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非法“校園貸” 築牢風險“防火牆”

針對目前大學生互聯網線上信用貸款風險層出不窮的現象,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強化校園金融服務和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引導學生特別是大中專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金融消費觀念,提升風險防範意識,自覺抵制和遠離不當金融消費行為和不良網絡借貸業務等非法金融活動。

一、準確認識哪些是非法“校園貸”

2017年5月27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明確非銀監會批准持牌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暫停一切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因此,通過網貸平臺、微信、手機APP、各類貸款公司等渠道開展校園貸業務的,都是非法“校園貸”,一旦在上述平臺借款,極易陷入高額利息、被惡意欺詐、暴力催收等困境。

二、非法“校園貸”的形式

(一)幫“別人借錢”。有些所謂的“熟人”需要借款,但他自己又不親自去網貸平臺借款,往往借用學生的身份證等個人信息去進行網貸的操作。這些人通常是打著“熟人”幫忙的由頭獲取學生的信任,實際上就是想盜用學生的身份信息。

(二)利益誘惑。現在在校園裡有很多騙子聲稱自己是校園兼職招聘或是校園投資顧問,承諾學生能獲得高額的兼職報酬和豐厚的投資收益,利用學生容易上當和信任他人的特點,進而盜取被騙學生的信息進行詐騙甚至是威脅。

(三)多平臺借款套現。某些人為了騙取部分還款中的學生信任,引導他們從其他平臺借款,來補上欠款平臺的窟窿,鼓勵學生從各大借款平臺同時期進行借款,用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獲得現金。

(四)更快審核、更快到賬。有些騙子自稱是銀行代理或者金融機構的中間,承諾只需很少的服務費或中介費就可以更快得到網貸平臺的審核和放款,從而騙取學生先交錢,等到真正要辦理的網貸的時候就捲款而逃,消失不見了。

(五)發展下線、專做代理。很多詐騙人員會根據學生還款難度大、壓力大的特點,要學生拉身邊的朋友“入夥”,並承諾拓展下線,發展代理就能獲得十分高的報酬。學生一旦陷入這樣的騙局,就從受害者變成了詐騙者的幫兇,涉嫌犯罪。

三、非法“校園貸”的危害

(一)低利息、高費用。相關調查顯示,目前網貸平臺多數產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20%以上,所謂的“低利息”並不可信。

(二)越便捷、越便“劫”。有的同學礙於人情關係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證件替別人辦理貸款。這種行為風險很高,因為一旦對方無力還款,剩餘的債務就由“被”辦理人獨自承擔。

(三)擔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在有些案例中,一旦學生貸款還不上,一些網貸平臺並不會通過正當途徑追款,而是採用給父母、親友、老師群發短信、在校園裡貼大字報,甚至安排人員上門堵截等威脅恐嚇的手段向學生催款逼債。

(四)分期購物、質量難保。有些網貸平臺針對大學生推出了分期購物功能,本質上是以消費之名、行借貸之實,借貸成本高且所經營商品的質量也難有保證。

四、如何防範非法“校園貸”的陷阱

(一)嚴密保管個人信息與證件。謹記“三不兩要”,即不輕易將有效身份證件借與他人,不輕易對外洩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宿舍住址、父母聯繫電話等關鍵信息及個人隱私,不貪圖小利而幫助別人“刷單”、貸款或是提供貸款擔保。在向他人提供身份證複印件時,要在身份證件複印件有文字的地方標明用途,並註明“再複印無效”,防止被心懷不軌者利用;要定期查詢個人信用報告。

(二)貸款一定要到正規機構。同學們要切記不要辦理“網上貸款”與“小額貸款”,當遇到資金問題時,同學們請事先向輔導員、學生處等學校管理部門諮詢,防止不法分子趁虛而入。

(三)理性合理消費。同學們應適度理性消費,防止衝動消費,不能為了滿足眼前享樂和攀比心理而過度消費,落入“高利貸”陷阱,對自身和家庭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同學們平時也可參加勤工儉學緩解經濟壓力。

(四)築牢防火牆。同學們要主動學習掌握一些金融知識,學會科學理財,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風險防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