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米帽”:體驗一下可以,長期戴不合適

4月26日,浙江杭州一小學開學第一天,一年級小朋友戴著自制的“一米帽”有序進入校園。據瞭解,此舉是為了讓小朋友更直觀地感受一米的距離,有利於在疫情期間保持安全距離。(4月26日 澎湃新聞)

為學校在防疫方面的良苦用心點贊。抓好校園疫情防控確實需要多管齊下。“一米帽”的創意應該說不錯。讓學生頭戴“一米帽”直觀感受一米的距離,這作為一堂手工體驗課或者防疫教育課的內容,是完全可以的。但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讓學生長期戴這個,恐怕不是很合適。

為什麼不合適呢?因為弊端較多。

易分散注意力。看到學生戴“一米帽”上課的視頻,整個教室猶如節日的遊藝現場。學生頭上的帽子,花花綠綠,形狀各異。小學生上課本來精力就難以集中,這些在眼前晃來晃去、五顏六色的帽子,自然會對學生注意力產生干擾。此外,學校強調,學生不能損壞帽子,這會不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壓力,在上課時老惦記著自己的帽子有沒有壞呢?這自然又會分散學生上課的注意力。

存在安全隱患。視頻中,學生戴的“一米帽”,形似烏紗帽。帽子的左右兩側各伸出半米長的帽翅。這帽翅大多由硬紙板做成,多多少少還是有安全隱患的。小孩子們呆在在一起,帽子之間不接觸不碰撞是不可能的。萬一這帽翅戳到別的同學的眼睛怎麼辦?萬一帽翅颳倒了物品,如水杯、墨水瓶之類,傷到了自己和他人怎麼辦?

防疫作用有限。看視頻,注意到不少孩子的長長帽翅已經耷拉下垂,像垂耳兔的耳朵,這樣的帽子其防護作用就有限了。還有,帽子的帽翅在左右方向,前後並無帽翅。實際上,面對面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更重要。現在,孩子的“一米帽”前後方向不設防,其防疫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增加家長負擔。學校要求“一米帽”由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帽子做出來後,是每天要戴的,實用性很強,故帽子要做得結實。孩子可能會很有創意,但他們的動手能力較弱,估計要他們做出結實耐用的帽子很困難,所以做帽子最後會由家長代勞。此外,很多帽子材質是紙,想必結實不到哪兒去,壞了又得重新做,無形中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一般來說,學校的疫情防控,教育部門都制定並下發了科學實用的整套方案。每日按要求加強體溫和症狀監測,做好教室通風,要求孩子們戴好口罩和勤洗手,同時加強孩子們的公共衛生知識教育等等,這才是最重要的。沒必要再搞其他的新花樣。尤其是未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花樣,不值得提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