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1、牛頓:發現光的色散現象+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將太陽光斜射向三稜鏡,在另一側的白色光屏上,能觀察到多種色光帶。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利用可逆的思想,將色散光再射向倒置的三稜鏡,混合後還原成白光。

牛頓認為,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靜止的物體,撤去外力後將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撤去外力後,物體將保持撤去外力那一刻的運動方向與速度大小做勻速直線運動。即使在太空中,仍存在天體引力,所以牛頓第一定律無法用實驗驗證,但大量現象印證了它的正確性。

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可以發現,慣性的表現與牛頓第一定律中物體的運動狀態表現相同,故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

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2、托里拆利:最先測量大氣壓。

托里拆利測得的大氣壓約為1.0×105Pa,稱為1個標準大氣壓。

相關知識點:用注射器和測力計估測大氣壓的實驗、液體沸點與氣壓的關係、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係、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3、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槓桿平衡條件。

阿基米德原理揭示了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相等,即F浮=G排。

相關知識點:浮力的影響因素、浮力的常見求法(稱重法、原理式、展開式、漂浮或懸浮時二力平衡法)、比較浮力大小的方法、用力的關係和密度關係判斷物體浮沉狀態、容器中液麵升降的判斷方法、稱重法測固體和液體密度、漂浮法測橡皮泥或玻璃球的密度、自制密度計。

槓桿平衡條件,指出了槓桿平衡的唯一條件,是力與力臂的乘積相等。

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4、歐姆:歐姆定律

對於一段電路,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電壓一定,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5、焦耳:焦耳定律

電熱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係,表達式Q=I2Rt。注意電能轉化電熱的效率問題。

6、奧斯特:電流的磁效應

電流磁效應的本質,就是電生磁。奧斯特將導線平行架在小磁針上方,通電後發現小磁針偏轉;改變電流方向,發現小磁針偏轉方向也改變,從而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實驗揭示了電流周圍能產生磁場,電流消失,磁場也消失;電流方向改變,磁場方向也改變。

相關知識:類似於磁體對磁體有力的作用,由於電流能產生磁場,那麼如果再提供一個外部磁場,這個外部磁場就會對電流有力的作用,會使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轉動,從而製成電動機。電動機的原理關鍵在線圈的 “運動”原因,而力才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所以,電動機的根本原理是“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而不是電生磁。

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7、法拉第:電磁感應

電磁感應的本質,就是磁生電。連接一個沒有電源的閉合電路,將其中的一段導體做切割磁場的運動,發現靈敏電流計指針偏轉,說明產生了感應電流。發電機就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8、湯姆生:首先發現電子

湯姆生首先發現了電子,進而認識到原子是可分的,原子還有更小的結構。要注意的是,雖然原子比電子大,但在人類認識微觀粒子的進程中,並不是先認識大的,再認識小的,這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9、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當我們無法直接認識物質的微觀結構時,可以先根據大量現象,提出一個猜想,當這個猜想以具體文字和圖像表達出來後,就稱為是一種結構模型。

10、墨子(墨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由於光屏上能呈現,屬於實像。小孔成像的大小可以由兩個相似角為對頂角的相似三角形來判斷。

中考專題複習:物理學家與物理學史

11、沈括:磁偏角

地磁場的南極與地理的北極並不重合,其夾角稱為磁偏角。

12、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13、赫茲: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證實比語言更重要,所以,電磁波的頻率單位以赫茲命名。

結語:物理學家和物理學史,中考必定要考,雖然佔分很小,但也得重視。加油吧,中考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