴,晚唐的衰頹。

初唐時期的女俑種類以女立俑、女坐俑、騎馬俑、樂舞俑為主,這一時期女俑的造型較為瘦弱,相比以前朝代,雖然製作工藝精良了很多,但是與盛唐相比,這一時期女俑的面部器官比較模糊,身體姿態比較僵硬。比如1992年鞏義市1號唐墓出土的女俑,可以明顯看到女俑頭部與身體部分的連接非常生硬,體態也比較纖瘦,站姿規整挺拔,沒有造型感,色彩不夠豔麗等特點,也體現初唐時期由隋朝向唐朝過渡的建設期。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盛唐時期的女俑種類和初唐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上層階級的婦女成為了女俑的主要題材。但是這一時期的一個較為顯著的變化是,人物的體態變得豐腴,服飾華貴色彩豔麗,製作也日益精良。西安長郭50號史思禮墓曾大量出土過陶製彩繪女俑,頭髮梳成球形髻,臉頰飽滿,身體微側,具有造型感。另外,這一時期,出現了“鉛釉陶”製作技藝,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唐三彩,這一發展,是盛唐時期女俑變得絢麗多姿。這也展現盛唐時期國家繁榮的景象。

晚唐時期,由於皇家和貴族的陵墓規模大為縮小,陶俑數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陪葬俑的數量大大減少。這一時期女俑特點,在身體的塑造上,整體形態過於肥滿臃腫,衣帶鬆垮,給人一種精神萎靡不振的下垂感。像裴氏小娘子墓其出土的女立俑,體態臃腫,沒有活力。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初唐的溫婉,盛唐的華麗,晚唐的衰弱。女俑造型特點各有不同,尤其盛唐時期,女俑的發展達到頂峰,充滿浪漫主義的氣質,傳遞出唐朝人民那種自由、自信的精神狀態和開放繁華的時代特徵。

以上我們總結了初唐、盛唐和晚唐時期女俑的造型特點,發現初唐由於國家剛剛建立,發展剛剛起步,所以這一時期女俑的特點還保留有以前朝代纖弱的特點。但是到了盛唐時期,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這一時期的女俑造型豐腴華貴,色彩豔麗。但是到了晚唐,安史之亂後,國力衰弱,此時的女傭給人不真實的感受,神態沒有活力。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二、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為唐代女傭發展奠定基礎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社會的繁榮和生活的多彩為陶塑藝術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創作素材。藝術的繁榮是建立在安定的社會環境和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特別是盛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盛世階段,女俑作為那個時代的產物,自然受其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以下大致分為三點:政治清明和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和喪葬習俗的變遷。

  • 政治經濟大發展,女俑藝術空前繁榮

唐朝政治清明,以史為鑑選賢任能,迎來社會穩定發展。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農業生產發展,使得經濟繁榮,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良好環境和物質基礎,使得這一時期文化藝術空前繁榮,陶瓷工藝也迎來了大發展,出現了“鉛釉陶”,就是在釉中呈現出綠、黃、褐等顏色,形成了當時盛行的唐三彩。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女俑具有異域色彩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友好的民族關係和開放的對外關係,也使得這一時期的女俑具有異域色彩。特別是後期絲綢之路的打通,胡人的思想、信仰、藝術風格、舞蹈音樂、服飾繪畫等都給唐朝的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形成了包容並蓄,開明灑脫,豐富多姿的藝術氛圍。這種開放融合的民族關係也增強了女俑的文化傳播力,同時豐富了女俑手工藝製造的種類,異域文化的注入,也為女俑的審美價值增添了亮色。

  • 喪葬習俗影響殉葬女俑的規模數量

喪葬習俗也影響著陶俑的製作。在貞觀之治時,王公貴族們安逸太平、崇尚奢靡之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建宗廟陵墓,厚葬之風盛行於世。陶俑作為喪葬禮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隨之發展壯大起來,種類越加豐富,造型越加精巧。但是到了晚唐時期,安史之亂後,國家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皇家和貴族的陵墓規模大為縮小,陶俑已經不再像盛唐時期那樣盛行。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影響唐朝女俑發展變化的因素很多,但追其根源一定是政治經濟的發展帶來時代的變遷,女俑作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自然也就跟隨其變化發展。另外我們還看到,影響女俑變化的原因還有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女俑增添了許多異域風情,同時喪葬習俗也影響著女俑的製作,對其陪葬女俑的規模數量、精美程度都有一定影響。

三、“小女俑展現大時代”:女俑成為研究唐朝社會的重要史料實物

陶俑作為當時的陪葬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陶俑的製作與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社會風俗都有著密切聯繫。陶俑對於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展現了多元豐富的民俗特徵。通過女俑的形象和服飾,可以看到當時上層階級的婦女喜歡穿襦裙,襦裙裝中最大膽的是袒胸裝,該裝束在女俑中大量呈現,社會的民主開放,民風的日益寬鬆造成的。隨著中原文化與胡文化的融合,女俑題材更加生活化,比如樂舞俑大多成組出現。

正如文字記載的:

“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瀰漫天下”。


是陶瓷工藝與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唐朝不僅經濟繁榮,文學繪畫藝術也達到一個高峰。像顧愷之、吳道子、張僧繇等繪畫大家,還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名家,更有李白、杜甫等詩人,都將整個唐朝的藝術推向了頂峰。這些藝術為唐俑的製作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開拓了當時人們的藝術想象空間。唐三彩的形成,為當時的陶瓷工藝帶來飛躍性的發展,也為陶俑增添了許多美學特質。

唐代殉葬女俑的“環肥燕瘦”:素面已雲妖,更著花鈿飾

研究唐朝社會的重要史料實物。墓葬出土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以用作第一手史料信息。而這些從墓葬當中出土的女俑,不僅對於研究當時的喪葬習俗、社會風俗和繪畫藝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出土的女俑中,能夠窺探唐朝時期的服飾、妝容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同時,他能夠準確的反應當時手工製造業的發展水平,而手工業又一定程度上反應經濟的發展水平。所以,墓葬出土的女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結語

唐代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也是女性自強、自信的時代。雖然初唐、盛唐和晚唐女俑造型表現得各有差異,但是總的來說,相比其他歷史時期,唐朝的經濟文化是處於進步狀態的,特別是盛唐時期,女俑豐肥濃麗,雍容華貴,絢麗多彩,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富有濃郁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

每一位出土的女俑都是唐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由初唐女俑的纖瘦,到盛唐女俑的華貴,再到晚唐女俑的衰弱,這些女俑無不被烙上時代的印記。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唐朝經濟政治的起落,文化藝術與審美情趣的變化。

從唐代墓葬出土女俑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總結:小女俑展現大時代。

參考文獻:

《唐俑》

《中國雕塑史》

《中國美術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