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

高中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往往被忽視,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忽視它,認為它不成為考試中拉開分數差距的主要學科,而且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和初中沒有多大的不同,學起來也沒有多大的興趣,更何況無論怎麼聽課做練習,語文成績起色也不大;二是老師忽視它,大多數語文老師也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好壞基本已經定型,高中階段難以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非語文科的老師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語文不應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否則影響升學。雖然語文和數學、英語等學科有一樣的課時安排,高考語文也是150分,可是語文課堂基本上就成了師生應考的課堂,甚至有些學生乾脆用語文課堂做其他科的作業。大家可以去調查高中學生,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在課外幾乎很少在語文上花時間。很多語文老師感嘆說語文的陣地不保。這樣的一種形勢,這陣地還怎麼保得住?

作為語文老師,如果只甘於做一個講課本及字詞語法結構等應考的工具似的人,那確實是世界上最簡單而又最無味且是最痛苦的人了。

是否有什麼舉措能改變這種僵局,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又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讓語文顯示它應有的魅力?

在多年的教學摸索中,我認為語文要展開全方位的閱讀教學,才能真正找到打開僵局的鑰匙。

語文閱讀不是沒有被提倡,新課標不僅強調把“課本”改為了“文本”,還列出了高中生必讀課外名著40本,但是我們的教學依然是把“文本”當“課本”,大多數老師依然按照教材的內容從頭講道尾,沒有從根本上區分二者在做法上應有的區別!至於課外名著閱讀,顧名思義是課外學生自己該去讀的,課堂是沒有時間閱讀的,反正高考幾乎完全不考(有幾個省的題涉及到名著考點,但分值很低),讀不讀關係也不是很大。所以語文的閱讀教學完全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

沒有閱讀的教學不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不展開閱讀,就是斬斷了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只有文本的閱讀是絕對不夠的,一本書發給學生,用不了一個星期,只要學生願意他可以全部讀完,你再給他反覆講那點東西,再有學習熱情的學生也會心生厭煩。所以文本就是文本,精講一些泛讀一些,更主要的是有必要增加一些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對文本必要的教學延伸,它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義。對課外閱讀的忽視就會直接導致語文教學的無趣乏味,使語文教學難見成效。

但是課外閱讀也絕不是指在課外的閱讀,要想使之行之有效,必須建立一個長期有序的閱讀教學體系。從我對這一屆學生所進行的閱讀教學來看,我在摸索中積累的一些方法,對調動學生興趣、提高成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 相關延展,這是在處理教材的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閱讀方式。

高中五本必修教材,雖所選大多是名家作品,但畢竟篇目不多,其豐富性是遠遠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結合課內閱讀內容,作必要的延展閱讀以彌補教材的不足,進而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連接和擴展。這樣,學生既可以將課內所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好和求知慾望,促使他們去探究和獲取更多的新知識。

在相關閱讀中我的學生先後讀的書有:《朱自清散文選》《隨想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沉重的翅膀》《圍城》《緣緣堂隨筆》《飛鳥集》《吶喊》《三國演義》《紅樓夢》《莎士比亞戲劇選》《茶館》《雷雨》《飛鳥集》等。還有許多相關的篇目,如學習老舍的《我的母親》時,學生還讀了胡適、鄒韜奮兩人的《我的母親》,從寫法上作比較。學習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時,讓學生先讀了梁衡的《亂世美神》《把欄杆拍遍》這兩篇文章,在富有享受的閱讀中就已經對詩人的生平經歷、精神氣質有了很透徹的瞭解,再多學習詩人的更多作品,正是學生的心理渴望,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二、 深入拓展閱讀。和相關延展不同的是這種閱讀與教材的關聯不是很緊,是採取更深入的一種專題性閱讀。

如學到《詩經》的兩首詩時,我要求學生或借或買安意如的《思無邪》(也可以在線閱讀或從網上下載其中的《這次我是真的決定離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與君有約,自寧不來?》《以愛為名,狠下殺手》《誰比誰情形,誰比誰殘酷》《從容謝幕》《在時光裡我們都微不足道》),藉以建立對難懂的《詩經》一些感性認識,從而激發讀《詩經》原詩的興趣。

在學習《紅樓夢》的有關章節前,學生不僅讀了原著,還讀了王蒙的《紅樓啟示錄》、江湖夜雨的《捶碎紅樓》,瞭解對這部偉大的著作的不同評論,也加深了自己對這部偉大名著的認識,讓學生在閱讀中倍感愉悅。

三、 有序安排持之以恆

高一高二的閱讀結合文本延伸拓展並不難,高三要堅持有幾難:一個是選文的難,一個是閱讀時間難保證。但閱讀卻不能因此擱淺,我結合複習內容進行了一些必要的閱讀安排。對詩歌鑑賞進行復習時,可以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但如果學生覺得王國維《人間詞話》難讀懂,也可讀江湖夜雨的《印象盛唐——唐才子評傳》》,《昨夜閒潭夢落花》,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複習文言文時,我組織學生讀了《史記》中的15篇人物傳記,《左傳》中的7篇故事;現代文閱讀的複習分別安排讀人物傳記《名人傳》、《渴望生活》、《富蘭克林自傳》,散文《文化苦旅》、《周國平作品精選》、《畢淑敏作品精選》,小說重點讀短篇如星新一、歐亨利、契訶夫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四、 課外課內結合,定期交流成習慣

可能大家也奇怪,這麼多的書怎麼完成的。其實我的學生不僅讀了以上我要求讀的這些書,每個人手裡每天都要有一本雜誌,可以是《讀者》《中外文摘》《意林》《散文欣賞》《小小說》《雜文選刊》等。近三年甚至還有許多學生讀完了餘秋雨的全部書籍,梁衡的文集,周國平的小說散文等。

作為深圳市的高中,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極其普通的學校,學生的成績普遍較差,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家裡有藏書,絕大多數學生到高中以前所有讀的課外書不超過五本,甚至有一些學生連一本都沒讀過。三年的時間能夠讓這樣基礎的學生讀那麼多書,如果全憑學生自覺自願,所提倡的閱讀一定只會成為空話一句。

那麼,如何實施閱讀確實成了是否能把這源頭活水引過來的關鍵。我能夠讓學生堅持讀三年,並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所採取的做法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1、 每週定時課堂閱讀課外讀物

我每週有一節課固定下來專門給學生讀課外書。別小看這一節課,它對學生是否準備了閱讀是個檢測,也是一個監督,更是老師用持之以恆的決心影響學生的一個舉措。久而久之,學生的書包裡、課桌上就不能沒有課外書,讓閱讀逐漸形成習慣。

2、 隔週定時課堂交流讀書心得

光讀還不行,既不能掌握閱讀的效果,也不好在閱讀方法上作具體的指導。所以要有檢測的手段。我一般會提前推薦書名,用兩週的時間給學生閱讀,要求寫下讀書隨感,然後在課堂上先由六人小組交流,再由各小組推薦一個代表把感受中最有特點的說出來,讓全班分享。一般用一節課,有時也會用去兩節課,根據需要而定。

關於寫讀書隨感,我的學生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在新學期開學前必須都要準備好一個較好的筆記本。“讀書就要動筆”——這是我的要求。可以隨便寫,關於語言,關於故事,關於人物,關於情感等等,有感想就行;有時也佈置一些專題,比如談《圍城》中的比喻之妙,談《三國演義》的人物,談《名人傳》的現實意義。

3、 課前三分鐘推薦名篇名段

兩週一次的交流是遠遠不夠把學生閱讀的精華展示出來的,所以我的課前三分鐘是專門用來讀或者說文章的。按學生座號的順序發言,除考試外,每節課從不間斷。這種形式學生沒有壓力,都願意把最吸引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

幾個學期的堅持,還是很見成效的。快到假期時,總有些學生迫不及待的來問,下一步我們讀什麼書,也有學生主動給老師推薦什麼書好值得一讀。學生閱讀的興趣普遍較濃厚。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超過120分的了,100分以上的人越來越多,有許多總不及格的現在能及格了。學生的成績每一學期都在進步,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大,學好語文的信心更足了。

我們有理由堅信切實開展閱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我們也確實應該思考如何切實的把源頭活水引向學生的心田,讓學生走入那更廣闊的知識空間。


高中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