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在流血的時代,發生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論歷朝的開國曆程,要說最輕鬆的就是宋朝了。原因也很簡單,趙匡胤掌握了軍隊。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的都城開封接到了北方邊關傳來的緊急軍情∶契丹與北漢組成聯軍,大舉南下。當時的後周皇帝柴宗訓僅僅只有七歲,掌握朝廷實權的人是年輕的符太后,宰相範質和王溥以輔政大臣的身份輔政。一對孤兒寡母和兩個坐而論道的老大臣,根本無法解決戰爭,但他們並沒有心慌,因為他們心中早就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趙匡胤。

陳橋兵變:在流血的時代,發生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趙匡胤從後周王朝還沒建立的時候就開始效忠於柴家,他幾乎是一刀一槍拼上來的,而且他還統帥著後周最精銳的禁軍。現在朝廷面臨危機,符太后和兩位大臣毫不猶豫地下令趙匡胤率禁軍主力前往迎戰。趙匡胤隨即調集軍隊,向北出發。

這注定不是一次尋常的出征,沒有人會想到,一直為柴家效力的趙匡胤,突然就搞起了黃袍加身。在趙匡胤出征之前,城裡就有流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有這種傳言也並不稀奇,因為就在十年前,同樣的地點,同樣也是契丹入侵,後漢朝廷派郭威北征,郭威在抵達擅州時發動兵變,建立了後周政權。

在趙匡胤率領大軍剛出城門的時候,有個自稱通曉天文的軍校苗訓就說看到了兩個太陽互鬥,並對趙匡胤的親信楚昭輔說這是天命所歸。這場談話迅速流傳開來,並使得開封城內人心浮動,一些官民甚至都做好了逃難的打算。當趙匡胤大軍夜宿陳橋驛時,這段預言傳得越來越神了。有群官兵在河邊燃起篝火取暖時,突然發現旁邊的梧桐樹上飄下來一片黃絹。大家取來一看,只見上面寫道∶"漢唐今何在?承者趙匡胤。小兒多誤國,點檢做天子。"

原先的流言現在有了實物為證,軍中更加群情沸騰。

士兵是國家的武力支柱,但封建時期得士兵又是容易被忽視的群體。面對即將來臨的變故,官兵們的心理都差不多,都是擔心皇上年幼,就算他們拼死打仗也沒人知道,倒不如擁立趙匡胤來保障他們的利益。在士兵們的攢動下,軍中的頭面人物們也不得不聚集起來,來到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主趙普的營帳中,商議對策。

陳橋兵變:在流血的時代,發生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趙普和將領們"長保富貴"的共同利益出發,下定了兵變和政變的決心。散會後,北征大軍情緒沸騰。最後,官兵們都全副武裝,聚集在趙匡胤的大帳四周。

而作為主角的趙匡胤,在當晚並沒有露面,理由是喝醉了再休息。實際上,趙匡胤再木訥,醉酒再厲害也不可能對一系列的流言和外面的叫嚷喧囂毫無感知。他軍權在握、盛名顯赫,又鼓動起了全軍將士的支持,要想推翻開封城中後周孤兒寡母的統治自己登基做皇帝,不能說易如反掌,也是成功率很高的事情。但趙匡胤並沒有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表面上,他以醉酒為名躲入了大帳;但在內心深處,他一點都不比帳外的將士們平靜。權力、慾望、良心、理性在他內心開始掙扎。

歷史發展到這一刻,最關鍵的問題是趙匡胤有沒有問鼎帝位的決心和勇氣?面對皇帝得寶座,誰都喜歡,趙匡胤也不能免俗。

第二天凌晨,趙匡胤終於“醒了”,披衣走出大帳。官兵們列隊於四周,齊聲高喊∶"諸將無主,願策點檢為天子!"

還不等趙匡胤開口,將領和親兵們就簇擁他到廳堂,把一件早已預備好的黃袍罩在了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最初的表現與黎元洪非常相似,不僅推辭,還說∶"你們這不是害我嗎?”趙普上前說道∶"萬歲您素來愛兵如子,此次擁立如不應允,這些將校兵士將會落個大逆不道的罪名,死無葬身之地。大帥您還是應允了吧!""我們衷心策立點檢為天子!"四周的將領官兵聞言也都齊聲呼喊。趙普的這套說辭可謂是很妙,直接牽動了全軍的利益,就算趙匡胤時真的沒心思過當皇帝,也不得不當。事已至此,趙匡胤無可奈何,"只好"為部下的利益考慮,"替"大家去爭取榮華富貴了。趙匡胤利用兵變已經發動、將士必須仰仗自己的良機,適時地提出要求∶"你們想立我為天子,就必須聽我的命令。否則我絕對不應允!"之後,趙匡胤提出了兩條規矩:第一是返回京城後不得搶掠,不得騷擾百姓;第二是不得傷害少帝和太后以及公卿大臣。

陳橋兵變:在流血的時代,發生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趙匡胤點出的這兩點要求恰恰是五代十國時改朝換代的弊病,擾民濫殺和牽涉過廣給軍民和新的朝代都帶來消極的影響。趙匡胤提出的這兩點要求,既是為了保證了政變的成功,也是他對亂世思考的結果。在全軍同意這兩條紀律後,趙匡胤率北征的大軍折回開封。

鎮守開封的是留守的禁軍石守信和王審琦的部隊。兵變之初,趙匡胤就派親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約他們作為內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一見大軍返京,主動打開城門,趙匡胤大軍列隊平靜地開進了開封。當消息傳到皇宮後,年輕的符太后被嚇得幾乎是癱瘓在地,只是說了一句∶"全靠卿家們去處理了。"然後就抱起小皇帝,哭著回後宮去了。百官見狀,也毫無辦法,也是四散而去。當時,城中的將領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韓通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巡城的趙匡胤親信王彥升的部隊所包圍。韓通大罵∶"你們這群人貪圖富貴,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我韓通絕不像你們一樣寡廉鮮恥。"一經交戰,韓通就被王彥升殺死。他成了這次兵變中唯一殉難的周朝大臣。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陳橋兵變:在流血的時代,發生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


正史認為陳橋兵變跟趙匡胤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這種東西誰都不好說。雖然逃脫不了陰謀詭計的大範疇,但陳橋兵變是五代時期最"文明"、最成功的一場兵變,客觀上是值得讚揚的。它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既沒有縱兵大掠,也沒有喋血宮門,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可謂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除了趙匡胤等人精心籌劃、政治技巧出眾等因素外,趙匡胤掌握佔絕對優勢的實力是最現實、最主要的原因。也正是絕對武力得原因,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們也沒有受到太多驚擾和傷害。這又反過來使趙匡胤的登基顯得名正言順,眾望所歸。總之,趙匡胤主導的兵變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