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今天收到一位好友的投稿,大家可以閱讀一下,有可能也是你曾經經歷過

01

在我的文章《初二,我們都沒回孃家》中,我說了一件事,因為特殊情況,孃家回不去了,讓媽媽給奶奶500塊錢,我的一點心意。

收到了一條留言:“你才給姥姥500?我女兒給姥姥2000。”

我也很認真回答了這個讀者的留言,這件事,我覺得挺值得討論的,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

“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讀者留言

首先,有一件事值得肯定,這個讀者的女兒做得很好,給了姥姥2000塊錢,行動上,是心意,沒有任何問題。在我們農村, 2000塊錢,夠老人花很久的。

我給老人500塊錢,確實不多,但真的是心意,不能單純地用錢多少來評論。

我89年出生的,在山東,父母這一代,大都是多子女家庭,我媽媽兄弟姐妹4個,姥姥3個女兒,1個兒子,我這一輩有9個人。

現在,姥姥需要臥床,我們5家輪流照顧,過年的話,一般在舅舅家,年前,我去看的時候,沒有給姥姥錢,給了舅媽500塊錢,又包了200塊壓歲錢給舅媽的孫女。

給姥姥錢,她也花不了,給舅媽錢,意思也很明顯,希望能夠對姥姥更好一些。在農村,兒媳婦好了,老人的日子會好過很多。

處理家庭問題,很難簡單地一刀切,需要付出,需要平衡。

“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我爺爺奶奶條件好一些,存款比我爸媽都多,每次回家,我都給他們錢,300,500不等,也沒有多給。

老人很開心,平常捨不得花錢,我給錢後,就跑到集上買吃的,因為她要“顯擺”一下:“這是俺孫女給我的錢。”

然後,她接受到一波誇讚,心滿意足地回家了,估計比她吃好吃的都開心。

如果老人不涉及生活、看病等大事,這個給錢,就有講究了,很考驗“情商”。


畢竟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每個人只能先顧好自己的小家,力所能及的基礎上,才能多做一點事。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自己想給多少是多少,管其他人幹嘛。

這不一樣,你想對老人好,有各種方式,比如我姥姥長期臥床,我就給她買了一個護理床,翻身、解決生活問題,特別方便。

你要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這是對人的尊重。何況一個人能力有限,一家人齊心協力,才會少很多糟心的事情,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任何關係處理好,需要情感的一方面,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仔細想明白一件事。

這幾天的疫情,我也看到網上一些評論企業和明星捐款的事情,捐多了就讚揚,少了就道德綁架。

我認為公益的事情,哪怕捐1塊錢,也是心意,自願原則:我們只能要求自己行動,不能綁架別人,讓別人做什麼。

我的好朋友花姐,發起了公益基金,已經做了6年,很辛苦,我每個月會固定捐錢,也會參加他們的一些活動,但作為老闆,我不會要求我公司的同事也如此做。

我認可花姐的公益理念,同時,我覺得賺點錢,捐出去一些錢,也是給自己積福報。

不捐款也沒關係,做好自己手上的事,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已經是為社會做貢獻。

在處理很多事情上,我有一些標準分享給大家。

“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先問問自己,我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做事的人都知道,做好一件事真是太難了,我們能做的很少。

不做事的人,會發現,苛責別人太容易了,動動嘴就可以了。

這一刻我能做到什麼樣?是不是可以持續呢?

凡事不要過於用力,做太多的道德綁架,冷靜下來,你會對那些做事的人,深感佩服。

▌考慮實際情況,不攀比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每個人的情況也不一樣。

我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多大能力,幹多大事。

就拿給父母錢這個事,給多少錢只是一個數字,背後肯定有思考的。


有的家庭條件好,父母有退休金,不用給父母錢,多回去陪父母,自己照顧好自己,父母就很開心了。

一定不要逞強,不要攀比,我們是為了讓生活更好。

“過年,我給奶奶500元。”你怎麼才給這點錢

▌注重邊界感,手不要伸太長

關於父母養老的問題,我們家的原則,各自照顧好自己的父母。

相信時間的力量,只要做正向的積累,事情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一件小事,持續做下去,真的會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