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人写诗那么美,而现代人感觉写的像打油诗?

睿智的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要不就是没读过好的现代诗,要不就是吴冠中先生说的“美盲”,读诗而不知其味,体会不到其中的美。

古诗确是中国文化瑰宝,是先辈留给我最美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但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一代人的思想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人的感觉感受感情当然也会不一样。所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艺术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化,一些旧的艺术形式慢慢退出创作主流,主要作为艺术遗产被人们欣赏和学习借鉴,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成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古诗与现代诗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与传承的关系。

从《诗经》、《楚辞》到汉魏的古诗,是比较活泼自由的,不像近体诗一样有严格的格律。六朝至唐发展成熟的近体诗成为文学史上最严格的诗体,代表着中国古诗的高峰。但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所有的好诗,在唐已经做完。所以五代宋朝的诗人发展了自己的主要表达方式:词。继而元曲。明清时期在诗歌方便没有新的艺术形式发生,基本在追慕唐宋遗风,所以两代诗歌创作相对前几代有些平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列强打开国门,从一个历史以来极具优越感的天朝大国变为被欺压和剥削的国家。中国几代人谋求变革发展,强种强国。

胡适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也努力推动文化变革,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追求我手写我心。胡适的《尝试集》掀开了中国新诗的第一个篇章。

平心而论,胡适诗才平庸,导致新诗起点不高(相比之下,白话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出手就高屋建瓴直达高峰),但不高的起点也是起点,他解放了中国诗人一直套在头上的格律,为诗人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证明了白话文也能作诗,没有了格律也能作诗。从前有人说,胡适证明白话文能写诗,郭沫若证明白话文能写出好诗,徐志摩证明白话文能写出优美的诗。没错,一代代诗人不断丰富新诗,不断把新诗更向更高的层次。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穆旦、藏克家、艾青、流沙河等等,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让新诗获得一定的声誉,算是站住了脚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以来,到今天,新诗更是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从文化来说,我们普遍认为新时期以后不如民国,不如五四新文化时期的那批巨匠,从文化上是对的,那批人的学养和人格魅力,不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人所能及的。但就新诗而论,我恐怕要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了。

北岛、顾城、杨炼、多多、舒婷、海子、西川、翟永明、张枣、李亚伟、白鸦、于坚、刘年、李元胜、朵渔、雷平阳、樊忠尉等等,都非常优秀,写出了许多好作品。我所列只是我读过一点,稍有了解的诗人,我相信更多我未读过未了解过的诗人也很优秀,有待我去认识了解。

当代诗歌是边缘化的艺术,并不受大众的关注,大众对诗歌的了解,大约更多是从网络上梨花体,还有一个白云很白的什么诗(记不住了),然后是网络热炒的脑瘫诗人于秀华这些了解当代诗歌。这些给大众造成的印象就是现代诗是个笑话。其实这些只是一种炒作出来的现象,这并代表不了现代诗;于秀华诗写得不错,但也代表不了现代诗。大众并没有深入了解当代诗歌的优秀作品,或者大众还欣赏接受不了当代诗歌的优秀作品,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诗歌素养的沉淀。

虽然诗歌边缘化了,但我认定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诗歌的盛世,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在古诗之外,另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传统,开拓出新的境界,大大拓宽了中国诗歌的疆域,使中国诗歌的生命得以延续。

我所提到的当代诗人,都写出过非常好的作品,有的可以确定传世无疑,简单举几个例子: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张枣的《镜中》等等,这些诗歌必将进入中国文学史,汇入诗史,成为新的典范。唐宋有许多以几首诗词传世的著名诗人流芳百世,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现代诗人能凭自己的佳作留名呢?一些优秀现代诗人的代表作,从质量上审美价值上完全可以媲美唐宋的一些名作,对传统诗歌也有继承和发展,所缺的,只是一个社会的认可。

一个诗歌盛世的认定,必须有大诗人,有天才诗人。天才诗人和大诗人是诗歌盛世的重要象征。那么我们的时代有没有天才诗人和大诗人呢?我的答案是:有!

天才诗人,我们有海子。个人认为海子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见的天才诗人,甚至可以认为是能和李白媲美的天才。海子出生在农村家庭,从未接受过诗歌教育,大学时看到同学写诗,受影响开始写诗,他的习作一出,一位号称北大诗人的同学就此搁笔,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写的必要了。海子短暂的一生写了二百多首短诗和一些长诗。他的长诗写的怎么样,不是我所能评价的,但我可以说他的抒情诗质量极高,至少有几十首抒情诗是必然的传世杰作。海子诗歌完全跳出传统诗歌的框架,摆脱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趣,直指人心,追问生命的本质。他有一点很像李白,就是他随口吟出一个句子,都能瞬间击中进我们的内心,值得我们吟诵回味一千年。海子是诗界的凡高,抛弃了所有的技巧和华丽,直接呈现诗人灵魂。中国历上上从未产生过海子这样的诗人,海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像王勃、李贺一样早亡,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决不应该低于王勃、李贺。

天才诗人,我们还有顾城,简单直白的句子,出自单纯的心灵,打动单纯的人。如果你足够复杂,足够有“学问”,你读不懂顾城。

大诗人,我们也至少有两位,北岛和西川。这是两个风格迥异,气质不同的大诗人。

北岛冷峭、坚硬、深遂,有一点杜甫的沉郁,有一点鲁迅的猫头鹰气质,但他又是一个完全陌生(对于中国诗史来说)的诗人。纵向对比,我不敢说北岛能比肩唐宋大家,但我敢说北岛的成就足以掩盖元明清几代诗人,足以开创历史,成为新的高峰。

西川典雅、庄重、温和、博大,为新诗开创新的美学高度,亦足为后来者楷模。

这些都只是我有限的阅读和极有限的理解得出的结论,中国诗歌未亡,中国诗歌还在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景。

每个中国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诗人,但大多数人被传统审美束缚,言诗歌必言格律,这样是不利于发展的。

最重要的,我们要首先要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才能有自由的诗歌;我们要有一个独立的灵魂,才能有独特的判断。


顽石霄哥


应该说,现代人的打油诗只是个别现象,但今不如古却是普遍现象。

有人认为,古人的诗句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多用辞藻,而现代人词汇量不深,所以写不出好诗。这个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尽然。

以白居易为例,在如今看来,白居易的诗作也有些晦涩,但在古代只能当作[通俗]一类。

白居易追求语言浅近的程度,必须是妇孺皆识,就是没读过书的人也能看懂他写的内容。如此一来,白诗有了广泛的群中基础,在唐朝受欢迎的程度不是李白和杜甫能比较的。我举个例子:



《晚桃花》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按古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俗]。但用字俗不代表意境俗。从内容看似是自嘲之作,实际上是讽刺诗。

这首诗从桃花切入主题,第二联尤其值得玩味——[如果不是因为斜阳,就衬托不出这么艳丽的红桃;如果不是因为我闲人一个,就看不到这么美妙的景色]。

前面还是自嘲,后面就开始讽刺了——[寒门出身的人才经常被人忽视,穷人家的女子也常常要晚嫁。这晚春的桃花跟他们遭遇是一样的,不过幸好还有我白居易欣赏。]

从上面这首诗我们可以得知,即便用俗字,也是能够写出有意味之诗的,关键不在于用词俗雅,而在于写诗之人有没有情怀。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今有些人写的作品沦为打油诗,主要是情怀不济,或是文笔没办法驾驭情怀。前者我也无能为力,不过后者还是可以通过积累弥补的。

有兴趣了解诗词相关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我觉得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朴实无华,清新自然,雄浑奔放,婉约细腻,绚丽飘逸,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唯美,意象分明清晰;

古人的慢生活也决定了他们写的诗词,都要经这数遍甚至数月修改和推敲,当然细活出精品,又加上古词的简洁含蓄,读之自然觉得非常完美。

现代诗基本上是白话文,大白话肯定没有读古文那样:抑扬顿挫、含蓄凝练、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现代诗引进西方的写法,基本散文化了,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读起来再没有那种意境,反而拗口;

现代诗引用太多的意象,由众多意象剖析其中的意蕴,又加上不常用的修辞格,怪诞、变形、吊诡、通感、隐喻等的引用,简直让人一头雾水,这哪是欣赏诗,这是让你神经错乱;

白话文与生俱来的缺陷,太直白,不能很好地含蓄朦胧地表达诗的意境美,只能通过众多的意象叠加来产生所谓的朦朦美,但还是达不到古诗自然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当然时代不同了,只要勇于创新,融合古诗的优点,接合现代自由诗的特点,加以在内容与形上的大胆尝试和革新,肯定能开辟诗歌王国中的新天地!


黄山130690703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一是现代人不太守旧诗的格律,一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另外,就是放弃了“用典”这个非常有古味的修辞手法,诗就变得平淡。

下面,我具体以一类型作者的作品来谈这个问题。就事论事,没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不然我也不会代为作序。只是想说明问题:

我曾经代一位前辈的诗集写过序言(姑隐其名),对这些字里行间有着书生意气,战歌激越的诗词感触颇深。近年来,旧体诗坛兴起一种叫“老干部诗”的新品种。那是一些打过仗,扛过枪,吃过苦,咽过糠,为新中国成立、建设作出过许多贡献的特定人群创作的诗作。

1,“老干部诗”最大的特点,是富有革命激情。

他们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奉行“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卖国政策的蒋家王朝的腐败,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先生宏志我深知,适逢投笔请缨时。血溅燕山驱日寇,又胜蒋帮事未迟。”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任侠的幽燕少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的身影。

“烈日青纱避酷暑,夜卧冰雪度严寒。除寇灭蒋兴华夏,异地同心战北南。”状写这种斗敌人的艰苦占很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慨叹在日寇的侵略下,中国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将不国……但更多的是写痛心国难,表现了诗人誓欲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是这类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类诗作,很有“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的杀敌气势,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烽火连年的峥嵘岁月里慷慨赴义的一颗雄心。

2,抒写壮游山河,展现个人怀抱,是这类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观音拱手贺新天,姐妹红妆碧玉簪。玉女峰巅翘首望,雄奇险美冠天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丹霞山绝美的风光。这种旅游诗中,我们绝少看到像古人那种“羁旅行役”诗作中沦落不遇的陈旧感喟。类似这种题材的诗作,在他们的诗集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因为都是诗人晚年写的,适逢又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以诗中大都展示出新时代新中国的新气象,诗眼韵脚中,无不倾注诗人欣逢国运重生的那种喜悦心情。

3,他们的诗集内容还有不少,如感慨时代变易,追述史事得失,歌颂人物功业,讽刺昏君奸臣的怀古咏史诗;歌唱友情的酬答诗等,都各有所托怀寄兴,清奇可赏。

他们写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致。

传统诗歌创作,讲究赋、比、兴。但我们看到他们写作多为“赋”法。少用“比、兴”之法,显然更对他们的口味。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少用“掉书袋”的用典技法,处处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以及汲汲于祖国建设事业的壮怀。诗集中,像《吊聂耳墓》等,为诗时突起、纡行、峭收,寄慨遥深,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以严格的格律诗看,他们的诗有一些格律上的瑕疵,如用韵过宽,平仄欠稳,对仗不工等。但既然是“老干部诗”,似不宜以那种传统意义的框框来套他们的作品。也许他们是有旧诗修养的,非不能也,实不为耳!

古代诗词,用的多是单字多义的词,非常有简洁的味道,又有那些时代的雅气,加上用典的含蓄,确实很有味道。现代诗人,一是放弃格律美,二是没有了当时的语境,三大都卑视“用典”的修辞手法,提倡直白的诗风,所以口号诗大行其道。他们喜欢写些类似打油诗的“顺口溜”,属于“得即高歌,无人赏,自家拍掌”那种态度,也甚是自得其乐。近年,有谓写旧诗的人多了,但写得好的并不多。年轻一辈相当多都是打油诗水平,而且他们也不学习,反而以“反传统”为特色,是以写出的诗都不知所谓。我认识这类“诗人”不少,也放弃改变、教育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期待国学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然后或许有新一批的诗人出现,或许到时有新境界吧。 


胡荣锦诗文


谢爱书人914师友邀答!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诗那么美,而现代人感觉写的像打油诗?

这是关乎环境造就一个人的学识境界,心态认知,生活态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个人治学处世态度,心胸格局的问题。

古代人生活的环境,是在黄老思想,儒学思想的教化下,懂得尊重天道,民风淳朴,修德养身,处世乐天知命,安居乐业,人心安静,治学严谨,不追求浮躁,投机取巧。才出现了诸如“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等流传千古治学严谨的炼字典故。

古人吟诗炼字追求精准,传神,简练。拒绝粗糙,平易,冗杂。古代人因德高望重,治学严谨而闻名。

而现代人生活在浮躁的环境里,追新猎奇,滥解自由,崇尚浮华,抛弃黄老儒教,不安于现状,争名逐利,治学投机取巧,废弃修德,追逐功利,为出名心机用尽,丑态百出。这体那体蜂拥而起,学术舆论推崇引导,人心浮躁,不求宁静,只图热闹。无法形成大格局。又怎能做出传世好诗呢?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浅见,不同看法,可以讨论,欢迎高人评论指教。


熠熠古客


这种感觉只能说是因个人爱好而生。有的人喜欢古典美却忽略了现代美。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许多瑰宝,诗歌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唐诗,还有宋词等等,金典名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流传千古。让人喜爱,过目难忘,感觉写的太美了!

历史是在不断发展的,诗歌也是如此。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风格也随之不同。而喜欢古诗词的人就感觉现代人写的诗都象打油诗,有点看不上眼。

实际上现代诗词也有很多名家名作,只是这些喜欢古诗词的人不大愿意去仔细看和品,或者根本懒得看,就断然说是打油诗。

退一步讲,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喜欢打油诗。简单、风趣和幽默,给人们带来快乐和轻松,没那么多讲究,大众化,生命力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任何事物,总是有喜欢和不喜的,有褒有贬,实属正常。


笠翁论道


古时候的诗歌,是讲究平仄押韵的,很多时候是填词用来歌唱的。但是今人写诗,哪想那么多,能够押韵就不错了,没怎么考虑过平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代文体多元化,诗歌也有了现代诗歌,人们对于古诗的研究也就少了,而在古代,人们相对来说接触的文体少,就诗词歌赋,所以很多人潜心研究这些文体,字斟句酌,自然不乏优美与绝好的诗句和篇章,比如一些传唱悠久的赋,脍炙人口的诗歌,读起来,内容悲伤的你不自觉的动容,想哭,内容愉悦的你不自觉就会扬起嘴角,微笑大笑甚至惊叹。

而我们现在,快餐文学,网络文字,把什么都弄得有些变味,一些坚守纯文学的作者,要么是落寞的,要么是工作之余修身养性的,如果再想达到古诗词歌赋那种高度,难说。

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古诗作为一种旧的诗歌体裁,她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取代她的是新的诗歌,是现代人的诗歌,如果非要去深究古诗的对仗平仄押韵这些,她就是一门学问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写古诗就像打油诗的原因。

不可否认,现在潜心研究古诗的人,也可以写出一些诗来,意境和遣词造句也算是不错,但真正要达到唐朝那个时候的高峰,却又是不可能了,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再是那个时候,我们所经历的也不再是那个时候人们所经历的。

作为文学,总是在历史长河里不断进步的,这一点,我们任何人都不可否认。


青鸾惊鸿



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深奥,但假如理解透了,就不那么复杂了!很简单!古人写诗不是所有的都那么被世人皆知,但凡能流传千年让人记忆犹新的作品均是美之又美的诗了!恰恰让人潜移默化的有一种意识!只要与诗沾边的事,就会想到古诗!能想到的都是名作!能不美吗?

至于问题中又提到现代人感觉写的诗像打油诗!且不论诗的品类,因为现代人层次分明多样化!随时代的变化而进化,更因为一首好诗是由当代人文环境及诗人写诗之时临界点而定!试想一下,



问君请的李白来,也愁今朝万人猜!

谁能穿越古塘夜,举杯同吟醉仙才!


此一时,彼一时,古为诗,今亦诗!好诗好时好意痴!打油诗,七言诗,诗含乾坤今人识!大浪涛沙总有知!依蒙小诗论诗拙笔!即兴!望友海涵!


依蒙小诗


首先,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学生时代我们学的古代诗歌都是流传下来佳作,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没流传下来的呢?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高产诗人”乾隆皇帝一生留下的4万多首诗(差不多就是《全唐诗》的总和)可以说没什么值得称颂的,文学界也几乎不提及乾隆诗词,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一首代表作《烟雨图》

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

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

而且他的某些是还是由大臣补上的,例如乾隆的一首咏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

然后乾隆不知道怎么说了,最后一句是由大臣“狗尾续貂”的,不过版本太多,不举例了。

第二位上场的是陆游,他一生写过9000多首诗,但我们学过多少?陆游全集和宋词又上榜多少?由此我推断他也写过一些拙作。

第三位就是李清照的丈夫,他当年也是特别喜欢写诗词,不过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都称赞我娘子,没人说我写得好?于是他闭门写诗数十日,写了好多诗,在里面加了一句李清照的词,拿去让自己的好友品读,结果人家说只有一句写得好,而这一句就是李清照的。高中生应该听过。

其他的像靠一首诗名垂青史的,比较著名的就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接下来我们谈谈中国现代诗歌的佳作和大众眼里的“拙作”。

第一个上场的是中国现代诗奠基人之一的郭沫若,代表诗集《女神》

我们学过的佳作: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母亲》,“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徐志摩《再别康桥》,余光中《乡愁》,闻一多《七子之歌》,叶挺将军《狗洞》,《长江之歌》和《黄河颂》(诗人忘了),卞之琳《断章》

没学过的佳作:舒婷《致橡树》,鲁迅(诗名忘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

🍀🍀🍀🌴大众眼里的“拙作”,代表诗派:梨花派,代表诗作: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另类诗作:例如《生活》:网。全诗只有一个字,就看你怎么解读了。

🍀🍀🌴真正的烂诗:尚未读过,请咨询专业人士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现代诗像打油诗或顺口溜?

其实普通大众(我也是普通大众)觉得现代诗就是将一句话拆成几行,他们觉得只有像古人写的言简意赅的诗才能称作为“诗”,这其实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既然文章要写白话文,当然诗也不能例外。

🍂🍃他的起源(我认为的):西方诗作。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米开朗琪罗的一首诗:

鲜艳的花冠戴在她的金发上,它是多么幸运!

谁第一个亲吻她,如同鲜花紧贴她的天庭

下摆撒开的长袍终日紧裹她的胸脯,它真幸福!

金丝般的长发永不厌倦地轻托她的脖预和脸颊。

金丝织成的饰带更加走运,它温柔地轻压她的胸部,

似乎在说:“我愿永远楼紧她……

那么我的手臂又当如何!

🐯联想前面提到过的现代诗代表作。

🐯泰戈尔《飞鸟集》节选: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对比冰心《繁星》节选: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评价:艺术和文学不是每个人都懂,但是你不能用一句“你行你上”之类的话来禁止普通大众评价,有些东西不是说只有你做的比别人好才有资格评价,就像厨师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能吗?欧阳修当年写出《醉翁亭记》广泛求教,结果大家都连连称赞,只有一个樵夫说开头废话太多,于是欧阳修将“东……西……南……北……(有什么山)”改成了“环滁皆山也”。


琥珀川BW


因为诗歌是灵魂的语言,必须是心灵情感的积累,是生活与阅历的感悟!必须有诗意和思想才有美好和蕴涵。古人的生活与自然相通,在自然中发现意蕴,在自然中激发美感,精神和品味就提高了,自然而然就能写出美妙的文字。

而现代人,心里想的又是什么,亲近的是什么,忙的又是什么?高楼林立中连星月霜露就难以接触,更谈不上山泉虫鸟啊!都只对物质利益感兴趣,都不得不为生计生存奔波,又有几人能体味生活中的美好诗意?那么又怎么写出诗意的文字?

诗歌不是文字的组合,就算能做到完全合乎格律,没有打动人心弦,激发人情感,引起人共鸣的魔力,那就不是什么诗词歌赋了,只是文字游戏,恐怕连打油诗都不如。毕竟现代人和古人的文字是有区别的,不仅是字词平仄,还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平仄可以模仿,但内容怎能模仿?那些古人吟诵的风花雪月对我们来说只是遥远的梦境,我们能感动那样的美,但体味不到那样的美的。所以现代诗词还是要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才有意义,模仿堆砌诗词没有意义。

我发几首我以前写的词,大家看看

喝火令 浪荡浮萍醉

浪荡浮萍醉,风骚翠柳醺。

蝶飞莺舞尽欢腾。

谁问落花何恨?逝水去无声!

好梦难留住,韶光不待人。

再重行已换流年。

可奈秋霜,可奈苦拼争,

可奈几番轻别?怎忍误浮生!


喝火令 不尽云烟渺

不尽云烟渺,无边夜色深。

几回幽梦梦难成。

乡远影单惆怅,欲欲无人听。

曾许飞天志,不知世态艰。

欲觅归处苦无门。

恨也难脱,恨也苦拼争。

恨也再难回首,终究负伊人!


喝火令 离思

不解东君意,何悲柳絮飞?

花开花落为春归。

谁识雁踪萍影?山远雾凄迷。

花事年年旧,此身岁岁离。

海天辽阔却难栖。

难奈忧思,难奈去无迹。

难奈满怀豪气,终了是成灰!


喝火令 雨大梧桐泣

雨打梧桐泣,风来倦鸟惊。

重楼深处影伶仃。

夜半一声长叹,谁可解余音?

信手书词韵,回首化悲声。

十年旧梦了无凭,

怎诉流年,怎诉苦独行,

怎诉此身不再,无语问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