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赴日留学到底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时代的选择?

流年往史


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偶然。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有识之士从悲痛中警醒。中国要强大,一定要学习西方及发达国家的科技,政治,军事,工业。所以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有识之士选择了英法,美国,大部分选择了日本。这是时代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清茶一杯照月光


近代前期的留学概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道,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怎么才能学到西方的知识呢?除了翻译西方书籍、聘请外国人等方式外,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向美国、欧洲派遣留学生,迈出了近代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第一步,虽然中间常有波折,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画风突转,中国人的留学热点转到了日本,出现了“留日热”的现象。

“留日热”

1896年,中国首次向日本派遣13名留学生,开官方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先河。1903年开始出现留学日本的高潮。日本人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这样说:

学子互相约集,一声“向右转”,齐步辞别国内学堂,买舟东去,不远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机抢搭,船船满座。中国留学生东渡心情既急……务求早日抵达东京,此乃热中留学之实情也。

有学者对当时的留日情况做了一个统计:1896年13人,1903年1300人,1905年8000人,1906年12000人……不论是实藤惠秀的叙述还是学者的统计,我们都可以看出人们在这一时期留学日本的狂热。

当时赴日的留学生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但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十来岁的孩子;有缠着小脚的女人,有已有功名的进士、举人、秀才;甚至出现了全家赴日留学,全族赴日留学的情形。在这些留学生中,有公派的,但多数还是自费的。

“留日热”原因

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备受歧视,甚至连日本妇孺也敢欺侮他们。但是,仍有一批一批的人赴日留学,为什么呢?“留日热”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时代的选择呢?显然是时代的选择。它的出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可以说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战败后,列强更加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爱国救亡就成了历史的主旋律。而刚刚打败中国的日本则成了学习的榜样,日本和中国同处东方,它是通过什么方式强大起来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国朝野的共同关注。一些人认为,日本之所以腾飞在于它新式教育的发达,新式人才的兴旺,因此主张从教育方面来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当时中国的新式学堂非常少,要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无疑是一个捷径。而日本又有着当时欧洲、美国没有的优势。其一便是日本离中国的距离近,当时从上海到日本的横滨和从上海到苏州、杭州差不多。其二便是留日的费用比较少,当时的留日学费和生活费比留学欧美要便宜的多。其三,中日自古便有交往,文化相近,风俗习惯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汉语和日语也有想通之处。还有一点是日本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被很多人认为是当时最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而且清政府对赴日留学也持支持的态度。所有的这些都推动了“留日热”的出现。

“留日热”到1907年后逐渐衰退,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政府由鼓励留学转变为限制留学。


历史是杯酒


19世纪中期,日本和清政府一样,都处在列强不平等的条约控制之下,可是短短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却奇迹般地扭转了局势,这让清政府羡慕不已。

日本走的路晚清不同,他们是先进行了倒幕革命,新兴的改革派控制了主动权的情况下,按照从政治到外交再到军师完全西化的方式来改造日本,逐渐艰难地融入欧美格调的圈子,进而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可是,清政府却天真地认为,儒教国体是最完美的,唯一缺少的就是坚船利炮,如果自己也能够造出造出先进的船舰、火器,学得先进的练兵之术,也可以做到咸鱼翻身。

比如魏源就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所谓师夷也就是仅限于上述三点。后来洋务运动开始,奉行的也是这种思想,派出很多童子军到欧美学习先进的现代技术,而且还把范围扩展到了民营工业领域。

这些孩子也很争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学以致用了,甚至还组建了号称世界第二的北洋水师。

只可惜这只是表面的辉煌,名副其实的外强中干。正是那完美的政体拖住了军事的后腿,甲午战争完败给日本,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没过几年,日本又打败了俄国,真正做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他们这才认识到日本得到了武功秘籍,开始派大量的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可是令这些老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学生成了日后晚清的掘墓者!

所以赴日留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选择,只是清政府没想到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太一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