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後來怎樣了?懂得管理情緒才不會被嫌棄

那個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後來怎樣了?懂得管理情緒才不會被嫌棄

一、 再好的同事,也不能一直接受你的抱怨

“天哪,可怕!又來了,我同事又來跟我抱怨了。”

這句話,大概是這段時間朋友薇薇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了。

“工作中嘮嗑一下也還好,但是萬一遇到老是抱怨的同事,簡直生不如死。”

我知道,“生不如死"就是薇薇這段時間的煩惱。

薇薇是個職場新人,在她前面還有一個半年前入職的女生。

因為從事的是服務行業,薇薇他們必須準時上班,經常跟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所以也就總會遇到有各種各樣問題的人。

這個女生在薇薇新入職之後,好像找到訴說的對象了。

“我今天可慘了,出門下雨,水都趟上小腿肚上了。”

“這工作真不是人乾的,天天被人罵。”

“天哪,你竟然應聘來這裡工作,這裡的工作又苦又累。”

……

“為什麼她一上班就要抱怨?不知道這樣很影響別人的心情嗎?”

其實薇薇遇到的這件事,在職場中,真的是太常見了。

但是,再好的同事,也不能一直接受你的抱怨。

不懂得管理情緒,甚至還常常將其說出口,你最終可能成為那個“影響別人心情的人”,並發展為“影響工作”而不自知。這於人於己,絕無益處。但深究其中,抱怨,又是基於什麼情緒而來的呢?

二、 職場,是一種“情緒共生”

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種現象:

往往一株植物是很難單獨存活下去的,它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則長得生機盎然、繁茂旺盛。

人們把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

共生效應”。

事實上,我們在職場中也存在“共生效應”。

那個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後來怎樣了?懂得管理情緒才不會被嫌棄

在《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一書中,作者是這樣形容“共生”的:

個體與組織的關係,因為互聯網技術,因為個體價值的崛起,由個人服從組織目標的“服從關係”轉變為個人與組織的“共生關係”,這個轉變所引發的一系列的組織變化,既讓人興奮又讓人不安。

當我們把自己內心的抱怨藏在心中,我們的抱怨就是一株孤單矮小的植物,只要你想辦法,就能將這株小植物扼殺在搖籃中。

當我們放大“抱怨”,並將其擴散至我們的工作夥伴,這個抱怨的能量大了,勢頭長得迅猛了,威力自然也就大了。帶來的後果將是影響大家的工作情緒,進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抱怨的內心緣由,是想要向對方提供或索取“情緒共生”。

正面的“情緒共生”,帶來好的工作狀態,平穩有序的推進工作進度。

負面的“情緒共生”,掀起的則是腥風血浪,隨時都讓周圍的同事煩惱透頂,影響工作氛圍。

可以想象,當我們在工作中充當 “抱怨訊息”的傳播者或者接收者時,這是一種讓人多麼煩悶的工作場景啊!

三、把握3點,杜絕抱怨

其實職場中人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控制情緒。

尤其是負面情緒的萌發、衍生到最後的爆發,都是一個過程,如果能在最後關頭懸崖勒馬,那抱怨的苗頭就無法生長了。

想清楚這一點,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那麼,職場裡應該如何控制抱怨的惡意生長,管理好情緒呢?

1.抱怨的源頭,是內因還是外因?

北齊文學家劉晝曾說:“外疾之害,輕於秋毫,人知避之;內疾之害,重於泰山,而莫之避。”

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內部,而且,後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也更不容易發現。

為什麼呢?外因直觀而顯現,到達我們內心毫無介質,我們能以肉眼可見的去觸摸、感覺這種抱怨的源頭,比如說我們容易受到壞天氣的影響,容易因為他人言語而滋生抱怨。

相反,內因間接而隱蔽,經由我們自身對某件事的認知而更加深這種抱怨的情緒。就像文中薇薇同事一樣,抱怨下雨天遠不及抱怨工作的殺傷力來的大。

下雨天是概率性事件,而工作是確定性事件。

並不是每天都有機會抱怨下雨天,但是如果每天都在抱怨工作,那可想而知,這種情緒共生之後,多少同事會感到厭煩,又影響多少工作進度。

在弄清楚自己抱怨的源頭是內因還是外因之後,你就發現這個抱怨到底能不能說出口了。

那個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後來怎樣了?懂得管理情緒才不會被嫌棄

2.抱怨過程,及時止損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法則“鱷魚法則”,它說的是:

假設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手和腳。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更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該法則在在股市中運用的最為廣泛。當我們知道投資犯錯後,不找藉口,立即止損,避免更大的損失。

其實,止損一樣可以用在情緒上。我們可以運用以下三種小技巧:

第一,簡單的描述自己的抱怨,切勿長篇大論。說的越多,抱怨就更多。

第二,轉移話題。不用管話題轉移的生不生硬,只要轉移,就算成功。

第三,做心理建設。下次再脫口而出抱怨時,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做好第一、第二點。

3. 在工作面前,任何抱怨都是浮雲

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達米恩·利拉德曾經被問及壓力問題而說過這樣一番話:

“壓力?不,兄弟,這只是打球而已。

要說壓力,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不知道怎麼吃到下一頓的人更有壓力;

那些單親母親,每個月都為了房租而發愁的人更有壓力。

而我們只需要打一場比賽就能賺很多錢。

別誤會我的意思,NBA球員確實會有很多挑戰,

但把它們稱為壓力,這簡直是對普通人的侮辱。”

在達米恩·利拉德看來,打球是“挑戰”,打球不是壓力的來源,更不是抱怨的來源。

聯繫到我們自身,身在職場,我們必須清楚: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公司,工作都應該“客觀的完成”。

職場中,工作第一,情緒第二。

對工作有抱怨可以理解,但在工作中一直釋放“抱怨”,尋求“情緒共生”,干擾到同事、工作質量,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個一上班就向你抱怨的人後來怎樣了?懂得管理情緒才不會被嫌棄

所以,在職場中,千萬別成了那個一直抱怨的人!

不懂得屏蔽壓力,控制情緒的人,往往難以成長,註定被嫌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