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和媽媽"打架"引網友重視:再嚴重就是暴力,要及時止損


任何事情都有不止一種解決辦法,每個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


有的媽媽可能會偏於"所嚴出教",有的媽媽可能就認同平等相處,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和孩子商量。這也是權威型與民主型家長的區別。


之前網絡上就有一位媽媽和2歲兒子打架的視頻偶然走紅。

視頻上顯示,媽媽本來帶著孩子在床上玩,兒子玩著自己的玩具爬在床上,兩人不亦樂乎。這時候媽媽就故意搶著孩子的玩具逗他,孩子看到自己玩具被拿走,便立刻想要拿回來。可孩子力氣太小拼盡全力之後也沒有如願,雖然未能成功,可還是挑起了這場"小戰爭"。

在搶奪未果之後,孩子直接上手饒,一下就弄亂了媽媽的頭髮。這時對方也不甘示弱,抱住孩子的腦袋開始反擊。

孩子並沒有慌亂,一直緊抓著媽媽的頭髮不肯鬆手,彷彿這是他最後的倔強。、

2歲孩子和媽媽

在這場"打架"中,母子二人各不相讓的樣子網友看的激情澎湃,並紛紛留言:

真的是家庭地位之爭啊!

這麼小的年紀就知道抓女孩子頭髮,可見經驗十足,平時肯定也沒少動手。


有網友這是一場娛樂性的"打架";但還有一些網友指出了問題,認為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不對,有可能存在不好的影響。


其實在親子教育中,有些孩子的確會出現比較明顯、攻擊性較強的暴力行為。


那為什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容易有暴力的行為呢?


有數據表明,有90%以上孩子的暴力傾向都是來自原生家庭。


有位心理學家曾對600名孩子進行了22年代的研究,最後發現,被家長打罵的孩子幾乎都有打架行為。

並且小時候有打架行為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基本都會暴力傾向。例如打群架,毆打同學,嘲笑或者系統其他人。

2歲孩子和媽媽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還經常和孩子講道理,可是他不聽。或者當時聽了轉頭就忘掉,就不得不打了孩子,以此讓他長記性。


事實上,打罵會讓孩子收斂一些只是錯覺。為什麼呢?


其實在被打罵的時候孩子會覺得是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並且已經造成了孩子心理上反擊、找藉口:"晚一點收拾玩具也要打我嗎"

"沒有拿緊東西灑在地上了,為什麼這麼生氣嗎"

2歲孩子和媽媽

身體上的疼痛只能起到一時的威懾作用,孩子為了避免被打一半會說謊,將大人指責的"不良行為"轉變為"地下動作"。

如果有被家長要求的一些事情也會應付著做,比如下次他們會在父母前面愛護玩具,聽到號令就要趕快收拾玩具。

2歲孩子和媽媽

但是在私底下可能還是會將玩具弄得亂糟糟,而且會將其他小朋友當做發洩對象,甚至動手。


在面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家長應該如何應對的教育呢?


心理學上研究,1-3歲的時候孩子一般更渴望能夠自己掌控身體。

3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分水嶺,這裡有總結分別年齡的相應處理:


1歲以前


1歲的幼兒通常喜歡被時刻關注著,這時候家長應該多給一些安全感

如果發現自己還不滿1歲的寶貝總是習慣用手抓人,這時候先不要著急下任何結論。

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手裡能抓的小玩具

2歲孩子和媽媽

當孩子有"動手打人"的動作時,可以握住他的手,這樣就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經調查,如果有段時間沒陪孩子的話,再一次帶孩子他會比之前鬧騰一些。


所以,給足夠孩子的安全感其實就是多與孩子相處,多注意著孩子的細微變化。


1—2歲


1-2歲的孩子已經有意識支配自己身體,這時家長可以陪孩子做遊戲來消化情緒


當孩子進入1歲以後,自我意識會快速發展,他們一邊希望自己能做主支配行為,一邊被自身行動力和家長的肢體限制著

所以孩子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

2歲孩子和媽媽

這時候如果發現孩子有情緒的"動手打人",先不要著急怒斥孩子。這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用別的方式來發洩。

2歲孩子和媽媽

這個時候最好是教孩子一些簡單的手指遊戲,讓孩子有一種探索到新世界的感覺。他們就自然會轉移注意力,而且可以用此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2—3歲孩子


基本上孩子2歲時就可以與其溝通了,這時候家長的耐心與溝通就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在2歲左右出現了比較頻繁的"動手"狀況,這時候家長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了:

是不是因為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無意有些壞演示,影響了孩子?

因為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長。


專家表示,2歲的孩子可以溝通,這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寶貝,這樣不對,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解決……

2歲孩子和媽媽

這時候孩子就不會覺得他只是被禁止住,而是被理解,自然而然就會改掉。


3歲以上


3歲以上的小孩子已經有自己的邏輯思維,這時候家長可以用分析問題來讓孩子明白


有些小孩3歲就開始上幼兒園了,那麼他在家養成的壞習慣會在幼兒園體現出來。比如和小朋友之前發生矛盾等等。

這時候家長需要不斷的與孩子溝通:任何事情,我們不能通過動手的方式解決,因為這樣是不禮貌的。

當孩子3歲以後,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思維邏輯,家長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動手之後的壞結果,以及換一種方式與小朋友交流的好結果。

當孩子聽到父母耐心的分析之後就會自己判斷,到底哪一種可行,這樣就很好的改善自己的不當行為。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要一直起著表率作用,首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有些父母過於嘮叨或者用武力解決的話,只能說明自己的修養也還不夠。


矯正孩子動手打人的問題是很耗時耗力,一旦形成習慣對他成長非常不利。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在小學之前矯正好孩子的行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