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黃梅縣濯港鎮胡牌村附近,有一四面環水的小寨,名舒城寨。舒城寨位於太白湖中,海拔31米,面積0.2平方公里,兩山相連,中間低凹,整體山勢如打開的一本厚厚的書,故名之。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舒城寨一峰突起,風光旖旎。遙望南天,蔡山與廬山隔江對峙;回首北望,西山紫光透禪,東山旭日雲霞。舒城寨上蒼松翠竹,寨下水天一色。古時候,這兒遠離塵世,終年聽不到車馬喧騰,看不見人世紛爭,幽靜高潔,超然物外,登臨山寨,視野遼闊,一隻只白鷺翱翔在自然的懷抱,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憂,乃一方淨土。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舒城寨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的太白湖與長江相連,江水茫茫,漲水時一派澤國。一日,觀音菩薩欲去廬山,來到胡牌,四處不見擺渡人,於是將一本書扔入湖中,但見那書霎時變化為聯袂小山,觀音菩薩蓮步輕點,直上廬山。這山,就叫書沉山。《黃梅縣誌》載:“明邑人黃景恆、胡君孚、吳之棟等避兵其上”。他們聚眾安營紮寨,兵農兼行,舒坦自守,遂改名舒城寨。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舒城寨北,臨水建有陶公寺,寺規模不大,青瓦紅牆,是專為祭祀陶公淵明的。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祖籍黃梅人,《晉書》有詳盡記載。曾祖陶侃,在蔡山入籍居住有30餘年。公元315年陶侃因平定杜弢等叛亂有功,被朝廷封為柴桑縣侯,食邑四千戶。於是,陶家從江北潯陽遷往封地柴桑。後陶侃平叛王敦之亂,做到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太尉,封長沙郡公。陶公祖父陶茂,早年辭去武昌太守之職,回到偏僻的上輩封地,離柴桑城四五里處的上京裡隱居。父陶敏曾任安城太守,母親孟氏是當時大名士孟嘉之女。陶淵明生於東晉與劉宋交替的動亂年代,八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孟氏帶陶淵明兄妹回到潯陽柴桑,靠一些田租維持生計。陶淵明以曾祖陶侃的成功自勵,對外祖父孟嘉的文采風度也極為傾倒,常自強不息,秉燭夜讀,聞雞起舞。十八歲時,孟夫人見愛子長大成人,命陶淵明北上廣陵,投奔陶敏身前摯友謝玄。身為兗州刺史的謝玄安排陶淵明與自己的孩子一起讀書,待機軍中任職。孰知謝玄溘然長逝,陶公頗感滿腔報國壯志、大好前程頓時化為泡影,遂借酒澆愁,大病一場,從此飲酒成癖,且每次一醉方休。第一次投軍未成,陶淵明回柴桑上京裡隱居。宅東池塘邊有五棵柳樹,好友尊稱他五柳先生,陶淵明也自號五柳先生。此後三次出仕,三次辭歸。最後一次是406年辭去彭澤縣令,留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儒家的“濟世”無望,從此遠離名利官場。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陶公淵明淡泊世事,但不入深山居巖穴,而是安貧樂道,結廬湖邊,臨水而居。陶公淵明懷著瞻仰先祖足跡的心願,正是某次回祖籍黃梅巡遊,或邀淨土宗始祖慧遠慧大師北上。雖然陶淵明與佛家的“出世”觀不同而未加入慧大師的蓮社,但不妨礙與佛家諸賢交朋結友。總之潯陽陶侃的曾孫又回來了,在舒城寨結茅隱居,躬耕隴畝,採菊東籬下,飲酒賦詩。420年,劉裕稱帝,東晉消亡,陶淵明改名陶潛,拒絕官方來往。425年不幸身染重病,兩年後寫下《自祭文》絕筆。隱居下來的陶淵明,迴歸自然,琴書自娛,詩酒風流。筆下《桃花源記》,比西方的伊甸園要早1000多年。他留下詩歌120多首,是山水田園詩的第一人,《歸園田居》是其著名的代表作,成為千古絕唱。魯迅評價,陶淵明是我國一等的大詩人。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目前,黃梅的陶姓村民都自稱是陶公的後代,據說有家譜可以證明。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現在的陶公寺由黃師傅打理。黃師傅,年近七旬,俗家大勝坡人,曾遊歷四祖寺、五祖寺、東林寺,終於選定風光秀麗、環境幽靜的陶公寺清修。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黃師傅的願望是開發舒城寨,光大陶公寺,但年紀大了,擔心後繼乏人。希望他早日達成自己的願望。

舒城寨裡的陶公寺

水天一色,碧水藍天,好一個幽居之地!

微風習習,料峭春寒。碧波盪漾,泛起陣陣漣漪。你的心湖裡有漣漪泛動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