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的项羽自刎?

汉史趣闻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把握关键却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这也是他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项羽失败之前,他就对战胜项羽有了十足的把握,否则也不会多次在大崩溃之后继续兴兵对楚作战。同理,项羽失败之前,他也已经预料到了项羽的最终归宿。

项羽的归宿从他的性格中便可以大体猜测出来——他是一个“自矜功伐……以力征经营天下”的中国最后的贵族。这就决定了:

1、项羽不注重放手让麾下将士独当一面,不注重培养部下的独立性,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项羽本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将才,但是他属下的龙且、曹咎等人都在独自作战时惨败被杀。项羽让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十五日”,曹咎没有做到;项羽让龙且率军二十万救齐,龙且部队被韩信全歼。所以,项羽的自矜功伐决定他一旦时势,就将成为一位孤独的自恋者。

2、项羽一生“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终生鲜用计谋和策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应该就是龙且被杀之后他派武涉前往游说齐王韩信,如果韩信被成功策反,则刘项之胜负难以断言。可惜,项羽终生只对刘邦用了这一计,这也正是因为项羽终生只愿凭“真本事”来决定胜负,而不愿用计谋;他不会用暂时的退却来换取长久的进攻。

3、项羽是最后的贵族,他死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便在中国历史上消失。楚汉相争临近最后阶段时,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兵与刘邦之后随即释放了刘邦的父母妻子,随后按照约定“乃引兵解而东归”,刘邦却随即起兵追击。项羽兵败,拒绝了东渡以图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知道自己必死之时,将价值“千金,邑万户”的躯体送给了“故人”吕马童。

这些都证明项羽是一个有操守,有原则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他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缺少“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邦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刘邦很清楚:只要项羽彻底战败一次,那就意味着项羽必死无疑而不会忍辱偷生以图卷土重来。


国史记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初中数学张老师123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而敌人了解你的目的,就是要击败你,刘邦与项羽就是如此。

刘邦未必能明白项羽为什么会自杀?但刘邦一定明白,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项羽自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



一个人的自杀一定是主观因素,虽然这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项羽自杀的主观因素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项羽自杀的客观原因就是兵败如山倒。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只要项羽能逃回江东,再花点时间,以项羽的能力肯定能东山再起,都已经有机会逃走了,干嘛要自杀呢?



而且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对项羽的自杀感到惋惜,也有无数文人描写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比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

要想真实的了解项羽自杀的原因,就得了解项羽当时的情况。



这得从垓下之战说起,项羽的10万军队被刘邦和韩信领导的近70万大军团团包围,韩信与张良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项羽和他手下楚军的战争意志,要知道如果不用心理战,刘邦的汉军即使能降服项羽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垓下之战的战争损失仍然是汉军远大于楚军,首战楚军损失五六万人,而汉军则伤亡十万人以上,这么打下去,汉军确实能赢,但一样要损兵折将,遭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战神项羽的战争能力。



在四面楚歌、虞姬自杀之后,项羽选择了突围,既然是突围,项羽肯定是带着求生的欲望,项羽突围是亲自带了800精骑,其余数万楚军应该是沿着不同方向分别突围。

很明显,项羽突围的主攻方向被汉军识破,因为汉军灌婴部的五千骑兵是直接冲着项羽来的,项羽的八百骑兵不久只剩下一百多人,接着只有28人,战斗到最后,只有项羽一个人了。



问题的关健就是在项羽从垓下逃亡到乌江自杀这一个过程,跟着项羽逃亡的八百精骑居然全部战死或投降,这八百精骑才是江东子弟的精英,江东是项羽的发家之地和起兵之地,现在已经快成为项羽最后的救命稻草。

项羽在这一逃亡过程中,没能带出一个楚军,一个江东子弟,让项羽这个勇猛的战神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在军事上从未失败的项羽,项羽不止一次对手下说:这是上天要亡项羽,而不是我项羽能力不行。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话是项羽说的,明确记载在《史记》中,是项羽对仅剩的28骑楚军说的,意思就是:



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七十多次仗,从曾打过败仗,因而称霸于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与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助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

项羽一遍又一遍在重复着,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项羽打仗不行。



然后项羽为了证明自已说的没错,于是将28骑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在某处会合,然后自已一个人断后,又发动了对汉军的战斗,并且亲手斩杀了汉军的一个将领,两个都尉,一百多个士兵,会合后楚军只损失了2个人。

项羽在此刻仍然很自豪的问他手下的26个骑兵: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这26个骑兵同声回答:果然如大王所说!



但是汉军越来越多,项羽根本杀不完,而他手下那些士兵不是人人都有项羽的勇猛,等项羽逃到乌江时,手下人已全部战死,只剩下项羽一个人,杀了几百名追赶的汉军,然后就遇到了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让项羽赶紧上船,去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结果项羽又来了一句: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况且随我西渡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回来,我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一番对话后,一代霸王项羽自杀而死。



项羽自杀前说的话,真正重要的是前半句,就是这句: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就算是到了临死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已做的一切有什么错误,而是将自已所有的失败归结为上天要灭亡,这个道理刘邦会明白吗?

刘邦永远也不会明白项羽为何而死!刘邦虽然认为自已能夺取天下有上天的功劳,并且营造出自已是龙的儿子,包括斩白蛇起义,有雾气环绕等等一系列神话身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人谋。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就算是经历过无次失败,他也不会认输,只会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换来了一次成功;而项羽成功了一辈子,一生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一次,但是项羽只经历了一次失败,就终结了生命,项羽还是失败者。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什么人都能用,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不仅有萧何、韩信、张良三杰相助,还有陈平、曹参、灌婴、周勃、樊哙中等坚力量,更有郦食其、随何、娄敬、周昌等形形色色的人才跟随;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中了离间计,不能用,所以项羽会失败。



刘邦不像项羽,他是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厚黑懂得忍耐,心狠左右逢源,生命力又顽强;而项羽出身贵族,不懂与人相处之道,不识韬光养晦之理,最终走向失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思所想,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抗拒,刘邦恐怕真到了临死的那一步,想的就是自已的一生,犹如电影快进般在脑海中涌过,想的是自已一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当然也想起了自已的老对手项羽,想起项羽临死前的那一刻,刘邦才明白,无论是谁,哪怕英雄一世,也免不了一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