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后来怎样了?懂得管理情绪才不会被嫌弃

那个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后来怎样了?懂得管理情绪才不会被嫌弃

一、 再好的同事,也不能一直接受你的抱怨

“天哪,可怕!又来了,我同事又来跟我抱怨了。”

这句话,大概是这段时间朋友薇薇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

“工作中唠嗑一下也还好,但是万一遇到老是抱怨的同事,简直生不如死。”

我知道,“生不如死"就是薇薇这段时间的烦恼。

薇薇是个职场新人,在她前面还有一个半年前入职的女生。

因为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薇薇他们必须准时上班,经常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所以也就总会遇到有各种各样问题的人。

这个女生在薇薇新入职之后,好像找到诉说的对象了。

“我今天可惨了,出门下雨,水都趟上小腿肚上了。”

“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天天被人骂。”

“天哪,你竟然应聘来这里工作,这里的工作又苦又累。”

……

“为什么她一上班就要抱怨?不知道这样很影响别人的心情吗?”

其实薇薇遇到的这件事,在职场中,真的是太常见了。

但是,再好的同事,也不能一直接受你的抱怨。

不懂得管理情绪,甚至还常常将其说出口,你最终可能成为那个“影响别人心情的人”,并发展为“影响工作”而不自知。这于人于己,绝无益处。但深究其中,抱怨,又是基于什么情绪而来的呢?

二、 职场,是一种“情绪共生”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往往一株植物是很难单独存活下去的,它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长得生机盎然、繁茂旺盛。

人们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

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在职场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那个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后来怎样了?懂得管理情绪才不会被嫌弃

在《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路径》一书中,作者是这样形容“共生”的:

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因为互联网技术,因为个体价值的崛起,由个人服从组织目标的“服从关系”转变为个人与组织的“共生关系”,这个转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组织变化,既让人兴奋又让人不安。

当我们把自己内心的抱怨藏在心中,我们的抱怨就是一株孤单矮小的植物,只要你想办法,就能将这株小植物扼杀在摇篮中。

当我们放大“抱怨”,并将其扩散至我们的工作伙伴,这个抱怨的能量大了,势头长得迅猛了,威力自然也就大了。带来的后果将是影响大家的工作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抱怨的内心缘由,是想要向对方提供或索取“情绪共生”。

正面的“情绪共生”,带来好的工作状态,平稳有序的推进工作进度。

负面的“情绪共生”,掀起的则是腥风血浪,随时都让周围的同事烦恼透顶,影响工作氛围。

可以想象,当我们在工作中充当 “抱怨讯息”的传播者或者接收者时,这是一种让人多么烦闷的工作场景啊!

三、把握3点,杜绝抱怨

其实职场中人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控制情绪。

尤其是负面情绪的萌发、衍生到最后的爆发,都是一个过程,如果能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那抱怨的苗头就无法生长了。

想清楚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职场里应该如何控制抱怨的恶意生长,管理好情绪呢?

1.抱怨的源头,是内因还是外因?

北齐文学家刘昼曾说:“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内部,而且,后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也更不容易发现。

为什么呢?外因直观而显现,到达我们内心毫无介质,我们能以肉眼可见的去触摸、感觉这种抱怨的源头,比如说我们容易受到坏天气的影响,容易因为他人言语而滋生抱怨。

相反,内因间接而隐蔽,经由我们自身对某件事的认知而更加深这种抱怨的情绪。就像文中薇薇同事一样,抱怨下雨天远不及抱怨工作的杀伤力来的大。

下雨天是概率性事件,而工作是确定性事件。

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抱怨下雨天,但是如果每天都在抱怨工作,那可想而知,这种情绪共生之后,多少同事会感到厌烦,又影响多少工作进度。

在弄清楚自己抱怨的源头是内因还是外因之后,你就发现这个抱怨到底能不能说出口了。

那个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后来怎样了?懂得管理情绪才不会被嫌弃

2.抱怨过程,及时止损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法则“鳄鱼法则”,它说的是:

假设一只鳄鱼咬住了你的脚,如果你试图用手去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更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了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该法则在在股市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当我们知道投资犯错后,不找借口,立即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

其实,止损一样可以用在情绪上。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小技巧:

第一,简单的描述自己的抱怨,切勿长篇大论。说的越多,抱怨就更多。

第二,转移话题。不用管话题转移的生不生硬,只要转移,就算成功。

第三,做心理建设。下次再脱口而出抱怨时,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做好第一、第二点。

3. 在工作面前,任何抱怨都是浮云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达米恩·利拉德曾经被问及压力问题而说过这样一番话:

“压力?不,兄弟,这只是打球而已。

要说压力,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不知道怎么吃到下一顿的人更有压力;

那些单亲母亲,每个月都为了房租而发愁的人更有压力。

而我们只需要打一场比赛就能赚很多钱。

别误会我的意思,NBA球员确实会有很多挑战,

但把它们称为压力,这简直是对普通人的侮辱。”

在达米恩·利拉德看来,打球是“挑战”,打球不是压力的来源,更不是抱怨的来源。

联系到我们自身,身在职场,我们必须清楚: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公司,工作都应该“客观的完成”。

职场中,工作第一,情绪第二。

对工作有抱怨可以理解,但在工作中一直释放“抱怨”,寻求“情绪共生”,干扰到同事、工作质量,那就得不偿失了。

那个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后来怎样了?懂得管理情绪才不会被嫌弃

所以,在职场中,千万别成了那个一直抱怨的人!

不懂得屏蔽压力,控制情绪的人,往往难以成长,注定被嫌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