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时,清白就成了一种罪,如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塑造的角色“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总觉得有人要吃了自己,也只有“狂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但是悲剧的是他只是病人,鲁迅先生正是用这样的反衬手法,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常态。

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鲁迅先生深受鼓舞,和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一起写文章,办杂志,目的就是站在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角度,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和旧体制带来的病态问题,让整个国家从病态中抽身出来。

1917年8月份,鲁迅先生受邀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而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的第一声呐喊,就是《狂人日记》,以“狂人”这个病态角色入手,反衬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其表达的思想正是“当世界都病的时候,正常反而成了一种错误”,揭露了一个病态社会的悲哀。

对世界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此,我们总在追求清白和善良,但是当有一天真正的清白和善良成为一种错误时,那么我们还应该追求什么,我们该接受浑浊在我们生命中存在吗?当世界黑白不分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作为自己人生的标准呢?

一: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和赵家的狗

我们以“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和“赵家的狗”两个角色作为切入点,来看文字背后藏着力量。

刚开始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到“赵家的狗”,“赵老太爷”等这样角色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心想或许大概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真的有姓赵的邻居吧,又或者只是鲁迅先生虚构的一个角色,但是后来才知道,所谓“赵家的狗”就是代表了保守的传统思想。

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狗”的形象,保留了主人的蛮横无理和卑鄙,正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狗都会遗留主人身上的恶劣行径,但同时狗又比主人多了一种奴性,当“狂人”被赵家的狗多看了几眼之后,心里立刻发麻,便觉得被狗盯上了。

对于“狗”的描述是文章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因为没有人会想到“狗”所能占据的分量,但是鲁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来描述了“吃人”的恐怖。

在那样一个时代,连“狗”这样一个微小的角色都会盯上那些将被吃掉的目标,更何况是整个时代。

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

狗是赵贵翁家的,之所以被狗盯上,是因为狗的主人赵贵翁听到了风声,代抱不平。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墙倒众人推,在不同的阶层中,处于相对占有优势的人更多了一种卑鄙的默契,他们相互之间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一种默契。

面对底层群众,要吃掉底层人群的目标竟出奇的一致,即便是两个并不认识的人,听到一些风声,也能够打抱不平,这种状态更表现在由封建思想打造的一批人身上存在的愚昧状态。

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二:藏在仁义道德上的残忍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历史没有年代”,并非真正的指的历史没有年代,而是说“吃人”的习惯并不是某一个阶段存在的状态,而是贯穿4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始终的问题。

正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悲剧的其一是因为浑浊成为了常态,让人分不清孰是孰非,即便某一些人分清之后,也没有足够多的力量来明辨是非,最终只能被错误的是非标准同化;

其二,所有残酷的内在,表面都包裹着仁义的表象,就好像在这一句话“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吃人二字”。

这种愚昧充斥的不仅仅是几千年的历史,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人性最根本的状态,比如文章中说到“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在齐恒公时期,齐恒公的宠臣易牙将自己的儿子蒸了给齐恒公,企图得到宠信,为了在君主面前表达自己的忠心,竟然做出这种荒唐的事情,但是最可悲的是,这样的“愚忠”却并没有被指责,并且深得齐恒公的信任。

这种愚昧,就好像这几千年来,由于封建思想带来的愚孝观念一样荒唐。

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说不行。

就像《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为了省下口粮给自己的母亲吃,竟然将自己的儿子埋掉,这个故事甚至现在还在流传,少有人会觉得愚孝是一种问题,因为他带着“孝”的面具。

世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此,为什么浑浊能成为常态,因为浑浊通常都披着正义的外衣。

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三:“狂人”的清醒

在这篇文章中只有“狂人”,也就是“我”是清醒的,因为“我”是一个被害妄想者,只有“我”意识到他们在吃人,但是可悲的是,最终“我”也被这个世界同化。

当我们无法改变某一种错误的状态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种错误的存在。

就好像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接受以物质作为人生唯一标准的常态,当你不以物质作为人生核心时,反而会被耻笑和批评。

最近有一个视频饱受争议《后浪》,大多数人抨击《后浪》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视频充满了青春洋溢的热情,体现“后浪”身上那些对于青春与梦想的执着,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视频缺乏了对于物质的重视,太过于飘渺。

但是即便这样,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物质对生活来说固然很重要,我们需要背负着房贷,但是谁又告诉你,房贷必须是人生的唯一呢?在这个完全以物质作为人生衡量标准和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我们难道连给自己的青春和信仰留有一丝余地,也成为了一种错误了吗。

在这个病态的价值观下,为什么对的价值观反而需要被诟病和指责呢?我们不能放弃生活,我们不能丢下对于房贷的承担责任,但是在生活之余,我们为什么不能谈及梦想和信仰。

在《狂人日记》中,当“狂人”清醒的时候,才意识到或许自己早已经成为了“吃人”的帮凶,但是作者在这一句话中表现的却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无力感。

正因为在整个洪流之下的错误价值观对于自己形成的压迫,这也印证了那个时代下的无力,变革尚未成功,某一些群体并未觉醒的悲哀。

鲁迅《狂人日记》:当浑浊成为常态,《后浪》便无立足之地

“救救孩子”。

孩子是唯一没有被封建思想所污染的一群人,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他们不会“吃人”,不懂得“吃人”,所以救救孩子,救的是国家的未来,是整个民族的希望。

但是我们再来看现在的人群,如果我们不能给正确的价值观留有位置,我们怎么“救”孩子,“后浪”难道除了房贷之外,连谈及青春和梦想的权利都没有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救救孩子,救救那些“后浪”。

作者|今夜文学


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文学的归宿,用文字与您温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