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疫情終於解除了,心想總算可以帶果果去小區裡玩了,他一定會很開心的。

宅在家兩個月,果果有時也要出去。

“鑰匙給我。開門,上班去。”

“去哪裡上班啊?”

“去停車場,和哥哥玩大車去。”(封城前果果經常和院子裡的小朋友在一個閒置的停車場玩)

但是出去之後,他卻不按常理出牌。

他並不和任何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觀察來來往往戴口罩的人。拜託,這裡是小區,不是動物園好嗎!我們是來鍛鍊身體、活動筋骨的,不是來參觀的!

有個小妹妹邀請他一起玩樹葉,他直接拒絕,可把小妹妹委屈壞了。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忙著玩”,

他卻只會站在旁邊看,也不說話,我覺得好沒有成就感啊,而且覺得他很不合群。

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等離開人群,他的話匣子才打開了:“媽媽,挖掘機在哪裡啊?”

看到了挖掘機,又說:“這不是挖掘機嗎?什麼顏色的?”

我有一搭沒一搭地回答他,感覺自己很受傷,我的情緒也低到了冰點。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活潑、好動,我家的卻這麼不善“交際”,我甚至揚言:“以後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

到飯點兒要回家了,他卻不回去,要“再玩一會兒”,我沒好氣地說:“你玩什麼呀,你根本就不玩好嗎!”然後強行把他帶回了家。

回家之後,他又完全變了一個人:跑來跑去,大喊大叫,調皮搗蛋,永遠和你唱反調。

果舅舅說:“出去怎麼不這樣啊,這就是個窩裡橫啊!”我覺得他說得很對。嗯,就是一個小變色龍。

果果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正不正常,怎麼才能讓他變得活潑外向,我很困惑,於是決定去查資料。

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說:“接觸生人時會緊張應該是孩子情感發育的第一個里程碑。”

從6個月開始,特別是8~12個月,孩子有時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在你面前是一個開放、熱情、外向的孩子,但在不熟悉的人和物體周圍就成了一個緊張、黏人、易受驚嚇的孩子。

有些人可能告訴你,孩子是因為被你“寵壞了”才膽小或害羞,或者說,媽媽全職帶孩子就是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不要相信這個說法。因為這是孩子第一次區分出熟悉和不熟悉這兩種情況的不同。他在這一階段出現的焦慮說明他與你之間關係很健康。

至於果果不和其他孩子互動,這對於兩歲多的孩子來說也很正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幾乎完全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來看世界,很少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經常拒絕跟別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顯得有點兒自私。

原來這一切都是特定年齡段的正常現象,果媽自己不學習,卻沒頭沒腦地埋怨果果,真是太不應該了。而且經常一起玩的幾個小朋友都回老家了,和不熟的小朋友當然無法愉快地玩耍了。

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你們家果果好乖啊,從來不搶別人的玩具。有次玩我們的車,我們要回家,他馬上就下來了,要是其他小朋友,肯定會哭鬧的。”一位寶媽說。

哦,原來在別人眼裡,我們家果果是位小紳士呢。

再想想果媽小時候,上村學時也因為不善言辭被年齡稍大的同學孤立過,但到了鎮中心小學,拿獎狀、當班幹部、參加文藝演出,混得也還可以嘛!

再說性格,全世界這麼多人,不可能都是外向型性格,也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外向有外向的優勢,內向也有內向的長處,就看能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了。

就像果果,可能不太善於交際(這個現在也不太好說),但卻很善於獨處,自己一個人看書、畫畫,嘴裡唸唸有詞,也能玩得挺嗨。而且喜歡觀察,記憶力也不錯。說不定以後就是個畫家、作家,或者人類學家呢,哈哈……

所以,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他們是日新月異的新生命,有無限的可能。而且很多“異常表現”可能就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現象”,做父母的還是要多看書多學習才行。

孩子“不合群”讓我很受傷,父母不學習,就容易給孩子亂貼標籤


我是果媽,中文、心理學雙學位,當過家教和小學老師,現辣媽一枚,經常更新靠譜的育兒知識,專注兒童教育、心理和習慣養成。希望和各位寶媽一起陪伴學習,在育兒的路上不焦慮,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