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雅玲:理性看待A股暴漲

近日,我國股市與匯率聯動上漲與升值的效果顯著,市場情緒激昂,顯得非同尋常,尤其突出的是股民對牛市的期待進一步高漲。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難發現,本輪股市上漲個性明顯、匯率上升策劃明確,這些都需要理性洞察。

今年以來,外部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股指大起大落現象較為明顯,尤其是美國股市暴跌30%之後又反彈20%,相較之下我國股市一直保持不溫不火的慢節奏,只是近一兩天我國股市突發上漲100多點,接近5%的漲幅,其實這與其它股指相比並不足為怪。

三大利好因素支撐反彈

本輪A股反彈,背後有幾大因素推動。

譚雅玲:理性看待A股暴漲

其一,時間積累和規律鋪墊,是目前股市反彈的基礎。加之我國股市制度建設在最近兩三年效果凸顯,尤其是上市機制改革,突出註冊制和公平性,股指反彈與制度支撐有直接關聯。

其二,我國股市開放程度提高,是吸引股市上漲的必然因素。一方面海外市場持續動盪,相較而言我國疫情防控已漸趨平穩,股市的穩定性較好,這是我國股市能夠大幅反彈的重點所在。與此同時,更有外部環境的刺激和拉動效應,其中外部力量的作用不能忽視。需要看到,股市上漲的背後是外資迂迴我國板塊的組合手法,屬於南北資金共力所為,其中流入香港的南下資金和流入我國內地的北上資金雙雙達到新高,直接推動A股總市值突破10萬億美元,創下2015年6月以來的新高。

其三,中國經濟預期向好。IMF最新預測,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有我國是正增長國家,這幾天市場預期更進一步加強,預計第二季度我國經濟將取得2.7%的增長率,大大高於第一季度-5.8%的水平。市場更預計,202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有可能迴歸6%左右的水平。

炒作因素增多值得警惕

同時,必須看到,市場對中國經濟信心的恢復,對於股市的刺激作用極為強烈,但也加劇了國際環境下炒作因素增多帶來的短期效應。

由於我國股市開放,資金和資產結構的外向型特徵十分突出,境外資金流的牽動效應日益明顯。尤其是MSCI(明晟指數)分三步實施指數成分股之後,我國目前有253只大盤A股和168只中盤A股(其中包括了27只創業板股票)的權重由5%提高至20%,這使得外資進入我國股市的規模急速加快。

譚雅玲:理性看待A股暴漲

外國投資進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股市進行“掠奪”性競爭,是當下中國股市動向的重要觀察點,也是目前股市最大的風險隱患,值得重視與警惕。目前外資入場仍在初級階段,有統計顯示,2017—2019年A股先後迎來MSCI、富時羅素、道瓊斯三大國際指數的納入及擴容,而這3年內北上資金年累計淨流入分別達到1997億、2942億、3517億。

截至2019年底,外資持股市值佔比(流通市值)已超過4%,日均成交佔比接近10%。作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目前A股外資持股比例相較於美國、日本仍然處於初期階段,外資交易佔比方面也遠落後於中國臺灣、韓國。我國股市高漲乃至預言“牛市”已至為時尚早。

人民幣貶值趨勢未改變

同時再看匯市。今年人民幣貶值趨勢並未改變,但貶值節奏與波段不同於往年,其中疫情特殊時期以及全球經濟不良因素是誘發人民幣走勢異變的背景。由於今年全球疫情較為複雜,進而給經濟尤其是貿易的壓力衝擊較大,因此貨幣貶值偏向恐慌心理,其邏輯原理在於實業收縮導致貨幣功能失去原本的意義與作為。因此,今年人民幣貶值與外貿環境特徵有關。

回顧5月人民幣貶值加快,其背後是我國外貿企業面臨嚴重困境,4月貿易有進取、5月訂單出問題、6月匯率有偏激,我國外貿不良特徵較為嚴重。今年上半年我國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大起大落9個波段,其中前4個月偏重以升為主,後兩個月以貶為主。其間最高為1月20日的6.8408元,隨即為3月9日的6.9465元和4月30日的7.0628元,逐漸以貶值態勢漸進。兩個月的貶值力度從4月30日直線到7.1775元,貶值1.62%。而7月下半年開局,人民幣加快升值調整,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貶值轉市,反而意味著未來貶值或將加深。

譚雅玲:理性看待A股暴漲

透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說A股已進入“牛市”言之尚早,其背後的獲利意圖與佈局是當前經濟與市場交錯的利益驅動使然。我國較好的宏觀經濟背景以及現實環境形成股市被刺激的短期效應,但其中資金轉場獲利的短期或中期性風險仍然存在,值得關注。尤其是,目前西方市場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國市場存在套利機會和條件,我們應理性面對本輪股價反彈高漲的現實,同時繼續深化發展要素與機制建設的配套推進和實效。

同時,對我國匯市的波動風險需要防範,尤其面對外貿不確定性因素上升和經濟上的相對被動局面,我國匯率水平雙向波動的可控、可調、可防手段與措施要及時梳理,順勢而為。匯率對經濟防風險、企業應發展、市場順趨勢較為重要,我們需要及時疏導異常與極端手法的操縱風險,確保人民幣匯率為國民經濟與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 END -

作者 / 譚雅玲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

編輯 / 張雪松

圖片 / 網絡

美編 / 曦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