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不韦,霍光,曹操,章惇,张居正同朝为官会发生什么事?

Kov37605099


曹操会笑到最后。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几个人分分类。

吕不韦和章惇是一类。

霍光和张居正是一类。

曹操自己是一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吕不韦和章惇,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都是靠阴谋上位。

吕不韦将自己的女人送给秦异人,靠钱帮他打开了权力之门。

这个秦异人,本来是没可能做君主的。

他沦为质子,远离家乡,内心可能也很孤独。

吕不韦嗅到了这一点,把握住他的心理,最后上了位。

但是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实在糟糕。

进嫪毐,蒙秦王。

不见任何建树,在秦国经营多年最后却被年轻的嬴政直接端了。

由此可见,吕先生投机做得不错,真正的谋划上,是有些捉急的。

章惇,就更不行了。吕不韦好歹眼光不错,通过自己的小算计攀上了高枝。

章惇则完全是因势而起,王安石变法,吕惠卿等一群无才无耻的小人上位。

随后,王安石去位,司马光下台。整个大宋朝堂,只剩下了乌烟瘴气,阴谋算计。

这群人在奸臣之前,本身是文人,还是无耻的文人。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文人,胆子小,搞人,都是使阴招。

所以这就决定了,真的斗起来,他们不敢拼命。

这群人里面,有太多的墙头草了。

章惇等人,之所以把持了朝政,那是因为整个朝廷的正派势力被王安石变法给挖得几乎一干二净。

由此可见,章惇兄也算是个投机派,真的和政治家们搞斗争,估计早就投降了。

霍光和张居正是一派,是因为他们都是托孤辅臣。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武帝时,以门荫入仕,后来累迁至光禄大夫。

当时对他的评价是:宿卫公正,勤劳国家

《资治通鉴》载:“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役,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

这首先说明,霍光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个会干事的人。

很得领导赏识。

也许这其中有霍去病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霍光自身素质过硬。

怎么个硬法?

两件事上有体现。

辅政后,他和上官桀的斗争

上官桀也掌兵,以勇力著称,武帝临终时,他以左将军之位封安阳侯受命托孤。

以武力著称,说明上官桀很猛。

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上官桀是左将军,霍光是大将军,军权上,霍光更高。

但是,官位上,上官桀则比霍光更高

《资治通鉴》载:“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皇后亲安女,光乃为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这很明显是武帝要他们互相牵制。

但是霍光却主动与上官桀亲善,将自己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

但是由于上官桀父子越来越跋扈,霍光不允许他们的要求,双方决裂了。

上官安很猛,但是脑子比较直。

第一招是密信,假造燕王上疏,说霍光谋反。

证据是:霍光调了校尉,和他关系好的人无功而受官,怀疑他有有不臣之举。

这无功受官的人里,有苏武,得的官不过一个典属国。

苏武牧羊十数载,宁死不降匈奴,保全汉节,在上官桀眼中,竟然无功!

之所以说上官桀脑子直,是因为,他以燕王名义上疏。

调校尉以来,不过十日

在京都调校尉,京都是在长安,在陕西。燕王在哪?

燕赵,河北!

古代里没有火车也没有高铁也没有汽车,光骑马,十多天的时间,燕王怎么可能知道霍光调了校尉。

除非他会未卜先知。

第二招就更直了。

杀霍光,谋反!

结果事迹败露,被灭了门。

整件事情,霍光不动如山。

这才是他的可怕,因为他有能力,讲道义,朝堂拥护,知道怎么诱敌轻动。

他知道,身临绝顶者,不可轻动。

体现他硬的第二件事,是击匈奴。

当时霍光已经掌握整个朝政了,但是他却亲征匈奴。

匈奴听说他来,跑得一干二净。

但是霍光并不是出来视察的,他是来收拾他们的。

《资治通鉴》载:“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乌桓时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匈奴由是恐,不能复出兵。”

这段记载,完美地体现了霍光的军事战略才能。

这说明,霍光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政治家。

然而,他有他的弱点。

掌权以后,或许是渐渐习惯了吧。

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已甚,物极必反。

霍光膨胀了,他重刑罚,“痛绳群下”。但是对自己家里人毫不约束。

他病死后。

  • 霍氏骄侈纵横。
  • 帝在民间久,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

于是,在君臣的联合下,一步步地,霍氏这个庞然大物最终遭到了清算。

霍光是老牌贵族,文武双全,但是不能收敛,最终覆灭。

和霍光出身不同,张居正是个读书人。

他一步步从基层干起,最终在权奸严嵩把持的朝堂上,混入了兵部。之后又亲历了徐阶倒严的斗争、高拱倒徐的斗争。

不可谓政治经验不丰富。

这些政治经验赋予了他一个最有价值的属性。

能忍。

徐阶斗倒严嵩,是忍。

于是,不管朝堂怎么风云变幻,张居正始终没有挪动位置。

最终,他得到了内阁首辅,成了托孤重臣。

他开始实行改革,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与太后交好,做皇帝老师。

小皇帝极其崇拜他。

但是,他掌权以后,犯了和霍光一样的错误。

对下刻厉,对皇帝也非常严厉。

要搞,就要斩草除根。

所以,在他死后,便遭到了群起而攻。

一直被他严厉教育的万历皇帝,心里也对他渐渐没有了好感。

于是,刨坟鞭尸。

可以说,张居正除了武功之外,文治方面,政治斗争方面,毫不逊色于霍光。

他还有一个优点,能忍。

若是他与霍光斗争,只要他活得比霍光久,他就赢了。

贵族多会轻视寒门,这就是张居正的优势。

曹操身份有些特殊。

曹操算是贵族,但他也扶持寒门。

有容乃大。

是曹操的特点,因而,他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帮他搞斗争。

曹操能忍。

屈身事董卓,首倡义举却甘愿依附袁绍。

沉潜,他不比张居正差。

曹操会文。

建安七子,三曹之首,加上他的政治影响力,无疑会是清流领袖。

曹操能打。

带兵打仗,有目共睹。

曹操伺候皇帝。

汉献帝逃到废都洛阳时,曹操带兵迎接。

那时候大臣都饿死一大批,皇帝也饿得面有菜色,憔悴无比。

曹操进献酒食,毫不居功。

他用了一个说法。

奉还。

这意思就是,我的一切都是皇帝赐的,现在还给皇帝也是天经地义。

一方是狼狈如犬、颠沛流离的皇帝,一方是兵精粮足、地盘巩固的将军。

曹操却给足了皇帝面子。

这一点,霍光和张居正都比不上。

当然,后来他确实很跋扈,但是那是形势所迫。

为了统一天下,必须保证后方稳定。

但曹操的后方是三国中最不稳定的,他用人不拘,各方势力都有。

他不强硬,就没法打仗了。

后来征汉中,明明熬也能熬下来,但是他半途就撤兵了。

因为他熬不起,朝廷出了乱子。

总之,这几个人混在一起,吕不韦章惇可能直接就投奔看起来最强的大佬了,张居正、霍光、曹操都有可能。

看哪个先掌权了。

但是剩下三个人的斗争中,我最看好曹操,也许曹操直接把另外俩人收了也不一定。若是你死我活的争权,曹操赢面大一些,他的政治资本最多。

当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只是一种最粗浅的假设。

其实,历史是各种偶然汇合起来的必然

也许曹操得病早死,也许霍光因言惨遭宫刑,也许张居正一不小心站错队被株连斩首。

都有可能。

其实,根本就没必要去考虑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一起会怎样。

因为,千百年来,人性不变

该犯的错,还是会犯,该夺的权,还是会夺。

一个朝代与另一个朝代,并无不同。


菌廷


看好曹操,前两个因为裙带关系骤得高位,后两个文人出身,曹操从基层干起来的,各种苦吃过,又心狠腹黑,又懂军事,文化也高,简直……厉害,其他几个文斗武斗加起来也干不过他。


调侃历史的幻苦君


政坛从来讲平衡,世界失衡瓶瓶罐罐都搁不稳,政坛失衡朝堂可能大厦将倾。所谓此消彼长,一刻也没停过。只不过,“消”与“长”各朝各代发展不平衡。风水轮流转。有的朝代的土壤适合出产霍光,“霍光"就是玩傀儡的新星;有的皇土偏偏滋润奸雄,“阿瞒"就可以唱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再立儿当一把手,必然天下“名满”;有的王气宜铁碗,“章惇"就不可避免位列“奸班”登上风口浪尖;有的真龙还是泥鳅就有人识得是“真货”,“吕不韦"穿透时代的眼光就该当人精代表;有的帝王本就腹中空空,“张居正”擅权必然会天下侧目。

因此,即使把他们放在一起,还要看各自的机遇。机遇不同舞台自然不同,舞台不同于王朝作用也不同。时代不同造就的人物不同,相同人物在不同的时代,才能丶才智丶奸忠的表现更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