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蛋雞”對環境的幾點要求!

分為平養和籠養二種。

(一)平養 平養是指利用各種地面結構在平面上飼養雞群。

平養又分為墊料地面平養和網狀或木條(竹片)網上平養兩類。

墊料地面平養如前述育雛期的地面平養一樣,在地面上鋪設一定厚度的墊料,雞群在上面飼養。

網狀或木條(竹片)網上平養,其結構與養雛雞相同,只是網眼較大,一般為2.5釐米×5.0釐米;

木條網上平養用的木條寬1.25~5.1釐米,木條間寬2.54釐米。

用竹片做網養蛋雞,竹片的寬及間寬均為2.0~2.5釐米。

木條或竹片走向要與雞舍的長軸平行,走道設在雞舍的正中間,寬度為0.8~1.2米。

走道兩側鋪上網子,料槽、水槽、產蛋箱掛在走道兩側的網上,飼養員在走道上添料、加水、撿蛋。

(二)籠養籠養是現代蛋雞飼養的最主要方式,飼養蛋雞一般都採用籠養。

因其優點諸多,儘管一次性投資較大,但仍被養雞者所青睞。

不過,籠養蛋雞對飼料、環境條件的要求較高,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蛋雞的工藝病綜合症,如籠養蛋雞疲勞症、脂肪肝綜合症、驚恐症、啄癖等。

產蛋期的飼養密度因品種和飼養方式不同而異,要合理的低密度飼養。

採食量、環境溫度、雞體大小、活動程度及產蛋量等狀況都會影響飲水量。氣溫高時飲水量會增加,產蛋率高,飼料能量低等都會增加飲水量。

所以,要細心觀察,根據雞體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增加或減少給水量。

水溫是隨舍溫而升溫的,舍溫很低時應增加水溫,而氣溫高時應降低飲水溫度,這樣才會使雞按需而飲水,才能保證雞體的需水量。

所以在氣溫低時,飲用溫水可改進飼料效能,氣溫高時,最佳水溫為10--12℃為宜。

氣溫升高時,減少能量的採食量,適當增加蛋白質料。

氣溫低時,雞需要能量多,採食量也增加,所以要對雞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對採食量進行調整。

另外飼料效能也是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和採食能量的減少而提高的。

溫度對蛋雞的生長、產蛋、蛋重、蛋殼品質、種蛋受精率及飼料報酬等都有較大影響。

蛋雞適宜的溫度範圍為5~28℃,產蛋適宜溫度為13~20℃,其中13~16℃產蛋率最高,15.5~20℃飼料報酬最好。

蛋雞適宜的相對溼度為60%左右,但相對溼度為45%~70%,對蛋雞生產性能影響不大。

雞舍內溼度太低或太高,對雞的生長髮育及生產性能危害較大。

當雞舍內溼度太低時,空氣乾燥,雞的羽毛紊亂,皮膚乾燥,飲水量增加,雞舍塵埃飛揚,易使雞發生呼吸道疾病。

遇到這種情況,可向地面灑水,或把水盆、水壺放在爐子上使水分蒸發,以提高室內溼度。

通風換氣的目的在於調節舍內溫度,降低溼度,排除汙濁空氣,減少有害氣體、灰塵和微生物的濃度和數量,使舍內保持空氣清新,供給雞群足夠的氧氣。

蛋雞光照的原則是在產蛋率上升期光照時間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在產蛋高峰來臨前的2~3周,每天的最長光照時間要達到16~16.5小時並一直恆定不變,在產蛋後期,每天可增加0.5小時,至17小時。

密閉式雞舍的光照應在原來每天8小時的基礎上每週增加1小時。

連增兩週後,改為每週增加半小時,直至每天光照16~16.5小時,維持恆定不變。

開放式雞舍,主要是利用自然光照,不足部分用人工光照來補充。

因此產蛋期光照時數,應根據當地日照時間的變化來調節,日照短於光照時數的差數,應採取人工光照補充。

人工補充光照一般採用不大於60瓦的清潔白熾燈,並使用燈罩,注意保持燈罩完好,每週擦拭燈泡1次。

用40瓦燈泡時,燈泡離地面1.5~2米,燈間距在3米左右,若安裝25瓦燈泡,其燈間距應為1.5米,食槽、飲水器儘量放在燈泡下方,以便於雞的採食和飲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