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此生如東坡:花開成景,花落成詩

願你此生如東坡:花開成景,花落成詩

——讀林語堂《蘇東坡傳》有感

願你此生如東坡:花開成景,花落成詩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所有人放慢了生活的腳步,也讓我們靜下心來輕嗅書墨彌散的馨香、聽聽內心花開的聲音。

於我而言,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在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的引領下,重溫和品鑑蘇軾飄逸自然遒健朴茂的詩詞,去了解和感悟文學巨匠跌宕起伏而又樂觀曠達的人生,是情所致,是心使然。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少年時,一首《水調歌頭》,從此便走進蘇軾別樣的人生。當時,正值青春迷惘的我被這首詞感動和震撼,被蘇軾淡然從容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執著熱愛而吸引,從而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憧憬。讀了《蘇東坡傳》,才真正明白,這首詞是蘇軾在人生中最沮喪的那段時光裡,俯仰世事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倦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中,以濃厚的哲學意味、睿智的人生理念,在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中噴薄而出的激情。這份對人對物對事的參透,成就了他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亦莊亦諧,生動有力的文章風骨,可以說,大詩人在最難過的日子卻寫出了最好的詩歌。

蘇東坡因德才兼備,守正不阿,慷慨厚道,憤世嫉俗,是非分明,不停地受到別人的忌妒、誹謗、陷害,三次流放,三次打擊,然而,天性樂觀淡定的他,把逆境活生生變成了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的順境,使他的人生在這三個階段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第一次被流放到黃州,這是他生命中一個巨大的落差,一個沉重的挫折。他20歲考上進士,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人到中年變成囚犯,心理的陰影面積可想而知。面對政治上的嚴重迫害,經濟上的窮困潦倒,他樂天達觀隨遇而安,帶領一家老小在黃州東邊山坡上開荒種地蓋房,從此中國史上收穫了享譽華夏的“東坡居士”的雅號。

在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到沙湖買地未成,歸途賦詞《定風波》,飽含人生哲理,道出蘇軾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間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實屬尋常,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這就是蘇軾在風雨人生中秉持的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62歲那年,朝廷新舊派系鬥爭,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蠻荒薄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他深知“生還內地之望,甚為渺茫”,“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夏無寒泉。”但是他不屈不撓和達觀的人生哲學,沒有使他失去人生的快樂。在瓊州定居兩年多,蘇軾寫下了近300首詩,走向詩詞的巔峰。在兒子的幫助下,他整理雜記文稿,形成《東坡志林》,注完《尚書》。他開辦學堂,傳播文化,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跟從蘇軾學習。當地人視他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東坡話流傳至今,足以看出蘇軾是以多麼瀟灑寬容的心態,把枯燥的田園生活過得明媚生動。

蘇軾告別海南貶謫生涯,渡海北上回歸,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詩詞,將曾經的苦難化作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曠達豪放的襟懷,讓我們看到一種在強權高壓下不改氣節的孤傲,一種在艱難悲苦中絕不低頭的堅強,那是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恬淡,那是疏狂浪漫、笑傲江湖的灑脫。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裡說:“一定要愛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北宋時期的地方官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蘇東坡屬於調動極其頻繁的地方官員。他從政40年,被貶33年,其中13年期間,先後任職於9個地方。在此期間,他沒有因為遭遇排擠仕途暗淡而消極頹廢,相反,他卻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擔當,勤政愛民的情懷贏得當地百姓的尊重和擁護。

在徐州,60年一遇的黃河氾濫,他在城牆上指揮全城百姓抗洪80個日夜。洪水退後,他動員物力、人力在城外興修水利,加固堤壩,預防二次洪水。根據黃河氾濫週期,在他的任期內不可能有第二次洪水,但他為了當地的長治久安,盡心竭力。

蘇軾兩次到杭州任職。相隔15年第二次去杭州時,作為遊覽景點和淡水源的西湖,因蔓草叢生淤泥堆積而水面萎縮,花顏秀色盡失,他非常痛心,率領當地官員整治西湖,動員百姓割水草、挖汙泥,再用挖出的廢物堆成長堤,修橋種樹。為防止水草再長,他想出沿岸的湖面承包給農民種植菱角的長效方法。為防止種植面擴大,他帶人在靠近湖心的地方用石頭砌了三個寶塔,作為標界限。至此,西湖的水體得到徹底治理,杭州的美景中又收穫了蘇堤和三潭印月。

蘇東坡雖貶為地方官員,但他既來之則安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心態是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扼制。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65年的人生波瀾壯闊。他天資聰慧、才華蓋世,少年得志、中年遭難,晚年遭貶,流落天涯。然而,不管在什麼境遇下,他始終堅守對自然、對百姓、對生活的赤子之心、赤誠之愛,從不動搖自己的信念。他多情善思,借物抒懷,用2700多首詩詞,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他眼中,極其尋常的山山水水和柴米油鹽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他極具靈心慧眼,所到之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他對書法、繪畫等藝術無師自通,頗有建樹,他對醫藥、烹飪等技術潛心鑽研,頗有貢獻。落難時,自尋樂趣,力所能及地感染和幫助周圍的人;得志時,不忘初心,澤庇眾生,修建三條蘇堤,建立最早公立醫院,築造引水工程。滾滾紅塵中,蘇軾可以是大江東去的豪邁,也可以是春江水暖的柔媚,他的生命裡總有一種定力,讓他不斷地忘記痛苦,不斷地砥礪前行。《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便是他平靜、疏淡、簡樸的生活姿態。正如林語堂所說,蘇軾的“迷人魔力,就如美麗芬芳之在花朵。”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缺月掛疏桐,物是人已非,蘇東坡的樂觀精神和人生態度卻永留歷史長河。曾幾何時,人們在忙忙碌碌中為了所謂的理想、價值、地位、體面,不知疲倦地奔跑著、追逐著。期間,不知看了多少不想看的臉,說了多少不走心的話,唯唯諾諾、俯首低眉,心境總是不能晴朗,心事總是不敢訴說,更無暇也無心顧盼花開花敗、潮漲潮落。恍惚之間,我們為沒有得到的名利懊悔,為錯過的機會嘆息,為遭遇的坎坷怨天尤人,長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感慨“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患得患失間,一切過往皆成心結。蘇東坡這個中國五千年最懂生活的人,用閱盡滄桑、蕩氣迴腸的人生告訴我們,在這浮華的歲月裡,最大的格局莫過於看透了卻依舊去愛,縱然春風不度、世態炎涼,內心也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有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有“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的一生”。他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境界,讓波譎雲詭的時光過成了詩和遠方。

既然,人生有定數、萬物有歸途,做人當學蘇東坡,以一朵花的姿態行走世間,綻放時風情滿園,凋落時詩情滿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