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王安石两大搞怪标签,一“行走的粪坑”,二,拗相公

凡有大才之人必有怪癖,比如北宋著名政治家,以王安石变法名垂青史的王相公就是如此。

他的怪癖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上的,被人形容为“行走的粪坑”,第二个是性格上的,被人称呼为“拗相公”。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不被理解的王安石)

这怪癖从何而来,简单说就是不洗澡!

今日人洗澡,应算常规操作,一天一次是常态,一天三次有洁癖,三天一次是懒人,可一个星期不洗澡,估计会说你臭了。

那么王安石做派如何?

答案是,他经常一两个月不洗澡,身上不仅臭了,还馊了,不仅馊了,还长虫了。

这就让人瞠目结舌了吧。

可王安石即便这样,还我行我素,长期坚持,带着一身臭味还有虱子和北宋风流人物谈天说地。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宋神宗)

因此,也成了北宋奇景之一,闹了不少笑话。

话说有一次,王安石家人看老王脸很黑,以为他貌似生病了,于是请了一大夫过来看病。

只见这大夫一看王安石,先是面带忧色,后来把脉之后又疑惑不解。

随后表情焕然大悟,于是对王安石说:相公啊,你没病,脸黑那是因为泥太厚,洗洗就好了。

这话一出,王安石面有得色,看着家人端来的洗脸水,那是不闻不问,还叫嚣说:我生来这么黑,怎么洗都白不了,别浪费劲了!

这,除了是出奇懒之外,更多是怪癖的体现。

那么为何王安石对个人卫生如此不上心咧,看他官位也不是没钱,看北宋生活条件,也不是没技术洗澡。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北宋)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王安石不爱干净属节俭,因为洗澡烧水太费钱,他不想浪费。这说法我是嗤之以鼻的。

第二种说法是,王安石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研究学问,处理政事,忙的不愿意洗澡。

这话看着比第一种靠谱的多,因为史书经常记载,王安石一读书就忘乎所以,一工作就废寝忘食的事情。

读书和工作是王安石最关心的事情,其他的,他并不在意。

长期如此之后,王安石全身都是臭的,这样的名声也享誉宋朝,就此被人送雅号“行走的粪坑”,面对同僚的戏言王安石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践行了自己粪坑的声名,也算牛人啊。

除了行走的粪坑之外,王安石还有个著名标签叫做“拗相公”。

话说王安石告老还乡之后,沿途听闻了无数老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因此心情十分不好,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司马光评价)

抑郁而终后,有无数人就评价王安石,说他太顽固,其中就有文豪司马光!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这“又执拗耳”,因为司马光的大V身份广为传播,最后就成了王安石的标签。

而这一切也在王安石的变法中,可以找寻根源!

王安石曾经说过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的主张。属于对儒家圣贤孔子:“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的驳斥!

面对圣贤话语的三重驳斥,表达了王安石的决然和致力于变法的恒心,也体现了王安石的顽固。

更让曾经亲近他的人胆寒!

胆寒多了,就都知道这夫子啊,不能反着来,要顺着摸,谁要跟他反着来,他咬死坚持,不松劲,你就要倒霉的。

最后他也因为自己的太过“执拗”,太过坚持不知变通,成了变法失败的牺牲品。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名言)

那么这精神值得提倡吗?

个人认为啊,每日不洗澡,终究是不可取的,至于“执拗”的性格,要看环境和方式。

如果你天赋异禀,二代加持,那是个性。

如果你穷困潦倒,落魄一代,那是缺陷。

虽然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不过那都是忽悠人的。

因此人要活明白了,最关键有两点。

第一,个性要有,但不要太过。

第二,偏执可以,但不要太狂。

如此两点做到了,才能淡然面对生活,承受非议,这也算中庸之后的有所为。

能看懂王安石做派,你才算活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