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赴日留學到底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時代的選擇?

流年往史


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偶然。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有識之士從悲痛中警醒。中國要強大,一定要學習西方及發達國家的科技,政治,軍事,工業。所以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有識之士選擇了英法,美國,大部分選擇了日本。這是時代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


清茶一杯照月光


近代前期的留學概況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的侵略,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求救國之道,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怎麼才能學到西方的知識呢?除了翻譯西方書籍、聘請外國人等方式外,向外國派遣留學生也是一種重要的方式。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向美國、歐洲派遣留學生,邁出了近代中國人出國留學的第一步,雖然中間常有波折,但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畫風突轉,中國人的留學熱點轉到了日本,出現了“留日熱”的現象。

“留日熱”

1896年,中國首次向日本派遣13名留學生,開官方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先河。1903年開始出現留學日本的高潮。日本人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中這樣說:

學子互相約集,一聲“向右轉”,齊步辭別國內學堂,買舟東去,不遠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湧來。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機搶搭,船船滿座。中國留學生東渡心情既急……務求早日抵達東京,此乃熱中留學之實情也。

有學者對當時的留日情況做了一個統計:1896年13人,1903年1300人,1905年8000人,1906年12000人……不論是實藤惠秀的敘述還是學者的統計,我們都可以看出人們在這一時期留學日本的狂熱。

當時赴日的留學生以20歲左右的青年為主,但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人,十來歲的孩子;有纏著小腳的女人,有已有功名的進士、舉人、秀才;甚至出現了全家赴日留學,全族赴日留學的情形。在這些留學生中,有公派的,但多數還是自費的。

“留日熱”原因

當時,留日學生在日本備受歧視,甚至連日本婦孺也敢欺侮他們。但是,仍有一批一批的人赴日留學,為什麼呢?“留日熱”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時代的選擇呢?顯然是時代的選擇。它的出現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大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可以說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戰敗後,列強更加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沒落,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巨大的民族危機。愛國救亡就成了歷史的主旋律。而剛剛打敗中國的日本則成了學習的榜樣,日本和中國同處東方,它是通過什麼方式強大起來的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中國朝野的共同關注。一些人認為,日本之所以騰飛在於它新式教育的發達,新式人才的興旺,因此主張從教育方面來挽救民族的危亡。而當時中國的新式學堂非常少,要培養人才,派遣留學生無疑是一個捷徑。而日本又有著當時歐洲、美國沒有的優勢。其一便是日本離中國的距離近,當時從上海到日本的橫濱和從上海到蘇州、杭州差不多。其二便是留日的費用比較少,當時的留日學費和生活費比留學歐美要便宜的多。其三,中日自古便有交往,文化相近,風俗習慣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漢語和日語也有想通之處。還有一點是日本推行的是君主立憲制,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最適合中國的政治制度,而且清政府對赴日留學也持支持的態度。所有的這些都推動了“留日熱”的出現。

“留日熱”到1907年後逐漸衰退,主要的原因還是清政府由鼓勵留學轉變為限制留學。


歷史是杯酒


19世紀中期,日本和清政府一樣,都處在列強不平等的條約控制之下,可是短短五十年左右的時間,日本卻奇蹟般地扭轉了局勢,這讓清政府羨慕不已。

日本走的路晚清不同,他們是先進行了倒幕革命,新興的改革派控制了主動權的情況下,按照從政治到外交再到軍師完全西化的方式來改造日本,逐漸艱難地融入歐美格調的圈子,進而扭轉了被動的局面。

可是,清政府卻天真地認為,儒教國體是最完美的,唯一缺少的就是堅船利炮,如果自己也能夠造出造出先進的船艦、火器,學得先進的練兵之術,也可以做到鹹魚翻身。

比如魏源就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所謂師夷也就是僅限於上述三點。後來洋務運動開始,奉行的也是這種思想,派出很多童子軍到歐美學習先進的現代技術,而且還把範圍擴展到了民營工業領域。

這些孩子也很爭氣,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學以致用了,甚至還組建了號稱世界第二的北洋水師。

只可惜這只是表面的輝煌,名副其實的外強中乾。正是那完美的政體拖住了軍事的後腿,甲午戰爭完敗給日本,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沒過幾年,日本又打敗了俄國,真正做到了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他們這才認識到日本得到了武功秘籍,開始派大量的留學生去日本學習。可是令這些老朽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些學生成了日後晚清的掘墓者!

所以赴日留學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選擇,只是清政府沒想到結果與自己設想的不太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