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弟子規》時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弟子規》只是清人總結的一套學生規範,就如同現今的《中小學生行為規範》一般,但不知為何,竟然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釘,批判再批判!好吧,你真是認真閱讀了《弟子規》的全文來批判,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是,上來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有人說《弟子規》這套準則本質上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擴展,是和它們一樣的一套行為規範。

我覺得挺奇葩的!

試問:《弟子規》中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不知是君為臣綱的擴展還是父為子綱的擴展?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又是誰的擴展?

我覺得,討論問題時,就事論事就好,何必先貼標籤

批判《弟子規》時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又批駁:《弟子規》教育孩子“父母責須順承”,那父母責備錯了呢?你還是要先順從,所以出了許多愚孝之人。父母錯了難道不能當面指出來?頂回去又如何不行?這也是孩子的錯?孩子錯了就可以隨時隨地責備,當著外人的面打罵顯示自己在教育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父母錯了孩子就不能當面頂撞還要默默忍受,這是什麼道理?平等嗎?

這是《弟子規》說的嗎?《弟子規》中哪句說“孩子錯了就可以隨時隨地責備,當著外人的面打罵顯示自己在教育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了?

又說“對尊長,勿見能"也不對!尊長髮表了錯誤的不合時宜的甚至是封建迷信觀點,我指出來未必認為是要顯擺自己的能力,只是有些尊長覺得你個小孩子讀了兩年書就要出來炫耀了,要用傳統觀念來打擊孩子說真話的積極性,孩子以後還敢說真話嗎?還敢反對尊長嗎?思想上都不敢反對還如何談創新?平等是人與人相處時的互相尊重,不因先出生幾十年就妄自尊大,不因位高權重就奴役他人,平等意識體系的是個人意識的成長,這些封建時代下是沒有的。

說實話,挺佩服這個人的!竟然能聯想這麼多,這麼遠!

又批判“稱尊長勿呼名”,所以見到領導都不叫同志叫職務了,還要語言賄賂把副職叫正職。所以你永遠不要認為你比尊長厲害,也就別想談什麼創新精神了……這個《弟子規》就是兩千年不變的小農經濟下的產物,從頭到尾充滿了不平等,如今是商品經濟社會,早就不適用了。我是絕不會讓孩子背這些腐朽思想的,聽著都覺得噁心。

唉,真不明白!《弟子規》中所說的,無非是一個行為規範而已,不知為何會影響到創新?顯擺非討論,為何要偷換概念?

批判《弟子規》時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可以看出其人對《弟子規》真是深惡痛絕了!可是,還是那句話:

先貼標籤再反對,沒有意義!

父母責時不順承,難道要頂撞回去?愚孝不是孝,看了孝經就知道。親有過,諫使更,誰說父母全無錯?

稱尊長直呼其名才對?是否語言賄賂與此何干?對尊長勿見能也不過是說不要炫耀、不要瞎顯擺而已。怎麼就能扯到永遠不要認為比尊長厲害了?簡直就是無限地上綱上線,為了反對而反對!

批判《弟子規》時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為什麼“父母責,須順承”?別忘了,既然是“責”,說明情緒激動,因此,這時當然不宜頂撞回去,縱其確實有錯,亦應另擇合適時機討論,都在氣頭上呢,頂撞難道解決問題?此時的頂撞,似乎只能激化雙方不理智的情緒吧!再說了,誰說在尊長面前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指出尊長的錯誤?《弟子規》沒有哪句話這麼說,相反,後文中有“親有過,諫使更”的話呢!怎麼就不許孩子表達自己看法了?怎麼就不準孩子指出尊長的錯誤了?

至於孩子錯了父母應當怎麼做,難道不應該是另一個話題嗎?這是《弟子規》所應涉及的?《弟子規》是“弟子”的行為規範呀!不是父母的!

平等是互相尊重,何謂“尊重”,怎麼叫做“互相”?,比如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就應心平氣和,你覺得你對,我覺得我也沒錯,那麼就應該就事論事地來討論你以為錯的道理,我認為對的原因,而不是脫離文本隨意發揮,更不是高高在上,高呼喝斥;從其言論來看,身上哪裡有”相互尊重”“平等” 這些他自己所推崇的觀念的影子?

批判《弟子規》時先貼標籤,有意思嗎?

我想問一下反對《弟子規》的人,你們完整地讀過一遍《弟子規》嗎?好好讀一下吧!反對也得有的放矢,是不是?還有,文章是一個整體,不要總是斷章取義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