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斷背山》看“同性戀”心理——泊成話心理

從《斷背山》看“同性戀”心理——泊成話心理

傾聽你的心聲

電影《斷背山》簡介:

從《斷背山》看“同性戀”心理——泊成話心理

洛基山脈——斷背山拍攝地

1963年的燦爛的夏日,懷俄明西部,年輕的牛仔傑克與恩尼斯,同在斷背山深處牧羊。由於帳篷狹小,兩人只能輪流值夜。夜半深寒,喝了很多酒的兩人同帳共枕,但在酒精與荷爾蒙的作用之下,他們也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故事”,兩人驚奇地發現原來彼此的深愛。

自由幸福伴隨兩人度過整個牧羊期,隨後便是無奈與不捨的分離,而後兩人又各自成家。

四年之後,抑制不住思念的傑克去探望恩尼斯,重逢後的兩人激情深吻,見證了彼此還是深愛著對方。

於是,兩人定期約會釣魚,共享幸福時光。只可終於好景不長,恩尼斯的老婆發現了釣魚的秘密,兩人因此陷入巨大的世俗壓力之下,不能自拔。

也由於傑克的意外身亡,最終導致了他們廝守終身願望的破滅。

影片的最後,在傑克的房間裡,恩尼斯發現了兩個人當初的襯衫,被整齊地套在同一個衣架上······

這部由李安執導的《斷背山》改編於同名的短篇小說,囊獲了包括金獅獎、金球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

《斷背山》創作於1997年,獲得過1998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作者安妮-普魯。

當美聯社對70歲的安妮·普魯的專訪中,作家拒絕談論兩個牛仔戀人的創作原型,只談到了她的鄉村情結,以及賦予兩個主人公生命的寫作過程。

(拒絕談論可能包含兩方面含義:1.原型是真實存在的2.維護原型的個人及名譽)

作者出生於1935年的美國康涅狄格州諾維奇,幾乎是同一時期的美國,二戰中美軍曾對軍隊中的所謂的同性戀進行過清洗,40至50年代的戰後恢復發展期,美國國內對同性戀依然排斥。

1.1935-1950的15年正是作者安妮的成長期

1969年6月28日紐約市數名警察進入格林威治村一家名為“石牆”的同性戀酒吧逮捕男女同志,引發了著名的持續5天的“石牆運動”,開啟了美國同性戀解放運動興起。

1981年艾滋病就來了,仇視同性戀者開始在美國人群中蔓延。

2.1997年,當時一個著名喜劇演員公開出櫃,在雜誌上說“我就是一個gay”。接著,同性戀在美國獲得更廣泛的政治支持和社會支持,克林頓承諾允許同性戀參軍。

3.1998年10月,20歲的同性戀學生馬修·謝帕德被反同性戀人士殘虐,然後就死掉了。殺死他的竟然是他的同齡人。

2009年5月26日,加州最高法院宣佈《禁止同性婚姻是違反憲法的決定》。

截至2011年3月,美國『馬薩諸塞州(2004),康涅狄格州(2008),艾奧瓦州(2009),佛蒙特州(2009),新罕布什爾州(2010),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10)』承認同性婚姻。


以上(1/2/3/)我們不難看出,斷背山的作者安妮成長的時間線於“同性戀”運動是重疊的。

尤其是她的創作時間點和獲獎時間點高度精準重合。相信這一定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尤其是作者的高度敏銳相吻合的,更確切地說這部作品是時代的必然產物。《斷背山》反映了真實的美國現實社會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同志”“同性戀”,是人性的本能所驅使的,是個體的“權力動機”所驅使人性本能。

權力動機”是指個體希望影響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所謂“同性戀”就是挑戰“異性戀”獲得平等、自由的權利。繼而獲得生存感和存在價值。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我們不需要去關注戀愛對象的性別,更應該關注、理解的是戀愛的過程以及戀愛對象的感受。

理解他們(她們),就像影片中我們看到的衣架上的兩件襯衫——

無論我們怎樣看待“同性戀”,我們也改變不了兩顆在一起相愛的心。


從《斷背山》看“同性戀”心理——泊成話心理

兩件套在一起的襯衫

《斷背山》的小說和電影也間接地影響了美國人對同性戀的觀點,2008年後相繼有5個州在法律上承認了同性婚姻的事實。

《斷背山》讓人深深感應到發生在人類心底深處的細膩、神秘、不為己知的愛情,和之前所有優秀的愛情電影一樣,《斷背山》不過讓這一切發生在兩個男人身上而已。該片是一座里程碑,因為它是好萊塢第一部撕下蒙在同性愛情上扭曲面具的作品。該片不是關於性的電影,而是關於愛,那種絆著、隔著、藏匿在內心深處的愛。影片所表達的情感是如此複雜,觀眾不能說它是“西部片”,甚至不能說它是一部同性戀電影 。(《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評)

《斷背山》雖然是西部牛仔片,展現的是美國西部生活與悠然寧靜的畫面,該片將同性關係的糾結描述得淋漓盡致,但李安說這部電影並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我只是一個戲劇家,《斷背山》只是一個愛情故事。也許正是李安這種無性別差異的的愛情故事觀——成就了《斷背山》的經典。


從《斷背山》看“同性戀”心理——泊成話心理

獲獎《斷背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