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唯有愚人方才會用尖酸刻薄去肆意貶低他人,真正的賢者和能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一笑而過。

是非對錯,自有來往之人評斷一二。就好比李敖貶損魯迅,縱然言語上如此犀利,亦佔據後來者無法令往生者一吐為快的優勢,一一鋪開更是兩個理由、三個論據,可事實證明,終歸是李敖自不量力。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理由之一,李敖和胡適

李敖貶損魯迅,很大的一個理由便是胡適。為何兩個人的故事,會牽扯出第三個人,歸其根源,便是李敖對於胡適的推崇。

胡適和魯迅是同一時期的先進青年,他們相識於1918年,因新文化運動而結緣,最初時,二人心心相惜,都有過相似的留學經歷,亦同懷一顆炙熱的報國之心。

故二人很長一段時間內志同道合,保持著相同的信念,根據統計,1918年—1926年之間,胡適和魯迅來往甚密,在那個車馬很慢的歲月中,二人光是通信便有三十三封之多。

但或許“愛之深,責之切”,當新文化運動後,胡魯二人就因理念、政見等問題產生分歧,最終導致決裂。一時的知己情深變成了後來的魯迅痛批,胡適概不回應。拜讀過魯迅文章的人,不難發現1930年之後他的多篇文章中都對胡適進行了謾罵和諷刺。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反觀胡適,他對於魯迅的痛批並不介意,並且始終保持著對於魯迅的肯定和讚賞之姿態。待魯迅逝世之後,蘇雪林對其進行了謾罵,亦是胡適為其辯護,捍衛了魯迅的尊嚴和肯定了他的成就。

如此看來,胡適和魯迅二人的關係,便是一段魯迅單方面的“相愛相殺”,而胡適始終保持著君子之風。而這,亦成為了李敖貶損魯迅的一個重要理由。

後胡適奔赴臺灣,和李敖結識。當時的胡適功成名就,而李敖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少年。姚從吾將李敖介紹給了胡適,胡適並未看低於他,二人進行了一場十分愉悅的交談。

之後,胡適更是對身處貧困中的李敖雪中送炭,借其一千元。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年輕時的李敖

或許便是這份恩情,或許是拜服在其崇高之下,胡適儼然成為李敖唯一佩服的人。他先後出版了一些關於胡適的書籍,並曾一度意圖在北大出資樹立胡適銅像,雖未遂,但不難看出這位時刻保持抨擊姿態的李敖,對胡適是真正的推崇。

可想而知,言語犀利的李敖,如何能夠忍受有人抨擊他最尊崇的胡適先生,故當時公開譏諷胡適的魯迅,自然是李敖抨擊的重點人物。

而作為被波及的魯迅,早已在1936年10月19日亡故,如何能夠反駁1935年4月25日方才出生的李敖。李敖亦算是佔據了時間上的優勢,純天然的便是在“欺負”魯迅。

魯迅對胡適的爭鋒相對,是因為時事政治,是因為遠大報國理念,是因為觀念衝突的無法調解,這樣的大道之下,李敖對於魯迅的抨擊,卻充滿了個人主義色彩,未免微妙。

不談其他,便是從身份上,李敖對魯迅的抨擊,便有種躍層“碰瓷”的味道,二人從未身處同一個思想和成就高度之上。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原因之二,白話文的攻城略地

李敖無疑是自負的,他曾直白且張狂的說過一句話: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些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這樣的狂狷之氣,古往今來,亦是少有。他將自己看作中國白話文屆的標杆人物,自認唯有自己方是最強者。也便是這份迷之自信,促成了李敖貶損魯迅的第二個原因。

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乃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其知名度,可謂響徹世界文壇,且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的《狂人日記》乃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意義非凡。魯迅珠玉在前,要想擊潰這樣的前人,後者應當付出如何巨大的努力。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一貫自命不凡的李敖自然是不服氣的,他執拗的認為自身的白話文寫作水平並不亞於魯迅,甚至高於魯迅,故其一生都在貶損魯迅,以此抬高自我。

對於李敖而言,抨擊魯迅亦是為了成就自我,他不願自己屈居人下,在白話文中,魯迅便是公認的第一人,這樣的情形,是李敖無法忍受的,此亦成為了李敖貶損魯迅的第二個理由。

當然,此理由的立腳點並不穩固,魯迅先生的影響力豈是一個李敖可以比擬的。魯迅乃是一個大文豪,其作品之深意,縱然如莫言之流都自愧不如。

李敖呢,與其說是作家,倒不如說是一個時事批判家,此言並非否認其才華,但和魯迅這般的里程碑式人物相比,確是李敖不自量力。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三論據的荒誕不羈

李敖貶損魯迅,自然是需要尋找抨擊點著重描繪的,這亦是為了驗證自身觀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而李敖的論據有如下三項:

1、魯迅作品中沒有長篇小說,談不上所謂的文學家;

2、魯迅雜文書寫水準不夠,內容中毫無可品之物,唯有煽動人心的空洞語言,一番過濾之後,尚且能夠存留何物。

3、魯迅學習的是文言文,但卻寫起了白話文,其自是彆扭的。

三個論據一出,其餘不說,乍一看便覺得可笑至極且荒誕不已。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魯迅原先學醫,但因悲痛於當時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便選擇棄醫從文,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語和文章喚醒愚昧麻木的國人。

當時的時代裡,戰火紛飛,人民生活在戰亂的恐慌當中,溫飽尚且掙扎,人們的精神世界,處在一種新舊交替之中。這般的思想環境和文化環境,以及如此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多數人都在疲於奔命,如何能夠有現如今這般的安穩創作環境,此乃其一。

李敖譏諷魯迅沒有長篇作品傍身,卻不知將他放置在這種環境中,是否還能夠如此肆無忌憚的張狂與自得自滿。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魯迅是為救國救民方才選擇寫文章的,這樣的初衷,已遠高於李敖。亦是這份初衷,註定了其多數作品乃是振奮人心、針砭時事的雜文、短評。

動盪的環境亦註定了魯迅沒有足夠的精力專注於長篇創作,縱然曾經有過長篇小說的創作計劃,亦只能“胎死腹中”。

而李敖本人用數量來和質量劃上等號的行為,實乃不雅至極。或許在許多人心中,不論從思想角度,亦或是文字功底之上,李敖的全部作品堆砌在一起,都不及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來的重要。

所謂的魯迅雜文不好,試問今時今日,眾人能夠記住李敖的多少作品,又能脫口而出魯迅的多少雜文。對比太鮮明,更加彰顯了李敖的不自量力。

此處順帶一提,李敖縱然如何尊崇胡適,亦未能學其精髓之處。胡適對於魯迅始終保持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他並不嫉妒魯迅的成就,更不吝嗇於對其的肯定和讚美。

而李敖,卻選擇用尖酸刻薄的言論詆譭魯迅,貶低其形象。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李敖談魯迅的思想,用到了一個詞語——貧乏,他斷不承認魯迅思想家的身份,這樣的行徑,著實值得一番深刻解析。

拋開這些,李敖說魯迅文言文寫白話文彆扭,拿出一本本的魯迅作品集,細細品讀,再觀李敖作品,高下立見。自取其辱,或許言之猶過,但已有幾分意味。

李敖的狂,已然是登天入地了。但事實深刻的向世人證明了,李敖的不自量力。

縱然已逝者無法言說,但魯迅的作品流傳至今,並且被載入教科書中,自有其深意和價值,這是李敖如何都無可比擬的。縱然運用上再多看似冠冕堂皇的藉口,李敖不如魯迅一事實,都無可掩蓋。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是非對錯皆往矣

李敖的言論,某些方面和魯迅是有相似之處的,皆有些許的尖銳之意。但這份尖銳之下的深意,無可比擬,而魯迅先生身上的謙卑和敦厚,亦是狂人李敖沒有擁有的。

作家之成就,從不是因作品多少決定的,量變引起質變的本質,是需要足夠的文學功底、社會實踐和豐富的內心世界,李敖自詡白話文的第一人,這份狂傲自是無話可說,但無法認清現實的感慨,亦從未停止。

2018年3月18日,李敖病逝於臺北,享年八十三歲。李敖的一生嬉笑怒罵,已成過往,但他的張狂,倒是令許多人印象深刻。

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李敖死後,更有人戲稱上帝想念被罵的滋味,故讓李敖前去陪他,可見其毒舌之功力,得到了“認證”。

關於李敖和魯迅的單方面恩怨,亦就此終結。他林林總總的譏諷之言也成過往,三個論據的力證之舉,或許只能說服其自身。歸根究底,一切皆是李敖的狂傲和私心在作祟。

李敖無法忍受魯迅抨擊自己尊崇的胡適,便以此回擊。亦無法忍受自己在白話文上的成就永遠無法逾越魯迅,於是對其不滿更深。

最終,兩個理由、三個論據,原是為了證明魯迅不如李敖,卻被事實反擊,力證了李敖的不自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