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宋仁宗历史画像

谥号的前世今生

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郑樵历史画像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秦始皇历史画像

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比如说唐朝初期之前,谥号一般为两个字,到了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给先辈加谥的情况。到了宋朝增谥逐渐演变为一种定制,皇帝初谥固定为6字,而后增加到16字。

宋朝以后,帝王谥号趋于稳定,基本不再进行增谥,而是一次性到位,不过谥号字数不再是定数。元朝皇帝拥有蒙汉两种谥号,汉谥从2-6字不等。明朝皇帝谥号字数比较固定,永乐时期规定为17字。到了清朝,皇帝谥号字数达到最多,清太祖为24字外,其余均为22字。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朱棣影视剧照

可以看出,谥号最早可能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时期,而且谥号经历了尊祖敬宗到辨明善恶再到纯粹的吹捧先人的演变过程,字数也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再到不固定的变化历程。总体而言,是与各个朝代所推崇的执政思想相适应的,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

谥号的产生程序

应该说,谥号的产生程序在不同朝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期相对比较简单,汉朝之后逐步走向正规,到宋朝的时候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宋朝皇帝谥号的产生要经过“获取初谥”和“进行增谥”两个阶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就以宋朝皇帝谥号的产生为例,说明古代皇帝谥号产生的程序,分两个阶段说明。

第一个阶段:获取初谥。这个阶段又具体可以分为7个环节,分别是群臣议谥、撰谥册文、书谥册宝、撰谥议、南郊请谥、御殿奉谥册宝及读册文。

所谓“群臣议谥”,根据宋朝《文献通考》记载,大体程序是:“太常寺已依例集谥号于尚书省。侍从、台谏、两省官、监察御史以上赴尚书省集谥,郎官以上书谥,考功拟谥。诏恭依。谥号既定,翰林学士撰谥议。”说白了就是遴选特定的官员,一起商讨该给去世皇帝选个什么谥号,不过正如上文所说,到了宋朝谥号基本已经丧失了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所以,群臣议论谥号时,就是绞尽脑汁想一些皇帝生前的优点,谥号大都是赞美之词。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至于撰谥册文、书谥册宝、撰谥议,基本是同时进行,是对“群臣议谥”结果的书面化总结,参与这个环节的人多是朝中重臣,一般而言宰辅都会参与其中,谥议的撰写者多是翰林学士。

这个环节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个是用来书写谥册文、谥册宝、谥议的材料和尺寸有及其严格的规定。另外一个是谥议的内容非常固定,基本都是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大家给皇帝上谥号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皇帝生前的功绩;第三部分,说明给皇帝选定这个谥号的原因。

所谓南郊请谥,之前的称呼为“南郊告谥”或者“告于南郊”,因为皇帝是天之子,按照规定,皇帝的谥号只能是上天赏赐,所以大臣所干的事只不过是替上天打了个初稿,具体行不行还要看上天同不同意。然而,当宋仁宗去世后,翰林学士王珪提出了不同意见:

“史臣以为天子之谥,当集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上,于南郊告天,议定然后连奏以闻。”

意思是大臣先商量好再祈告上天,并不符合皇帝谥号由上天选定的要求,而应该是当着上天的面来讨论皇帝谥号,这样才能体现上天的意志。这一意见被宋英宗采纳,于是议谥的地点也就放到了南郊,与此对应,称呼也改为“请谥于南郊”,也称“南郊请谥”,宋仁宗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谥号的皇帝。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王珪历史画像

这种情况下,除了商议的地点发生了改变,谥议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比如说宋太祖谥议文中写道:“伏请上大行皇帝尊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而宋仁宗的谥议则写的是“大行皇帝谥,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差别在于一个是告诉上天为皇帝选的谥号是什么,一个是请上天为皇帝赐下谥号。

所谓御殿奉谥册宝和读册文,指的是南郊请谥后,在皇帝驾崩的御殿奉上谥册、宝,读册文,时间可能是间隔一天,也可能是数天,但一般不会太久。宣读完毕后,为皇帝选谥号这样工作也就基本结束了。

第二阶段:进行增谥。

宋朝规定,继任皇帝一般要将先帝的谥号进行增加到16字,流程与初谥基本相同。为先帝更改谥号的依据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第一,表达对祖先的孝思;第二,规避祖先的名讳;第三,宣扬先帝的功绩,比如说宋真宗执政期间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这是祖先庇佑的功劳,于是为宋太祖、宋太宗加谥;第四,完善对先帝的评价,比如说宋真宗的初谥不含“武”字,宋仁宗感觉没能全面表达宋真宗的功绩,于是下诏为其增谥,增加“武定”二字。

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宋真宗历史画像

谥号的作用

一是维护皇权。一方面皇帝的谥号大多字数比较多,而且尽是文、武、圣、德、孝、神、功等极其溢美之字,而大臣的谥号字数一般较短,且用词十分谨慎,通过这种对比能够凸显出皇帝的地位;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不断美化去世的皇帝,能够提高普通大众对皇族的认同,强化其统治基础。

二是劝善避恶。古人大多信奉死后还有另外也给世界,而谥号会成为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的身份象征,鉴于此他们都会努力去获取一个好的谥号,这点在先秦时期非常明显,不过自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效果就差了很多,因为除非是亡国或者被废之君,皇帝基本都能得到一个好的谥号。但是直到清朝灭亡,谥号对大臣的劝善避恶作用依然十分明显,比如说文臣都会竭尽全力的想要一个“文正”的谥号。

三是尊崇先人。除了个别亡国或者兄死弟及的皇帝,大部分都是去世皇帝的后代为他们选取谥号,皇帝虽然自诩天子,但是毕竟不是真的天子,他们生前受到“先君臣后父子”观念的束缚,很难如普通人那样直截了当表达感情,而谥号则成为后代表达对先辈的尊敬之意的一种途径。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青云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