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裡講了哪些內容?為什麼感覺現在不怎麼教了?

易璽抖歷史


《尚書》是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其內容大都是歷史人物的言語以及朝廷的文誥。若按其性質可分為以下六類:



1、講述帝王事蹟:如《堯典》,這已經可以稱之為正式歷史

2、記載典章制度:屬於後來志書性質,如《禹貢》,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志

3、議論國家政治:《洪範》就是箕子為武王論天地之大法、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誓師詞:如《甘誓》、《牧誓》

5、策命:如《文侯之命》;

6、 詰:在全書中所佔比重最大,其內容所涉及的範圍也很廣,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


《尚書》屬於儒家經典,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又稱為書。前三類是歷史記載,後三類是文書檔案。是儒家經典中必讀書籍,由於書的內容以文言文為主,有的晦澀難懂,不容易學習,現代教育主要以現代人為主,所以就不納入課本當中了。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自己拿出來讀一讀,也別有一番樂趣。

以上就是我的闡述,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數學趣味課堂


首先,《尚書》是比較久遠以前的書,當代人不熟悉了,而且,讀起來也沒有那麼容易懂。所以,閱讀《尚書》的人也比較少,但《尚書》並非沒有教,在大學的歷史課程方面,在政治史課程方面,以及古代漢語方面,還是會將《尚書》的內容教給學生的。

其次,《尚書》就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記錄了中國早期各王朝統治階層的談話、指令,以及施政理念和施政行動。應該說,它是中國早期留下的最重要的歷史典籍。據傳說,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尚書》共有上千篇的古文獻。不過,孔子整理它時挑選了一百篇,時間是從堯舜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這就成了百篇《尚書》。孔子編成《尚書》之後,是以之作為教本來教育學生的。

與孔子編的不一樣,古本《書》所記內容乃從“五帝”至西周時期,比如,有《商書》中的《湯誓》《盤庚》。《湯誓》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征討夏桀之前發佈的討伐檄文;《盤庚》關於商王盤庚在遷都殷前後對王公、大臣和民眾談話的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成湯、盤庚的戰爭宣言和施政策略如此之早的政治文獻保存下來了,這說明,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理論起源很早。中國不僅是文明古國,而是文化思想理論發展得很早的國家。

再次,《書》被稱為《尚書》是從漢代開始的,有三種可能的原因:一是《書》所記載的是上古時期的政治歷史內容,所以加上“尚”;二是因為《書》作為遠古時期的重要文獻,為人們所尊崇,所以才加上“尚”;三是因為《書》是主要記載著古代君王的言論和施政策略,所以才加上“尚”。

還有,秦朝焚書時,學者叫伏生冒險將《書》藏在牆壁裡,他至漢代才將其取出,他找到的《書》僅有二十九篇,並在齊魯之間傳播《書》,漢文帝時,晁錯去找伏生,詢問關於《書》的學問,伏生已經九十多歲,講《書》講得別人 不易懂,由他的女兒羲娥轉述,晁錯只得二十八篇《書》的原文,文帝對《書》,漢代稱《書》為《尚書》。

伏生講《書》

另外,《書》有今、古文之分。因為晁錯得到的《書》是用西漢時的隸書抄寫的,對於西漢學者來說,是“今”時抄寫的,因而後來就稱其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晚期,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餘在拆了孔子家族的宅院時,在牆壁裡另一部分《書》,而此《書》是用秦之前的古文字書寫的,與西漢時用隸書抄寫的不一樣,在漢代很難讀通其中文字,因而被稱為《古文尚書》。

因而,從漢武帝晚期開始,一直至東漢時期,便發生了關於《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長期論爭,即《尚書》的“今古文之爭”。

需要了解的是:《尚書》是早期高層統治者的言行和治政理念由史官所作記錄下來的,孔子雖然對這部文獻整理修改過,但該書並非儒家一家的文獻。不過,由於歷代王朝統治者從官方給予肯定和支持,《尚書》似乎成了儒家關於仁政德治的權威著作,這使得《尚書》對於中國自漢武帝之後的王朝政治史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

最後,從《尚書》所記載歷史時期的內容來看,它涉及虞、夏、商、週四個朝代。而編者將所歷史文獻以朝代來命名,涉及虞這一朝代的,稱為“虞書”;涉及夏朝的稱為“夏書”;涉及商朝的稱為“商書”;涉及周朝的稱為“周書”。“虞書”有五篇,“夏書”有四篇,“商書”有十七篇,而“周書”有三十二篇。

建議有興趣《尚書》的年輕讀者,留意《尚書》中所闡述的治國策略。

比如關於“洪範九疇”的論述。這說的其實是治國的九項大法,“洪”指的是“大”,而“範”指的是“法”,“九疇”就是九項,聯起來理解,是九項治國大法。箕子告訴武王,堯舜時期,洪水滔天,鯀被君王派去負責治水,但是,鯀卻循天道,不遵天規,不按照水的規律去治理,對水道胡亂堵塞,因而違背了天意,引起上天的震怒,因而,上天不賜予治理的九項大法,而到了禹負責治水時,受洛書啟示,循天道,遵天規,得治水大法,所以治水成功了,此後,禹便將九項大法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則。

這些大法如順用“五行”、“敬用五事”、“農用八政”、“協用五紀”、“建用皇極”、“義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徵”、“饗用五福,威用六極”等,這些大法看起來很深奧、很神秘,其實,她們都是關於君王治理天下必須遵循的法則和需要注意的言行,這是較早的關於治政謀略的較為詳細的闡述,當時的政治家們很重視將治國理政、駕臣安民與天道聯繫起來考慮,這或許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

若真對《尚書》有興趣,其實,不一定有教才能學,自己也可以藉助資料,藉助別人的翻譯,藉助線上的或紙質的工具書來閱讀,當你讀進去了,深奧也就變成了一種魅力,吸引你去探索、研究,那時,閱讀便是樂在其中。


文城觀點


《尚書》即上古之書,是儒家經典《六經》之一,故又稱為《書經》,也簡稱《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其體裁屬史料選輯,它的內容主要是商、週二代的政府檔案,如政府報告、公告、誓詞、命令之類,因而能說它是一部遠古的政治論文集。

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中都言明《尚書》為百篇,但經過秦始皇焚書,《尚書》一度散佚,到了漢文帝時,才由伏生口授出來,共28篇。 這就是所謂的今文《尚書》。28篇中以朝代分,計《虞書》2篇:《堯典》、《皋陶謨》;《夏書》2篇:《禹貢》、《甘 誓》;《商書》5篇:《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微子》;《周書》19篇: 《牧誓》、《洪範》、《大誥》、《金滕》、《康誥》、《酒詰》、《梓材》、《召誥》、《洛誥》、《多 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

《尚書》是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其內容大都是歷史人物的言語以及朝廷的文詰。若按其 性質可分為以下六類:1。講述帝王事蹟:如《堯典》,這已經能稱之為正式歷史;2。記載 典章制度:屬於後來志書性質,如《禹貢》,能說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志;3。

議論國家政治: 《洪範》就是箕子為武王論天地之大法、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4。 誓師詞:如《甘誓》、《牧誓》;5。策命:如《文侯之命》;6。誥:在全書中所佔比重最大,其內容所涉及的範圍也很廣,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

由此可見,前三類是歷史記載,後三類是文書檔案。雖然僅存28篇,但它所涉及的歷史很長一上起堯舜時代的歷史。《虞書》這兩篇的內容上有較為密切的聯繫,能看作是姊妹篇。 《堯典》著重記載堯和舜的事蹟,反映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制度解體的歷史。

《皋陶謨》的中心問題是討論治國的方略,提出“知人”、“安民”,同時提出了 “五禮”與“五刑”。這說明當時等級制度與國家機器正在醞釀產生中。《夏書》這兩篇反映夏代兩件大事:禹治水和夏王伐有扈。禹治水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歷史傳說,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載。

夏王伐有扈則是中國社會制度轉化的一件大事。此外《禹貢》一篇的重要性,不單在於記載了這一重要的歷史傳說,同時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文中詳細地記載了山川的方位和脈絡,行政區劃分方面,將全國區分為九州。

《甘誓》一篇,雖然文字極為簡短,但它所寫的戰爭事件,意義非常重大,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提供了文獻依據。 《尚書》中記載殷商時代歷史的,共有5篇:《湯誓》記載了商王朝的建立;《盤庚》、《高宗彤日》兩篇記載了商王朝的中興;《西伯勘黎》、《微子》記載了商王朝的衰亡。

可見5篇基本上反映了商王朝的發展過程。記載周代歷史的共有19篇,在今文《尚書》中所佔篇幅最多,其史料價值最高。 由《牧誓》至《顧命》這15篇,所記載的是西周初期的歷史,亦即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時期的歷史。

《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等的主要內容是寫周王朝建立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周王朝建立以後所採取的鞏固政權的措施。就歷史事件而言有:武王伐封、平定武庚祿父及三監的叛亂、周公執政、成王之死與康王受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