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浙江此地又有重大發現

2020-12-10 08:30

杭州交通918

于越故地、文獻名邦又添實證!

12月9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佈浙江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 考古出土封檢、木觚、木板等簡牘類文書若干,是為本次考古的重大發現。

發掘區全景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窪。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本次發掘平均深度約1.3米,地層堆積可分五層。

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共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灰坑等遺蹟十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 ,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

發掘區全景

其中臨河護岸4組,主體皆由木樁構築,木樁底端削尖,打入生土。1號護岸結構複雜,由南北兩組木樁構成,東西向沿著臺地邊緣外弧,全長約12米。據考古人員推測,1號護岸的兩組木樁之上可能搭建有木板形成棧道。2號護岸位於1號護岸南側,推測為供舟船停靠的棧橋式碼頭。

1號、2號護岸(自西向東)

1號、2號護岸與1號木構設施

2號護岸內側竹竿

木構設施4組。1號木構設施主體由木樁構築,各排木樁的排列左右交錯,西、南部的木樁外圍有竹編。南部木樁之外有用細竹子削尖後密集插入地面形成的竹籬。4號木構設施西側、北側有兩重木樁,內部有坑,坑內出土了草鞋多隻。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編

1號木構設施南部竹籬

4號木構設施(上為北)

草鞋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共出土遺物300餘件。 陶器以泥質黑陶、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缽等生活類器皿以及紡輪、網墜等生產用具。釉陶器、印紋硬陶器也有少量出土。

青瓷器集中出土於擾土層,可辨器型有兩晉、南朝時期的越窯青瓷盞、湘陰窯碗,還見有鳥頭瓷塑。銅器見有五銖、剪輪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銅錢及銅削、銅環等。木器見有盆、梳篦及各類加工後的建築材料。此外,還出土有大量的磚塊、板瓦、筒瓦及少量的雲紋瓦當等建築構件,骨器也有零星出土。

泥質陶罐、盆、缽

湘陰窯碗

鳥頭瓷塑

板瓦、筒瓦與雲紋瓦當

鹿角骨器

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 封檢殘長22、寬5.6、厚0.8釐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檢面墨書經紅外掃描後或可釋讀為“王仲郵棨”。

寫有“王仲郵棨”的封檢

木觚出土於河道堆積中,全長46釐米,由一根木材縱剖而成,正面六稜五行,刷朱漆,五行皆有隸體墨書。木觚雖然有所殘損,但仍可辨識出150餘字,初步釋讀可知,其內容為東漢永平十七年(74)“天帝使者”為餘姚縣官鄉臨江裡男子孫少伯祈福禳病而告社君的文書。

寫滿隸體墨書的木觚

考古人員表示,

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該遺址具有鮮明的瀕水特徵,木構設施中木、竹類材質的構築工藝皆可溯源自本地區的史前遺址。

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同時,遺址瀕臨明清時期的餘姚南城,與東漢晚期以來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可以說是餘姚南北雙城的雛形,對研究餘姚古代城市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本文圖片均由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提供)!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