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此生如东坡: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愿你此生如东坡: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愿你此生如东坡: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放慢了生活的脚步,也让我们静下心来轻嗅书墨弥散的馨香、听听内心花开的声音。

于我而言,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在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引领下,重温和品鉴苏轼飘逸自然遒健朴茂的诗词,去了解和感悟文学巨匠跌宕起伏而又乐观旷达的人生,是情所致,是心使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少年时,一首《水调歌头》,从此便走进苏轼别样的人生。当时,正值青春迷惘的我被这首词感动和震撼,被苏轼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执著热爱而吸引,从而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憧憬。读了《苏东坡传》,才真正明白,这首词是苏轼在人生中最沮丧的那段时光里,俯仰世事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倦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中,以浓厚的哲学意味、睿智的人生理念,在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中喷薄而出的激情。这份对人对物对事的参透,成就了他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亦庄亦谐,生动有力的文章风骨,可以说,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

苏东坡因德才兼备,守正不阿,慷慨厚道,愤世嫉俗,是非分明,不停地受到别人的忌妒、诽谤、陷害,三次流放,三次打击,然而,天性乐观淡定的他,把逆境活生生变成了有滋有味、多姿多彩的顺境,使他的人生在这三个阶段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第一次被流放到黄州,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落差,一个沉重的挫折。他20岁考上进士,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人到中年变成囚犯,心理的阴影面积可想而知。面对政治上的严重迫害,经济上的穷困潦倒,他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带领一家老小在黄州东边山坡上开荒种地盖房,从此中国史上收获了享誉华夏的“东坡居士”的雅号。

在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到沙湖买地未成,归途赋词《定风波》,饱含人生哲理,道出苏轼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就是苏轼在风雨人生中秉持的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62岁那年,朝廷新旧派系斗争,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蛮荒薄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深知“生还内地之望,甚为渺茫”,“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夏无寒泉。”但是他不屈不挠和达观的人生哲学,没有使他失去人生的快乐。在琼州定居两年多,苏轼写下了近300首诗,走向诗词的巅峰。在儿子的帮助下,他整理杂记文稿,形成《东坡志林》,注完《尚书》。他开办学堂,传播文化,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从苏轼学习。当地人视他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话流传至今,足以看出苏轼是以多么潇洒宽容的心态,把枯燥的田园生活过得明媚生动。

苏轼告别海南贬谪生涯,渡海北上回归,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诗词,将曾经的苦难化作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让我们看到一种在强权高压下不改气节的孤傲,一种在艰难悲苦中绝不低头的坚强,那是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恬淡,那是疏狂浪漫、笑傲江湖的洒脱。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说:“一定要爱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北宋时期的地方官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苏东坡属于调动极其频繁的地方官员。他从政40年,被贬33年,其中13年期间,先后任职于9个地方。在此期间,他没有因为遭遇排挤仕途暗淡而消极颓废,相反,他却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勤政爱民的情怀赢得当地百姓的尊重和拥护。

在徐州,60年一遇的黄河泛滥,他在城墙上指挥全城百姓抗洪80个日夜。洪水退后,他动员物力、人力在城外兴修水利,加固堤坝,预防二次洪水。根据黄河泛滥周期,在他的任期内不可能有第二次洪水,但他为了当地的长治久安,尽心竭力。

苏轼两次到杭州任职。相隔15年第二次去杭州时,作为游览景点和淡水源的西湖,因蔓草丛生淤泥堆积而水面萎缩,花颜秀色尽失,他非常痛心,率领当地官员整治西湖,动员百姓割水草、挖污泥,再用挖出的废物堆成长堤,修桥种树。为防止水草再长,他想出沿岸的湖面承包给农民种植菱角的长效方法。为防止种植面扩大,他带人在靠近湖心的地方用石头砌了三个宝塔,作为标界限。至此,西湖的水体得到彻底治理,杭州的美景中又收获了苏堤和三潭印月。

苏东坡虽贬为地方官员,但他既来之则安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心态是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扼制。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65年的人生波澜壮阔。他天资聪慧、才华盖世,少年得志、中年遭难,晚年遭贬,流落天涯。然而,不管在什么境遇下,他始终坚守对自然、对百姓、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赤诚之爱,从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多情善思,借物抒怀,用2700多首诗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他眼中,极其寻常的山山水水和柴米油盐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极具灵心慧眼,所到之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他对书法、绘画等艺术无师自通,颇有建树,他对医药、烹饪等技术潜心钻研,颇有贡献。落难时,自寻乐趣,力所能及地感染和帮助周围的人;得志时,不忘初心,泽庇众生,修建三条苏堤,建立最早公立医院,筑造引水工程。滚滚红尘中,苏轼可以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也可以是春江水暖的柔媚,他的生命里总有一种定力,让他不断地忘记痛苦,不断地砥砺前行。《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便是他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姿态。正如林语堂所说,苏轼的“迷人魔力,就如美丽芬芳之在花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缺月挂疏桐,物是人已非,苏东坡的乐观精神和人生态度却永留历史长河。曾几何时,人们在忙忙碌碌中为了所谓的理想、价值、地位、体面,不知疲倦地奔跑着、追逐着。期间,不知看了多少不想看的脸,说了多少不走心的话,唯唯诺诺、俯首低眉,心境总是不能晴朗,心事总是不敢诉说,更无暇也无心顾盼花开花败、潮涨潮落。恍惚之间,我们为没有得到的名利懊悔,为错过的机会叹息,为遭遇的坎坷怨天尤人,长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患得患失间,一切过往皆成心结。苏东坡这个中国五千年最懂生活的人,用阅尽沧桑、荡气回肠的人生告诉我们,在这浮华的岁月里,最大的格局莫过于看透了却依旧去爱,纵然春风不度、世态炎凉,内心也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东坡有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有“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的一生”。他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境界,让波谲云诡的时光过成了诗和远方。

既然,人生有定数、万物有归途,做人当学苏东坡,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世间,绽放时风情满园,凋落时诗情满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