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才吕不韦到底是因为什么自杀的?

悟空八卦历史


首先,非常同意你的问题定义。吕不韦确实是一代奇才。另外,关于他的自杀,其实史书记载的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具体到他自杀的原因,还应该具体分析当时都发生了什么?而在他自杀之前,他又做了什么?之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笔者简单做一下分析,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

吕不韦之所以说他是奇才,首先得从他在赵国经商说起。如果不是吕不韦慧眼识珠,也不会有后来子楚回秦做太子之后继位秦王,没有子楚继位就没有后来的嬴政统一天下。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待吕不韦,虽然他当时的做法绝大部分原因是出于私心,但是若没有他的识人术,就没有后来的强秦出现。所以说,吕不韦的确称得上是一位具备慧眼识珠的政治家。至于商人吕不韦,当初肯定是以商人的身份作为韬光养晦的基础存在,后来的形势发展,才是吕不韦所要达到的目的。此为吕不韦第一奇之处。

其二,吕不韦后来被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封邑河南十万户,官拜丞相。这些都是吕不韦意料之中也是大家都可以意料之中的事情,不算传奇之列。奇就奇在吕不韦豢养三千门客一事上。倒不是说这件事的本身之奇,而是吕不韦召集的门客都是全国的才子、名士,各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说明,吕不韦也是一位饱学之士、爱才之人,要不“人以类聚”的特性怎么能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一部汇集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事理的大百科全书《吕氏春秋》在他的手中诞生,而且竟然敢以“一字千金”招引天下人为这部书挑刺更正。所以直到今天,《吕氏春秋》作为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籍善本,依然被我们所用就不得不说这是吕不韦的传奇功劳。

那么接下来,再说吕不韦之死。赵姬与嫪毐苟且事发,始皇大怒之下,暗恨始作俑者吕不韦。时隔不久,终于以一封书信示于吕氏。始皇这封信的内容,表面上看似指责吕不韦的过失,实则是赐给吕氏的三尺白绫。吕不韦是何等聪慧之人,难道看不出始皇的心思?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断痛快。所以,一觚毒酒了却了吕不韦传奇的一生。

究其吕不韦被逼而死的原因,赵姬之事无疑是直接导致吕不韦被逼而死的导火索。但是再深一层分析,吕不韦其实从封侯拜相开始就已经为自己埋下了后来结局的伏笔。第一,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投机政治的野心一旦达成,后果必定是为所欲为。从他与赵姬旧情复燃,再到为自保耍手段向赵姬贡献嫪毐,此等行为无疑是作死的前兆。再者,作为辅助秦庄襄王登基治国的重臣,在秦庄襄王眼里,吕不韦无疑是恩比天高的贵人。所以秦庄襄王之于吕氏,恩宠之外还有对其行为放纵的成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吕不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暴露出商人的本性。而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作为,一定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重大的灾祸之患。

再次,始皇继位尊其为“仲父”。因为当初始皇继位年仅十三岁,吕不韦仲父身份外加丞相官职,比之当初庄襄王时期,吕不韦的地位似乎更上一层楼。说是权倾朝野绝不为过,说是第二个天子也是天知地知。至于说吕不韦有没有篡位之心,随着始皇帝年龄的增长,这种疑虑与担心开始越来越深入的在始皇的心中汇集成团无以释怀。另外,在表象上,吕不韦豢养门客三千、各国来使到了秦国必去拜访吕不韦。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的,而是吕不韦多年来经营人脉所收到的效果。别人见了,只说吕不韦的势力强势。但是始皇见了,眼里还能揉沙子?所以后来秦始皇母后赵姬的缺德事儿一经曝光,始作俑者吕不韦还能有再活下去的道理?既然导火索点着了,那绑在吕氏身上的炸弹自然也就要爆炸了。

所以说来说去,吕不韦最后自杀身亡,说是秦始皇逼死的结果。但是通过一番分析,吕不韦之死,难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吗?


史鉴说文老夫子


公元前235年,一代巨商权相吕不韦把手中的鸩酒一饮而尽,从此人生大梦成灰,此世永诀,然而他清楚的知道,这已经是他最好的人生结局了。

↑吕不韦是一代奇才↑

因为嬴政已经再也难容他了。

那么,对秦朝,对嬴政立下无数大功的吕不韦,为何走到了嬴政的对立面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太复杂了,给嬴政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这一切,都要从二十五年前,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嬴子楚那一刻说起。有关嬴政生母赵姬的出身资料非常少,她有可能是出身赵国世家豪族,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风尘妓女,她有可能怀着身孕跟了嬴子楚,也有可能是生下了嬴子楚的骨肉。

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吕不韦和赵姬之间有情感和肉体关系纠葛。

↑吕不韦和赵姬纠缠不断↑

在嬴子楚没有登基之前,吕不韦和赵姬结下的同盟,其首要目的在于抱牢嬴子楚这棵大树,偏偏赵姬很争气,给嬴子楚生下了嬴政,母凭子贵,赵姬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吕不韦的计划因此顺利进行。

可是嬴子楚身体太差,上位才三年就去世了,年仅34岁,这时候的赵姬是33岁,正好是如狼似虎的年龄。嬴政继位,还不满十三岁,对朝政并不能全然掌握,更多还是依靠吕不韦。

而这时候的赵姬,贵为皇太后,没人能够制约得了她,于是赵姬很放纵,频频把吕不韦招进宫中,满足自己的私欲。久而久之,吕不韦受不了了。

一来,吕不韦年纪比赵姬大了足足十二岁,又天天操劳国事,肯定无法满足赵姬,此外,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吕不韦和赵姬一旦丑闻爆出,嬴政会怎么想,他不会杀他母亲,但他一定会杀掉吕不韦。

↑贵为王侯将相,也有普通人的情欲↑

为什么?不只是因为赵姬私通吕不韦让嬴政丢脸,更因为物议纷纷——人们一旦得知吕不韦和赵姬私通,肯定会联想到当年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嬴子楚时,是不是吕不韦已经和赵姬保持了通奸关系,继而就会联想到嬴政是不是嬴子楚亲出,还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政敌会借着这个借口,向嬴政发难。

吕不韦对这个可能后果越想越怕,他为了哄住赵姬,找到了奇人嫪毐,自己终于从宫闱秘事中抽身,可他没料到,赵姬与嫪毐大大逾越了尺度,不但厮混在一起,赵姬还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

生一个,算是避孕失败,生两个,那绝对是真爱啊。

而且,生的还是儿子!

嬴政不但颜面无存,更要面对横空杀出来两个同母弟弟!最终,嫪毐为了儿子的前途,起兵造反,试图赶下嬴政,自己夺位。

↑吕不韦完全没想到赵姬和嫪毐有了爱情↑

倘若嫪毐从头到尾只是赵姬排遣寂寞的面首,倒也罢了,就算嬴政知道,无非是把嫪毐宰了,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可好,在赵姬和嫪毐双贱合璧之下,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吕不韦作为嫪毐的推荐人,在这种局面下,注定无法摆脱连累,实际上,嬴政甚至怀疑嫪毐与吕不韦有共谋的可能。在免去吕不韦相国之位后,嬴政一度想杀掉吕不韦,但因为吕不韦对秦朝功劳巨大,暂时按捺不发。

诛杀嫪毐的次年,公元前236年,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一路上吕不韦依然高调,到他门上的门客络绎不绝,而吕不韦也丝毫不避讳,有门客劝他低调,夹着尾巴做人,别再激怒嬴政,但吕不韦没有听劝。

按理说,依吕不韦的精明和政治智商,断然不会如此“顶风作案”,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做最后的尽情放纵。

↑吕不韦会不会后悔他的一生?↑


果然,嬴政的敕书很快就到了,虽不是杀头的旨意,却仍是一道催命符,敕书中质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戶。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徒处蜀!”

吕不韦知道,时候到了,这一生已足矣,在嬴政彻底撕破脸皮之前,自己自杀谢罪,保全一下家人亲族或有可能。于是他端起面前这杯鸩酒,双手颤抖,慢慢饮下,酒入愁肠,吕不韦回忆起了什么?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正因为吕不韦是一代奇才,才看出了自己命运的走向,自杀恰好是他最好的归宿,如果他留有侥幸心理继续苟活,那么遭殃的更定不止他自己,到时候还会牵联无辜的家人。

吕不韦是卫国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结识了落魄的秦国王子异人。吕不韦不但把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了异人,还将异人推上了秦王的宝座,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去世后,王位由赵王后所生的儿子赢政继承,赢政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吕不韦剧照)

如果没有吕不韦,异人就不会登上秦国的王位,赵姬也不会成为秦国的王太后,更不可能有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所以吕不韦是秦王赢政的大恩人,因此才会被拜为秦相国,秦王赢政尊称其为仲父,但是吕不韦一世精名却作茧自缚、毁于赵姬与嫪毐之手。

赢政继位时13岁,国家大事都由相国吕不韦和母亲赵太后处理,于是二人又重温了旧梦。但是吕不韦碍于身体原因有些力不从心,又担心东窗事发,所以又找了奇人嫪毐代替自己。吕不韦本以为玩了一招漂亮的金蝉脱壳,没曾想赵太后和嫪毐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嫪毐最终发展成一个大的势力集团,而且还觊觎秦国王位。


(赵姬与赢政剧照)

秦王赢政亲政后铲除了嫪毐集团,也将始作俑者吕不韦贬回了河南的封地。吕不韦回到封地还想为秦国出力,于是广招门客为秦国储备人才,同时也拒绝了六国拜他为相的请求。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却被赢政视为居心叵测,因此下令将其门客遣散,吕不韦举家迁入蜀地。蜀地在秦朝的时候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毛荒之地,赢政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将吕不韦摒弃。

吕不韦非常了解赢政,他知道以赢政的性格决不会就此罢休,迁他入蜀只是第一步,将来还会找理由治罪。所以吕不韦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和心灰意冷,与其让家人跟着自己遭罪,还不如自己一死了之,给赢政一个交待,让他彻底放心。吕不韦死后,赢政下令将原先流放于蜀地的嫪毐集团门客全部召了回来,由此可见他根本就不信任吕不韦,所以吕不韦选择自杀是很明智的。


(吕不韦与赵姬剧照)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路遥lgy


从历史上看,呂不韦对秦国有恩对秦始皇有恩,但是也正是秦国,也正是秦始皇为吕不韦提供了他施展才华施展政治理想的舞台。因为吕不韦的丰功伟绩,也夾杂着不便宣扬的隐私活动,在这点上秦皇和吕不韦都是心知肚明的。吕不韦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政治人物,吕不韦在治囯理念上有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秦皇相左的,呂不韦倾其毕生的心血,编辑了一本名为《呂氏春秋》大作,公开和秦皇叫板的,这本大作涉及到诸子百家,儒法墨道杂无所不包,但是整体的理念是和秦国的历史传承和秦国未来发展是种反动,这是对于气盛的又处于上升趋势的秦始皇不能容忍的。由于历史原因,吕不韦卸职后,余威尚存,影响浩大,正是秦皇所不容。历史的公开和隐密的原因,现实的严重冲突又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之患,吕不韦是个聪慧的人,一生的成功为商经历,半世的政治家的生涯,实是勘破了人生的功败垂成,吕不韦的自尊和自爱,选择死亡是聪明人的举措。与其屈辱地面对刀下亡不如勇敢自尽。这是古今中外的许多有为之人的无奈抉择。这是鸿毛和泰山的区别。


刘声90883005


嫪毐之乱后,赵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棫阳宫软禁,她所生的赢政的两位异父弟弟也被处死。从此之后,以赵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瓦解。在事后的一连串追究中,相国吕不韦跟赵太后的旧情也被牵连出来。吕不韦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

之后的吕不韦被免去相国的职务,驱逐出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次年,他受到更严厉的责罚。他被免职后,秦王怒气未消,亲自下书给吕不韦,质问他,你没有任何功于秦,为什么要封地于河南,你又跟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号称仲父?吕不韦接到这封信后,害怕秦王给他更严厉的处罚,害怕得走投无路,于是便饮鸩自杀,终年57岁!🐴🌺🌺





飞天ZY漫雪


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接到并看了秦始皇给他的一封信之后。这封信的内容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原文,也就是三句话,两个质问,一个命令。质问两个点,一是十万户封邑,一个是号称仲父。问吕不韦靠什么,有什么功劳,跟秦始皇有什么血亲?以阿岔看那应该不是质问,而是提醒——

提醒吕不韦放弃到手的一切,否定仲父背后的东西,和秦始皇清楚滴划清界限。吕不韦看明白了,知道只有他死了,这些才会永远不会被人提起,不会对秦始皇构成威胁。于是便自杀了。他一死,家人门客们也都安全,回到咸阳。

深层的原因是——

一、吕不韦在被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依然交际很广,诸侯前去拜访的很多。其门客也很多。于是朝廷那边许多人就感到这是一个威胁。秦始皇自然要管。

二、嫪毐事件过去不久,秦始皇亲政时间短。朝廷王室宗亲以及朝廷其他反对的势力值得重视。而他们打击秦始皇最有力的武器应该是其血统的合法性。其母亲已经被证实跟嫪毐生过两个孩子,也很容易被证实跟吕不韦此前有过说不清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如果吕不韦说出对秦始皇不利的东西,那后果应该不堪设想。

三、吕不韦得到十万户的封地和以仲父丞相的身份实际统治管理秦国整整八年。这期间发生了嫪毐和赵姬赵太后同居生孩子封侯的事情,这吕不韦应该难辞其咎。而且,嫪毐原本就是吕不韦的门客,后来怎么会变得那么恶劣,造出让秦始皇秦国难以承受的丑闻。吕不韦不严处,朝廷其他大臣王公贵族就有可能因此不满或造谣生事,给新生的秦始皇政权带来麻烦。

四、秦始皇以书信的方式让吕不韦明白他必须死,这种方式本身表明秦始皇对吕不韦是信任的,是把球踢给吕不韦。吕不韦明白其中厉害。他选择死就是让秦始皇放心,就是保护秦始皇,也保护他身边的其他人。有兴趣您可以看我的其他相关文字。我们可以深入讨论。


阿岔视角


我还是认为吕不韦不是秦王政的政敌。理由如下:

1.吕不韦一死,外戚昌平君拿下相位。政治斗争就看谁能最后得利去看其中的矛盾。如果是秦王政板倒“死敌”吕不韦,那应该是关东一系拿到相位才对。以蒙氏,冯氏为代表的关东一系才是秦王的左膀右臂。

2.如果外戚势力是秦王政的盟友的话,那秦王政也不会一生不立储不立后,对吧!(因为王夫人是秦楚联姻已第二十一代的楚国公主)

3.咸阳谣言喧嚣尘上,说吕不韦是秦王政的父亲。因为赵姫是吕不韦送给异人的歌姫。还有嫪毐是淫乱后宫而被处死。试想,一个被历史赞为绝顶政治天才的大王,为了打倒政敌,竟然这样揭穿自己的父亲的绿帽子,抹黑自己的母亲吗?竟然让天下人笑话自己王室的淫乱吗?竟然从根基上否认自己王统的传承的正确性吗?(那说明赢政是野种,它不仅没有资格继承王位,更要被赶下台杀死)

4.蒙骜和吕不韦军政两届合作,曾经互相配合,抵挡春申君所率领的合纵军于函谷关之外。但“长安君之乱”后,蒙骜战死都山,军权易手。吕不韦罢相后,贬于洛阳。秦始皇失去朝堂的话语权。军政大权同时失手,秦始皇想利用“统一六国”的这个大杀器来加强王权的设想完全失败。

6.灭赵之战是秦始皇与对手夺取军队的工具。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变化。蒙骜攻赵,战死都山;军队落入对手手中,桓齮、杨端和攻赵,被李牧大破于番吾和漳水长城,(为什么是对手,相传桓齮逃到燕国,就是荆轲刺秦王时带的的那个人头);军队又回到秦始皇手中,蒙武率军攻赵,又被李牧打败,可能秦始皇都苦笑无语;自白起被杀后,本土军方势力遭到打压,秦始皇改变思想,拉拢本土军方,请出王翦,灭赵。王翦,王贲,王离,蒙武,李信才活跃在统一六国的秦史上。

7.吕不韦罢相后,还没处死,这可能是秦始皇想保住吕不韦,但对手并没有放弃置吕不韦于死地的机会。但政治斗争得按规则来,这一次包装名为“逐客”的计划,就让秦始皇异常艰难了。(称范蠡是六国间谍,害死了白起,这罪名就大了)关东人从昭襄王年代以来,一直是大王的左膀右臂,(范蠡,张仪,蔡泽,郑国,蒙氏,冯氏,尉缭,茅焦,李斯)如果全被驱逐,那大王就失去集权先锋,真成孤家寡人了。这个时候,吕不韦门客李斯的那篇名传千古的《谏逐客书》终于问世,里面细数了关东人对于秦国卓越的贡献,并且传承商君的意志,继续辅助大王“强公室,杜私门”,统一天下。谏逐客书”事件为秦王政扳回了艰难的局面,同时,赐死吕不韦,迅速结案,不能让案情继续再发酵下去了。

7.1(秦昭襄王宁可让秦国倒退三十年,也要驱逐咸阳四贵,杀白起,原因就是“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不要去相信其它专家讲的了!😊)“

8.吕不韦也知道,他不死,那整个关东一系都得为他陪葬。喝吧!为王前驱,唯死而已。



千古亭榭


吕不韦的死,纯属自己作的!

觉得自己对异人有恩,对秦王嬴政有恩,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

失去权利后,还不知道收敛,居然还在自己封地河南天天大宴宾客,大宴宾客也没啥,关键是你大宴的宾客是山东六国的宾客这就有问题了!在要统一的前夕,这些国家都是敌国,吕不韦居然公开的这样做,以为自己能做战国四君子一样的人,继续在野发挥政治影响力,这不就是自己找死吗?

嬴政能放过他吗?

在大度的君王估计也不会容忍的?你觉得呢?

再说说吕不韦的故事,

吕不韦

大商人,在赵国时觉得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于是找到异人,辅佐异人,给异人钱财,广泛结交,讨好华阳夫人成为太子,被安国君赢柱立为太子,赢柱继位后三天去世,异人成为秦王!

吕不韦自己也成为相国!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异人也是听他的!

秦王异人呢,也是命不长,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之后嬴政登基,成为秦王!秦国此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还不成熟!称吕不韦为相父!

吕不韦治理国家期间,应该也是继承了前面几代秦王的志向的,为统一六国做铺垫!本身经商的吕不韦,对发展秦国经济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秦昭王后,连年征战,长平之战赵国死了45万人,秦国死的也不少,伤亡也有35万人左右!后来又有几次战争,可以说秦昭王时期是秦国战争最多的一代君王,虽然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也消耗了很大的国力人力,恢复人口和经济是非常关键的,这段时间做不好,没有恢复的话,没钱没兵,秦国统一战争很难展开!

吕不韦,为秦国发动统一战争,还是做了很好的准备!

吕不韦执政多年,没有主动还政的意思,嬴政在举行成人礼之后,快速的干掉嫪毐,赶走吕不韦!剥夺吕不韦的权利!让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过河南!

其实吕不韦如果不作的话,他是可以善终的,他能做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的!但是,他不老实,到达河南封国之后,天天大宴宾客,最搞的就是这些宾客都是六国的贵族!那么这就是通敌了!这就是政治错误了!

这样的问题,嬴政再大度也是容忍不了了,于是白绫一道,吕不韦自缢而亡!


鹏程日志


在嬴政眼里,吕不韦不可能是好人(✪▽✪)

因为,少年时的他肯定或多或少的知道他妈和老吕头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肯定或多或少的听到过别人在后面的嘲讽与不齿。

试想,看对这种情况,谁会心里舒服?谁会对他妈的野汉子有好感?谁会对给他爹戴绿帽子的男人礼遇有加?

所以说,嬴政已经不错了,至少在嫪毐事件没爆发之前,还在使用吕不韦。至少还能清醒的认知到吕不韦还是有能力的,秦国也暂时需要吕不韦。

嫪毐事件成了勾起嬴政童年回忆的导火索。

他怕了,怕身后的人议论,怕匍匐在脚下的人心里嘲笑,怕有一天她妈和吕不韦旧情复燃。

驱逐远远不能让他放心,能让他放心的只有死人。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吕不韦的眼光还是锐利的心思还是透彻的。

他‘奇货可居’当上了相位,可也明白嬴政的态度,起初以为被驱逐远离中心就没事了,可当他看到嬴政再次下发的斥责书时,明白了只有他的死才能让嬴政安心,也只有他的死才能保住他的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