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黄梅县濯港镇胡牌村附近,有一四面环水的小寨,名舒城寨。舒城寨位于太白湖中,海拔31米,面积0.2平方公里,两山相连,中间低凹,整体山势如打开的一本厚厚的书,故名之。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舒城寨一峰突起,风光旖旎。遥望南天,蔡山与庐山隔江对峙;回首北望,西山紫光透禅,东山旭日云霞。舒城寨上苍松翠竹,寨下水天一色。古时候,这儿远离尘世,终年听不到车马喧腾,看不见人世纷争,幽静高洁,超然物外,登临山寨,视野辽阔,一只只白鹭翱翔在自然的怀抱,淡泊高远,无身外之忧,乃一方净土。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舒城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的太白湖与长江相连,江水茫茫,涨水时一派泽国。一日,观音菩萨欲去庐山,来到胡牌,四处不见摆渡人,于是将一本书扔入湖中,但见那书霎时变化为联袂小山,观音菩萨莲步轻点,直上庐山。这山,就叫书沉山。《黄梅县志》载:“明邑人黄景恒、胡君孚、吴之栋等避兵其上”。他们聚众安营扎寨,兵农兼行,舒坦自守,遂改名舒城寨。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舒城寨北,临水建有陶公寺,寺规模不大,青瓦红墙,是专为祭祀陶公渊明的。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祖籍黄梅人,《晋书》有详尽记载。曾祖陶侃,在蔡山入籍居住有30余年。公元315年陶侃因平定杜弢等叛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柴桑县侯,食邑四千户。于是,陶家从江北浔阳迁往封地柴桑。后陶侃平叛王敦之乱,做到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太尉,封长沙郡公。陶公祖父陶茂,早年辞去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偏僻的上辈封地,离柴桑城四五里处的上京里隐居。父陶敏曾任安城太守,母亲孟氏是当时大名士孟嘉之女。陶渊明生于东晋与刘宋交替的动乱年代,八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孟氏带陶渊明兄妹回到浔阳柴桑,靠一些田租维持生计。陶渊明以曾祖陶侃的成功自励,对外祖父孟嘉的文采风度也极为倾倒,常自强不息,秉烛夜读,闻鸡起舞。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长大成人,命陶渊明北上广陵,投奔陶敏身前挚友谢玄。身为兖州刺史的谢玄安排陶渊明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待机军中任职。孰知谢玄溘然长逝,陶公颇感满腔报国壮志、大好前程顿时化为泡影,遂借酒浇愁,大病一场,从此饮酒成癖,且每次一醉方休。第一次投军未成,陶渊明回柴桑上京里隐居。宅东池塘边有五棵柳树,好友尊称他五柳先生,陶渊明也自号五柳先生。此后三次出仕,三次辞归。最后一次是406年辞去彭泽县令,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儒家的“济世”无望,从此远离名利官场。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陶公渊明淡泊世事,但不入深山居岩穴,而是安贫乐道,结庐湖边,临水而居。陶公渊明怀着瞻仰先祖足迹的心愿,正是某次回祖籍黄梅巡游,或邀净土宗始祖慧远慧大师北上。虽然陶渊明与佛家的“出世”观不同而未加入慧大师的莲社,但不妨碍与佛家诸贤交朋结友。总之浔阳陶侃的曾孙又回来了,在舒城寨结茅隐居,躬耕陇亩,采菊东篱下,饮酒赋诗。420年,刘裕称帝,东晋消亡,陶渊明改名陶潜,拒绝官方来往。425年不幸身染重病,两年后写下《自祭文》绝笔。隐居下来的陶渊明,回归自然,琴书自娱,诗酒风流。笔下《桃花源记》,比西方的伊甸园要早1000多年。他留下诗歌120多首,是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归园田居》是其著名的代表作,成为千古绝唱。鲁迅评价,陶渊明是我国一等的大诗人。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目前,黄梅的陶姓村民都自称是陶公的后代,据说有家谱可以证明。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现在的陶公寺由黄师傅打理。黄师傅,年近七旬,俗家大胜坡人,曾游历四祖寺、五祖寺、东林寺,终于选定风光秀丽、环境幽静的陶公寺清修。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黄师傅的愿望是开发舒城寨,光大陶公寺,但年纪大了,担心后继乏人。希望他早日达成自己的愿望。

舒城寨里的陶公寺

水天一色,碧水蓝天,好一个幽居之地!

微风习习,料峭春寒。碧波荡漾,泛起阵阵涟漪。你的心湖里有涟漪泛动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