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踏青時節,舒城縣將軍山渡槽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這是一座架在兩山之間引水灌溉的“天橋”。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渡槽之下,是乾淨整潔的美麗鄉村。近年來,當地秉持“旅遊產業、鄉村風情、鄉土風味”戰略定位,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產業,走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道路。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這樣的情景見過嗎?走在位於舒城縣張母橋鎮東崗村將軍山村民組的將軍山大渡槽上,你會真切地體驗到這一“仙境”。作為我國三大灌區之一淠史杭工程重要組成部分,這座離地面27米的大渡槽不僅以它的雄偉被譽為“安徽第一大渡槽”,而且它溝通了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真正實現了“南水北調”,並因此“走進”中學教材……“天河”連接江、淮兩大水系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舒城有座將軍山,飛落天河飄山間。鯉魚常在霧裡跳,行人可在雲中穿。槽連長渠千里遠,引來江水灌淮田。南水北調圓夙夢,治淮史冊著鴻篇……”

在新中國水利建設上,淠史杭灌區具有標誌性意義——她工程宏偉,為新中國灌區建設之最;她創業艱難,堪稱人間奇蹟。不過,在這當中,還有座被稱為“奇蹟中的奇蹟”工程,它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將軍山大渡槽。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所謂渡槽,也叫高架水渠,通常架設於山谷、窪地、河流之上,用於通水、通行和通航。由於很多渡槽雄偉,高出地面很多,因此又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間天河”。我省有不少渡槽,但沒有一座有將軍大渡槽這樣規模宏大,作用突出,因此它被譽為“安徽第一渡槽”。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據舒城縣誌記載,將軍山大渡槽為杭淠乾渠與豐樂河支流張母橋河的交叉建築物,跨舒(城)、六(安)兩地,從龍河口水庫(今萬佛湖)引水,灌溉六安普塔寺一帶十餘萬畝農田,並溝通淠河、杭埠河兩大灌區,起到相互調節水量和通航的作用。1971年6月,將軍山渡槽竣工通水,渡槽淨長840米、高27米、16孔,槽底寬6米、壁高2.9米,通過流量23立方米/秒,能通航50噸級的輪船,當時共投資260萬元(換算成今天的資金將是天文數字)。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除了規模宏大,將軍山大渡槽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它把長江水系杭埠河的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淮河水系的淠河灌區,連接江、淮兩大水系,真正實現了“南水北調”。

將軍山大渡槽建成後也成了當地一景,每到春遊和秋遊,附近中小學校的學生便結伴前來,在橋上留影成了當時最有臉面的事兒。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專家和友人前來考察參觀。竣工當年的9月9日,參加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的敘利亞乒乓球代表團一行15人就曾經參觀了將軍山大渡槽,後來,渡槽又迎來了美國、日本等國的客人。直到今天,在水利史上,這座渡槽仍然享有一定地位。“天河”如何建成?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走在高高的渡槽上,我們撫摸著混凝土築成的欄杆,每一塊石頭的縫隙間仍像當年那樣滲出不可撼動的力量。在橋頭堡的語錄碑上,還能看見歷史留下的痕跡:“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人民,只有人民,是推動世界歷史的動力”。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今天的人們對這兩句話或許陌生,但在那千軍萬馬會戰將軍山的年代,這幾十個字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對於當年建設者們來說,修建將軍山大渡槽是個“巨大的工程”。將軍山大渡槽是1969年開工建設的。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為修建這座淠史杭灌區的樞紐工程,到底付出了多少代價,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知道的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據老人們說,當時張店、雙河、東河口、張母橋四個區的三四萬農民都參加工程的修建,那時又沒有什麼機械,就是人海戰術,整個工地紅旗招展,人行如蟻,場面壯觀。數萬民工被編成幾組,實行三班倒。

那個時候的中國,資金和材料都很緊缺,施工條件極其艱苦,施工人員每天只能吃8兩米稀飯,冬天下著大雪,人們忍著飢餓勒緊腰帶,喊著嘹亮的勞動號子,挑著100多斤重的擔子,奮戰在工地上。廣大幹部群眾懷著強烈的盼水灌溉心情,不計任何報酬,積極參加渡槽建設。大路上車轔轔馬蕭蕭,工地上號聲如潮,其氣勢猶如驚濤拍岸,壯懷激烈!在近兩年時間內,當地人民以鐵鍬、扁擔篾筐、獨輪車等原始勞動工具,完成了這一巨大工程。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人員傷亡難免。在修建過程中,淠史杭工程委員會副書記魏勝德帶病指揮建設,1970年他身患嚴重的肝病,仍然抱病堅持在工地上指揮,因積勞成疾,於當年11月病逝,年僅48歲。還有將近10名工人在渡槽建設過程中英勇獻身。

1971年5月23日,淠史杭工程中最大的渡槽——將軍山渡槽終於竣工。當長江水系的杭埠河水通過這條“空中走廊”被成功引入淮河水系的淠河時,當地沸騰了。在那個時代,他們慶祝的方式也很“特別”,“沒有搞什麼竣工典禮,就放了一場電影《沙家浜》。”當地村民回憶說。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1974年照片,可以行船

李白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寫盡了中華母親河的蕩氣迴腸。淠史杭工程的壯觀,亦是如此。從水庫湧出的激流,奔騰到灌區尾部,垂直落差近100米。萬里長堤,或逢山開道,兩岸壁立如峰,度若關山;或窪地築堤,猶如地上懸河,可俯瞰鄉村炊煙。凌空飛架的渡槽,若長虹臥波,溝通南北東西;入地聯通的倒洪吸,似蛟龍潛淵,成為快速的水下立交。乾旱的江淮分水嶺兩側呈現“崗上種稻,嶺上行船”之奇觀。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如今,作為淠史杭樞紐工程之一的將軍山大渡槽,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水利工程,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在今年的文物普查中,有關部門就將將軍山大渡槽和其“兄弟”打山渡槽一起列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範疇。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不過,雖然當年建造時使用的水泥標號僅次於南京長江大橋,但在經過幾十年的風雨侵蝕後,現在渡槽已老化嚴重,裂縫較多。水利部水科院已對該槽進行加固。

舒城:安徽第一“人間天河”,渡槽下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我們相信,在保護和繼續利用的雙重訴求下,將軍山大渡槽將會迎來它的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