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花拳繡腿"的刺擊?

劍,作為古代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兵器之一,在東西方文明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著異於、強於其他許多冷兵器的殺傷力,長劍大多用於戰鬥而短劍常佩帶在身上用於護身以及秘密刺殺。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劍被無數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證實,世界上最早的劍是我國西周的青銅劍,此後在各個國家、朝代和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完善,衍生出許多各種各樣的劍式,而西方的與中國的劍則有很大的區別

無論是形制還是用途,大多是重劍,最開始西方的劍作用以劈砍為主,而後慢慢轉變為以刺擊為主,其中的緣由到底是什麼呢?

(一)、東西文明的對比中強調了最初劍的主流是劈砍

劍的歷史久遠,在考古界對於劍的研究發現認為石頭是最原始的制劍材料。劍既可以作為工具應用也可以以兵器的形式出現在戰場上,在中國,殷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劍是用於習武擊殺的,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頻繁,群雄並起的局面使得兵器的製作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

材質也由青銅轉變為黑鐵,這一改變不僅擴大了劍的產量,其外形也得到了發展和變化,劍也變得更加堅韌,延展性和實用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戰國時期楚國的劍便成為了天下矚目的利器,

《中國兵器史稿》中談到“古劍無劍格,直到戰國以後,劍格逐漸獨立,自成一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劍”。而西方的劍,代表劍式有羅馬短劍、手半劍、德國雙手劍、西洋劍。

德國手半劍是一種集合了雙手劍的砍擊、劈砍,闊劍的輕便性、騎士劍的突刺能力以及長劍的經典於一體的劍式。羅馬短劍是故事肉搏時刺擊為首要的技法。而西洋劍中又分出花劍、重劍、佩劍,西洋劍起源於穿甲劍,用來擊穿敵人的盔甲。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同時期流行的還有大劍,大劍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功能和闊劍的劈砍功能,輕劍由於其精巧輕便,後期多為貴族隨身佩戴,西方劍式種類繁多,西洋劍到中後期以後以佩劍居多,造型華麗優雅,是西方乃至世界的歷史寶藏。

從中國和西方的劍式發展、對比中可以看到,西方的劍相對於中國的劍來說,到中後期用於裝飾佩戴較多,且都劍式種類繁多,劍既具有突刺、刺擊的作用又具有劈砍的作用,而西方的劍在這一表現上更加明顯,從重劍轉變為以輕劍為主流。

大多數貴族會佩戴輕劍,作用的主流也在變化,由重劍、雙手劍的劈砍轉變為輕劍、西洋劍的刺擊。你以砍為主的西方的劍佔當時西方社會的大多數,可以看出西方的劍最開始是以劈砍為主,後面才向iji轉變的。

(二)、西方海上文明推動以刺擊為主的劍得到發展

西方文明形成在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農耕並不是其主要經濟來源,因此於我們東方人性格不同,西方人喜愛探索自然,向外發展,比較外向,工業革命後迎來了工業經濟化時代,使西方人具有較強的競爭精神和維權意識,重視獨立自由和平等。

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和古羅馬都在半島之上,海上交通發達,人民樂於探索,自然同時海洋環境不穩定,自然災害頻發,形成了西方人開放和尚武的性格,也奠定了西方人使用包括劍在內的冷兵器的使用需求,西方在文藝復興後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的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近代科學開始發展和成熟,美學在西方也逐漸成為了一項專門的學科,而劍式的設計也成為美學研究的對象,美學對於劍身的設計提出較高的審美要求。

因此,輕便精巧、以刺擊為主要作用的劍也得到美學家的認同和讚賞,並且完善發展,輕劍的設計成為社會主流審美。

由於西方的重盔甲被淘汰,刺擊、穿透力強的器件最適用於決鬥,而以刺擊為主要作用的、輕便的輕劍、花劍也受此影響,得到傳播和廣泛應用。

(三)、搏鬥形式由殘忍肉搏走向體育化,劍式主流也向刺擊發展

在青銅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棍棒、矛、盾為主要器械的搏鬥形式就出現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擊劍比賽,雙方使用的劍類似於後來大流行的配件構建,雙方都帶著保護具,古希臘時期。

劍鬥傳入羅馬,成績略低的士兵將被剝削食用麵包的權利,取而代之的是大麥,因此濫用劍術傷害他人的公民將被判處鞭刑以及懲罰

古希臘時期,劍鬥傳入羅馬,成績略低的士兵將被剝削食用麵包的權利取而代之的是大麥,因此濫用劍術傷害他人的公民將被判處鞭刑以及懲罰;

中世紀時期,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賦予了劍鬥新的時代內容,中世紀時期的劍鬥流行於歐洲各地,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英國等地都大量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冷兵器教學活動的開展並廣泛傳播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中世紀時期,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賦予了劍鬥星的時代內容,中世紀時期的劍鬥流行於歐洲各地,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英國等地都大量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冷兵器教學活動的傳播;

意大利羅馬帝國瓦解後,產生了眾多獨立州,各獨立洲之間不斷混戰。

每個周都出現了獨立的冷兵器搏鬥教育,因此在這一時期,兵器搏鬥殘忍,又缺乏技術性力量和兵器決定的鬥爭,雙方的勝敗,堅實的力量和沉重的兵器成為了主要制勝的因素。因此士兵進攻用的兵器都比較重,交戰雙方嚴重依賴力量和裝備重劍也在此時期得到了流行和發展,而重劍所具有的作用便是以劈砍為主。

由於條件的限制,中下層的劍術傳播開始打破對裝備的嚴重依賴,為了對抗貴族的武裝力量,他們謀取更多搏擊技巧,16世紀時歐洲貴族是擁有強大的力量和優良的裝備,他們將能夠準確的把劍刺入把心或敵人的心臟,視為劍術的全部,繼續延續著中世紀戰場的搏鬥風格。

而社會下層的市民和技工他們沒有能力獲取鎧甲的保護,取而代之的是一手持有盾牌,他們必須依靠更高的搏鬥技巧而不是力量,因此社會上也出現了不依賴於重劍或者武器重量的劍術群體,他們所倡導的劍術中便是以技術為主要制勝因素。

17世紀意大利出現了新興劍派,他們將前人的理論進行總結和改進,劍師們將前人眾多複雜的格鬥式進行簡化,進一步提出了更加詳實的知識體系,17世紀後期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法國國王取消決鬥的合法性,從此擊劍活動在法國披上了非法的外衣。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在這一背景下,劍士們開始淡化劍術的殺傷力,劍的分量開始變得更輕,尺寸變得更短,進一步向體育化發展,也為輕劍——以刺擊為主的劍的流行奠定了條件和社會需求。這一時期劍師們放棄了對擊打效果的追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格鬥的勝負上。

在意大利劍士的著作中明確的指出箭的尺寸和分量都得到了削減,開始致力於更加輕型的劍式,也稱為小刀,劍身分量的減輕促進了施劍者身法的靈活性,對格鬥效果追求的最大化,使得歐洲擊劍。明顯的呈現出體育化趨勢。

經過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發展,儘管一些地區還存在著以決鬥為目的的擊劍活動,但各個劍派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向著系統化、規範化、體育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西洋劍”在此時期得到時間範圍內的應用和傳播,以刺擊為主的劍也得到主流認可。

(四)、文化環境的變化是劍作用變化的主要原因

與農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是海上文明,因此西方人擁有尚武的性格,戰爭、搏鬥、劍鬥都能成為劍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西方刀劍的設計體現了其歷史,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象徵與利益很美,不同的作用也體現出了時代發展的不同潮流。

西方劍術明明劈砍殺傷力更強,為何最後卻選擇了

審美的變化、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社會主流環境的差別都是導致劍的主流作用由劈砍轉向刺擊的重要原因。

(五)、從“劍”文化發展看未來

西方的劍由劈砍為主演變成刺刺擊為主,也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化,時代的變遷,社會需求的變化,文化由粗野走向文明,這是種進步。

文化環境的變化推動著文化的發展,社會主流思想方向的變化也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推動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條件重要保障。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跟這同樣的道理,只有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環境創造好了才能推動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